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踢脚线式取暖器。
背景技术:
:踢脚线式取暖器可以有水暖和电暖两种形式,目前市面上多为踢脚线式电暖器。踢脚线式取暖器外形为踢脚线式,该装置把踢脚线与电暖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即不占用空间又达到了取暖的目的。踢脚线式取暖器是利用热循环的原理,沿房间四周加热、散热,温度均匀,房间各点温差小,热空气自下而上循环,即开即热,避免了传统取暖器下部不易升温的缺点。然而踢脚线取暖器容易造成其周围局部燥热,再加上冬季空气一般比较干燥,容易使得人体感觉不适。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踢脚线式取暖器,旨在解决传统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加热使空气过于干燥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包括取暖器主体和加湿盒;取暖器主体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加湿盒安装在所述取暖器主体上,经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循环的气流通过所述加湿盒。可选地,所述加湿盒具有敞口,经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循环的气流通过所述加湿盒的敞口。可选地,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取暖器主体的上侧,所述加湿盒设于所述取暖器主体内,所述敞口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可选地,所述加湿盒上还设有用于给所述加湿盒进行加水的加水组件,所述取暖器主体具有供所述加水组件进行加水操作的窗口。可选地,所述加水组件具有与所述加湿盒内部连通的加水槽,所述加水槽的槽口正对所述窗口设置。可选地,所述加水组件包括与所述加湿盒一体设置的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朝其一侧凸设的环形立壁,所述环形立壁与所述底壁围合形成所述加水槽,所述环形立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加湿盒的过水口。可选地,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取暖器主体的下侧,所述加湿盒安装在所述取暖器主体的下侧方,所述敞口朝向所述进风口设置。可选地,所述加湿盒与所述取暖器主体的下侧之间形成供气流流入所述敞口和所述进风口的通道。可选地,所述加湿盒滑动安装于所述取暖器主体上,以使所述加湿盒可部分或全部拉出所述取暖器主体设置。可选地,所述加湿盒和所述取暖器主体的其中之一上设有滑槽,所述加湿盒和所述取暖器主体的其中另一上设有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的滑轨。可选地,所述加湿盒呈长条状,所述加湿盒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取暖器主体的长度。本实用新型踢脚线式取暖器通过在取暖器主体上安装加湿盒,且使得经进风口和出风口循环的气流通过加湿盒,则循环的气流能够使加湿盒中的加湿液体企快速蒸发并带动汽体快速发散至室内空间,通过简单的结构便使得踢脚线式取暖器具有较好的加湿功能,解决了传统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加热使空气过于干燥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踢脚线式取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踢脚线式取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1中踢脚线式取暖器中加水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踢脚线式取暖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踢脚线式取暖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取暖器主体2加湿盒223底壁11进风口21敞口224环形立壁12出风口22加水组件100过水口13窗口221加水槽23滑轨14滑槽222凸杆3通道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踢脚线式取暖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踢脚线式取暖器包括取暖器主体1和加湿盒2;取暖器主体1设置有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加湿盒2安装在取暖器主体1上,经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循环的气流通过加湿盒2。在本实施例中,取暖器主体1主要为提供热源的部分,可以包括长条形的机壳以及安装在机壳内发热组件,发热组件通常由电加热管和一铝制翅片散热器构成。进风口11通常设置在机壳的下侧,出风口12设置在机壳的上侧,通过电加热管和铝制翅片散热器对机壳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受热膨胀后受间隙的挤压,使空气加速上升,有效提高空气对流速度。加湿盒2可以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陶瓷、玻璃、pps等材料,当然也可以不采用耐高温的材料,但是为了对加湿盒2进行保护,可以在其表面增加隔热膜等措施。加湿盒2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椭圆形等,在此不做限定,加湿盒2的大小应该小于或等于取暖器主体1的大小较为适宜。可以理解的是,加湿盒2具有出气口,该出气口可以为设置在加湿盒2上的多个微孔,也可以是设置加湿盒2上方开设的敞口21,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需能够使得水蒸汽散出至盒体外即可。加湿盒2可以通过螺钉、卡接、滑轨23连接等方式安装在取暖器主体1上。加湿盒2与取暖器主体1可以分体设置,也可以与取暖器主体1的机壳一体成型设置。当进风口11处的气流通过加湿盒2时,对应地,加湿盒2设置在进风口11附近,即使室内的空气为冷气流,但当冷气流经过取暖器主体1的进风口11附近后,会迅速被热辐射加热,使得气流温度上升,则该热气流能够对加湿盒2中的水进行加热,使得水快速蒸发为水汽,散发至加湿盒2外,再由出风口12流出,给室内空气进行加湿。当出风口12处的气流或是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之间的气流通过加湿盒2时,对应地,加湿盒2设置在出风口12附近或是设置在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之间,此时气流为热气流,该热气流能够对加湿盒2中的水进行加热,使得水快速蒸发为水汽,散发至室内给空气进行加湿。本实用新型踢脚线式取暖器通过在取暖器主体1上安装加湿盒2,且使得经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循环的气流通过加湿盒2,则循环的气流能够使加湿盒2中的水快速蒸发并使得水汽快速发散至室内空间,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便使得踢脚线式取暖器具有较好的加湿功能,解决了传统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加热使空气过于干燥的问题,使得人体感觉更加舒适。进一步地,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加湿盒2具有敞口21,经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循环的气流通过加湿盒2的敞口21。在本实施例中,加湿盒2可以由底板和围设底板周沿的侧板形成,由侧板围合形成该敞口21。或是在侧板上方盖设一盖板,在盖板上开设该敞口21。敞口2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多边形、圆弧形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敞口21的开设方向可以朝上或朝向侧边,当敞口21朝上时,由下至上循环的气流可以直接流经敞口21,与加湿盒2中的水面相接触,而当敞口21朝向侧边时,气流同样可以进入加湿盒2内部,带走加湿盒2中的水汽。通过使得加湿盒2开设敞口21,且使得经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循环的气流通过加湿盒2的敞口21,则循环的气流能够大面积的流经加湿盒2中的水表面,不光使得加热的效果更好,同时能够迅速带走加湿盒2中的大量水汽,从而使得整个取暖器的加湿的效果高、加湿效果好。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3及图4,出风口12位于取暖器主体1的上侧,加湿盒2设于取暖器主体1内,敞口21朝向出风口1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加湿盒2设置在取暖器主体1内,利用取暖器主体1内部的空间,使得取暖器主体1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和小巧。且将加湿盒2设置在取暖器主体1的内部,使得对加湿盒2的加热效果更好,从而整体的加湿效果更佳。使得敞口21朝向出风口12设置,则加湿盒2的敞口21朝上设置,在气流由进气口流向出气口,即由下至上加速上升时,能够大面积扫过敞口21,使得加湿盒2中的水大量且快速蒸发,同时迅速带走散发至室内空间,使得整个取暖器的加湿效率更高,加湿效果进一步优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加湿盒2的相对两侧壁上设有凸耳,凸耳上设有连接孔,踢脚线式取暖器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穿设连接孔将加湿盒2安装在取暖器主体1内。连接件可以为螺钉或者螺栓,连接孔可以为光孔或者螺纹孔。凸耳可以设置为一对或者多对,可根据加湿盒2的实际长度进行设计。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5,加湿盒2上还设有用于给加湿盒2进行加水的加水组件22,取暖器主体1具有供加水组件22进行加水操作的窗口13。在本实施例中,加水组件22可以包括漏斗、水瓶或水管,加水组件2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加湿盒2上的与漏斗、水瓶或水管对应的加水窗口。通过漏斗、水瓶或水管伸入取暖器主体1的窗口13及加水窗口,给加湿盒2的容水腔内进行加水。该加水窗口也可以直接由敞口21形成。通过加水组件22及窗口13可以直接对加湿盒2进行加水,不必将加湿盒2拿出取暖器主体1便可进行加水操作,使得加湿盒2的加水操作更加方便快捷,且易于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通过出风口12的出风格栅之间的间隙对加湿盒2的敞口21进行加水操作。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及图4,加水组件22具有与加湿盒2内部连通的加水槽221,加水槽221的槽口正对窗口13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加水槽221的槽口正对窗口13设置,则进行加水操作时,直接通过窗口13便可以对加水槽221内进行加水,从而实现对加湿盒2内部进行加水。窗口13的形状可以与加水槽221的槽口相适配,或者使得窗口13的面积大于槽口的面积;加水槽221的槽口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需与加水组件22的漏斗、水瓶或水管的连接口相适配、能够进行加水操作即可。在一实施例中,加水槽221中设置有供加水瓶插入的凸杆222。凸杆222可与加湿盒2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通过特制的加水瓶,使得加水瓶的出水口处设置一弹性压力按钮,则需要进行加水操作时,使得加水瓶的瓶口对准加水槽221的槽口,凸杆222挤压弹性压力按钮,从而使得水顺利流入加水槽221内,进行加水操作。通过在加水槽221中设置凸杆222,一方面使得加水瓶的加水操作方便可行,另一方面,凸杆222还能够起到定位以及防止水瓶晃动的作用。为了使得加水瓶更加易于与凸杆222进行配合,以及使得加水操作更加方便,可选地,凸杆222伸出窗口13设置。凸杆222伸出窗口13的长度可以根据加水瓶的弹性压力按钮的设置位置进行设计。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水组件22包括与加湿盒2一体设置的底壁223以及自底壁223朝其一侧凸设的环形立壁224,环形立壁224与底壁223围合形成加水槽221,环形立壁224上设置有连通加湿盒2的过水口100。在本实施例中,凸设的环形立壁224与加水瓶、水管等相适配,为其提供一定的安装和支撑。水通过取暖器主体1的窗口13加入加水槽221内,然后通过过水口100流入加湿盒2内部,实现了对加湿盒2的加水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及图7,进风口11位于取暖器主体1的下侧,加湿盒2安装在取暖器主体1的下侧方,敞口21朝向进风口1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加湿盒2可以通过螺钉、卡接、铰接、滑动连接等方式安装在取暖器主体1的下侧方。使得加湿盒2的敞口21朝向进风口11设置,则当空气流经进风口11附近时,迅速被取暖器主体1内的热辐射加热,使得空气形成热气流,足以将加湿盒2内的水蒸发,以及能够快速带走水蒸气,使其从出风口12流出,对空气进行加湿。通过将加湿盒2设置在取暖器主体1的下侧方,相对于将加湿盒2设置在取暖器主体1的内部,使得安装及拆卸更加方便,便于清洗更换,且加水操作也更易于进行。进一步地,加湿盒2与取暖器主体1的下侧之间形成供气流流入敞口21和进风口11的通道3。该通道3由加湿盒2的周侧壁边沿与进风口11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该通道3能够使得气流流入进风口11及敞口21,使气流在此处的流动速度更快,从而带走水蒸气进行加湿的效果更好。进一步地,加湿盒2滑动安装于取暖器主体1上,以使加湿盒2可部分或全部拉出取暖器主体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加湿盒2可以直线滑动、也可以旋转滑动安装在取暖器主体1上。使得加湿盒2可部分或全部拉出取暖器主体1可以更加便于实现加水及清洗的操作,从而能够防止加湿盒2积尘对加湿的水汽造成污染,影响加湿质量。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加湿盒2和取暖器主体1的其中之一上设有滑槽14,加湿盒2和取暖器主体1的其中另一上设有与滑槽14滑动配合的滑轨23。在本实施例中,当加湿盒2上设有滑槽14时,取暖器主体1上设置有与该滑槽14配合的滑轨23,而当加湿盒2上设有滑轨23时,取暖器主体1上设置有与该滑轨23配合的滑槽14,此时加湿盒2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滑轨23上。滑轨23和滑槽14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滑轨23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弧形或燕尾形,只需能够实现加湿盒2在取暖器主体1上的抽拉式滑动即可。通过滑槽14与滑轨23的配合,可以加湿盒2将加湿盒2部分或全部拉出至取暖器主体1外,则更加便于进行加水和清洗的操作,且能够方便观察加湿盒2中的水量。在其他实施例中,加湿盒2通过铰接结构可旋转的安装在取暖器主体1上。则在需要进行加水或清洁操作时,只需要将加湿盒2呈一定角度旋转拉出,便可以进行相应操作。具体地,滑轨23的延伸方向与取暖器主体1的宽度方向一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滑轨23的延伸方向与取暖器主体1的宽度方向一致,则加湿盒2可沿取暖器主体1的宽度方向滑动抽拉出,使得加湿盒2抽拉出的面积更大,从而更加便于进行加水和清洗操作。且由取暖器宽度方向抽拉出加湿盒2的可操作空间大,取暖器主体1的结构不必因为增加加湿盒2做出较大的改变,保持整个踢脚线式取暖器结构的整体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滑轨23的延伸方向与取暖器主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则加湿盒2从取暖器主体1的侧面进行抽拉操作,同样可以实现加水及清洗的操作。进一步地,如图3及图6所示,加湿盒2呈长条状,加湿盒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取暖器主体1的长度。加湿盒2呈长条状与踢脚线式取暖器的整体结构相适配,使得加湿盒2的尺寸足够大,则加湿盒2能够容纳的水量足够多,使得加湿盒2一次加满水便可进行长时间的加湿。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取暖器主体,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以及
加湿盒,安装在所述取暖器主体上,经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循环的气流通过所述加湿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盒具有敞口,经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循环的气流通过所述加湿盒的敞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取暖器主体的上侧,所述加湿盒设于所述取暖器主体内,所述敞口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盒上还设有用于给所述加湿盒进行加水的加水组件,所述取暖器主体具有供所述加水组件进行加水操作的窗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组件具有与所述加湿盒内部连通的加水槽,所述加水槽的槽口正对所述窗口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组件包括与所述加湿盒一体设置的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朝其一侧凸设的环形立壁,所述环形立壁与所述底壁围合形成所述加水槽,所述环形立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加湿盒的过水口。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取暖器主体的下侧,所述加湿盒安装在所述取暖器主体的下侧方,所述敞口朝向所述进风口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盒与所述取暖器主体的下侧之间形成供气流流入所述敞口和所述进风口的通道。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盒滑动安装于所述取暖器主体上,以使所述加湿盒可部分或全部拉出所述取暖器主体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盒和所述取暖器主体的其中之一上设有滑槽,所述加湿盒和所述取暖器主体的其中另一上设有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的滑轨。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踢脚线式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盒呈长条状,所述加湿盒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取暖器主体的长度。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踢脚线式取暖器,其中,踢脚线式取暖器包括取暖器主体和水盒,取暖器主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水盒安装在取暖器主体上,经进风口和出风口循环的气流通过该水盒。本实用新型踢脚线式取暖器通过简单的结构便能够使得踢脚线式取暖器具有较好的加湿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赵仁壮;刘义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03
技术公布日: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