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2-26  77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热采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地下换热器是地热热泵系统的关键设备,随着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已经有能力解决南方城市供暖问题,借鉴北方供暖模式“电采暖”“气采暖”,既不符合南方实际情况也会进一步导致我国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在能源相对匮乏的南方地区可因地制宜使用清洁能源,我国南方地区地下水位浅地热能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地源热泵使用,可以将地下水或土壤中的热量提取出来供热泵机组使用升温后进入住宅供暖,根据我国南方清洁供暖发展趋势,开发一种无污染、高效传热的地下换热模式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结合地热采暖系统模式以及我国南方地下水埋藏浅的特点,研究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可望为我国南方清洁能源利用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我国现有专利公开了“一种地下换热系统”申请号为201220478913.0,“一种地下换热系统,包括埋于管井中的地下换热器管路,地下换热器管路与地源热泵相连;管井中还设有用于向地下换热器管路周围土壤注水以增加土壤含水率的加压注水管路;加压注水管路上设有多个喷水口;加压注水管路与加压水泵相连;加压水泵与注水控制器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土壤含水率进行检测,在达到设定值时向换能管路周围加压注水,通过增加土壤含水率,以达到土壤传热系数增加的目的,同时回填时增加不透水层,使所注水分主要沿测向渗入换热管四周的土壤,防止所注水分只向下方入渗,从而达到强化换能的目的”但此专利操作复杂、传导效率低、且容易造成热量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浅层地层中地下水蕴含的热能传导到地面,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具有换热效率高,单孔热量高的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换热装置内部的换热组件和蓄热装置、设置在地下换热装置底部的换热器,所述蓄热装置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一换热管,所述换热装置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二换热管,所述任意一个第一换热管底部通过换热器和相应的一个第二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壁设置有绝热保温层,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部设置有吸水填充层。

    优选的,所述绝热保温层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层,且保护层的外部设置有绝热涂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部设置为波浪形构造,且波浪形构造的长度不低于第一换热管长度的三分之一。

    优选的,所述吸水填充层的材质为高分子吸水树脂。

    优选的,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部设置为光管。

    优选的,所述换热装置的外壁设置有透水网格,透水网格位于第二换热管的上半部分。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液箱,储液箱设置在地下换热装置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换热装置、蓄热装置、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吸水填充层和绝热保护层,吸水填充层吸收水分后将第二换热管贴合,水源通过第二换热管向下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吸收热量,并通过换热器使第二换热管和第一换热管两两相通,此时通过第一换热管通过管道将热水传递至储液箱,从而能够进行热量收集,通过设置绝热保护层,能够防止第一换热管在传输的过程中热量流失,保证换热效率,本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浅层地层中地下水蕴含的热能传导到地面,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波浪形构造结构示意图;

    其中:1、地下换热装置;101、换热装置;102、蓄热装置;103、第一换热管;104、第二换热管;2、吸水填充层;3、绝热保温层;4、波浪形构造;5、透水网格。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换热装置1内部的换热组件101和蓄热装置102、设置在地下换热装置1底部的换热器,换热组件101的外壁设置有透水网格5,透水网格5位于第二换热管104的上分段处,通过设置透水网格5,方便吸水填充层2吸收水分,蓄热装置102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一换热管103,第一换热管103的外壁设置有绝热保温层3,通过设置绝热保护层,能够防止第一换热管103的热量散出,绝热保温层3的材料为xps保温板,绝热保温层3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的材质为310s不锈钢,310s不锈钢具有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的特性,310s不锈钢是奥氏体铬镍不锈钢,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耐腐蚀性,因为有较高百分比的铬和镍,使其拥较好的蠕变强度,在高温下能持续作业,且保护层的外部设置有绝热涂层,从而提高了第一换热管103的保温性能,换热组件10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二换热管104,第二换热管104的外部设置有吸水填充层2,吸水填充层2的材质为高分子吸水树脂,吸水填充层2吸水后自由膨胀体积将第二换热管104贴合,第一换热管103底部通过换热器和相应的一个第二换热管104连通,第一换热管103的外部设置为波浪形构造4,且波浪形构造4的长度不低于第一换热管103长度的三分之一,通过将第一换热管103的外部设置为波浪形构造4,从而能够减小第一换热管103与外界的接触面积,第二换热管104的外部设置为光管构造,第一换热管103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液箱。

    使用时,首先将地下换热装置1放置在地面内一定深度,换热组件内部的吸水填充层2吸收水分后将第二换热管104贴合,水源在外接水泵的作用下,通过第二换热管104向下流动,在逐渐向下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吸收热量,直至到第二换热管104的最底处,热量满足人们的需求,再通过换热器,第二换热管104和第一换热管103两两相通,经过换热器热量转换后,此时热水通过第一换热管103的顶部排出,并通过管道将热水传递至储液箱,从而完成地热能的收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换热装置内部的换热组件和蓄热装置、设置在地下换热装置底部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装置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一换热管,所述换热组件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二换热管,所述任意一个第一换热管底部通过换热器和相应的一个第二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壁设置有绝热保温层,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部设置有吸水填充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保温层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层,且保护层的外部设置有绝热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部设置为波浪形构造,且波浪形构造的长度不低于第一换热管长度的三分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填充层的材质为高分子吸水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部设置为光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外壁设置有透水网格,透水网格位于第二换热管的上半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液箱,储液箱设置在地下换热装置的外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适宜南方区域应用的地下换热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换热装置内部的换热组件和蓄热装置、设置在地下换热装置底部的换热器,所述蓄热装置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一换热管,所述换热组件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二换热管,所述任意一个第一换热管底部通过换热器和相应的一个第二换热管连通;吸水填充物吸收水分后将第二换热管贴合,水源通过第二换热管向下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吸收热量,此时通过第一换热管通过管道将热水传递至储液箱,通过设置绝热保护层,能够防止第一换热管在传输的过程中热量流失,保证换热效率,本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浅层地层中地下水蕴含的热能传导到地面,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曹力锋;秦志刚;王平;张东岭;邵元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沃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5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62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