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空调器。
背景技术:
:移动空调器在运行时,需要采用水对室外换热器进行散热。目前市场上的移动空调器,通常采用的散热结构是打水轮,通过将打水轮浸入到接水槽中,驱动该打水轮旋转击打接水槽中的水,以使接水槽中的水雾化成水雾,水雾吹到室外换热器上,实现对室外换热器的散热。然而,打水轮在击打水的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这些噪音的频率大小无规律,对用户产生较大的滋扰。特别是在用户处于睡眠时间段,这些噪音尤其影响用户的睡眠。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空调器,旨在降低室外换热器进行散热时所产生的噪音,提高移动空调器的舒适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空调器,所述移动空调器包括壳体、室外换热器及分水盒。所述壳体包括底盘。所述室外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底盘。所述分水盒安装于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分水盒用以将水分配给所述室外换热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换热管包括多个主管段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主管段的u形管,所述分水盒呈长条状沿所述主管段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分水盒具有底板及靠近所述迎风面的侧板,所述底板或所述侧板贯设有出水空隙。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空隙为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多个出水孔,多个所述出水孔沿所述分水盒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在所述出水孔的周缘凸设有水位限位柱。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位限位柱凸出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高度为1mm~4mm。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盒的底板还设有位于所述出水空隙下方的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的出水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接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槽具有自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第一引流面,以及自所述第一引流面的下边缘朝向所述迎风面延伸的第二引流面;其中,所述第一引流面的下边缘朝向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表面倾斜,所述第二引流面与所述迎风面接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开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所在位置高于所述出水口,所述溢流口向其下方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二引流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盒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迎风面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盒的两端设置有安装凸耳,所述安装凸耳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固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式空调器还包括动力泵,所述动力泵通过管路将所述分水盒和所述底盘的接水槽连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泵安装于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高度为h1,所述动力泵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上所处的高度为h2,h2符合1/3h1≤h2≤2/3h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盘上的壳罩,所述壳罩的内部形成有室内换热室和室外换热室;所述移动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内风机及室外风机,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内风机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室,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外风机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室外换热器上安装分水盒,利用所述分水盒直接将水源分流给室外换热器,由于水流直接到达室外换热器,从而在此过程中不会出现击打水的噪音,进而有效降低室外换热器散热时所产生的噪音,提高所述移动空调器使用的舒适度。此外,对于常规使用水雾对室外换热器进行散热而言,水雾中所含有的水量实际较少,所以水雾对室外换热器的热交换量也会较小。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空调器中,分水盒直接将水流流过换热器表面,不仅水流量较大,且水流与室外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也较大,从而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进而有效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散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器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2为图1中移动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移动空调器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沿i-i线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图6为图2中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分水盒的俯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移动空调器211出水孔110壳体212水位限位柱111底盘220侧板101接水槽221溢流口120室外换热器230引流槽130排风管231第一引流面140窗口密封板232第二引流面150通风间隙240安装凸耳200分水盒300动力泵210底板400窗框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空调器,所述移动空调器可对室外换热器进行散热。并且,室外换热器散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较小,不易对用户产生噪声滋扰,从而提高移动空调器的使用的舒适度。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空调器的一实施例中,移动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10、室外换热器120、室内换热器、室内风机及室外风机(未图示)。壳体110包括底盘111及安装在底盘111上的壳罩(未图示),所述壳罩的内部形成有呈上下向设置的室内换热室和室外换热室。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内风机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室,并安装于所述分隔板。室外换热器120和室外风机位于室外换热器120,并安装于底盘111。移动空调器100在工作时,室外风机驱动外部空气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室,这部分空气在室外换热器120内与室外换热器120换热,换热后的空气通过排风管130排出室外。为避免排出的空气回流到室内,排风管130的出风端通过窗口密封板140安装于窗框400上。如果仅仅依靠空气对室外换热器120进行散热,其散热效率较低。因此,可以采用水对室外换热器120进行散热,以提高室外换热器120的散热效率。然而,目前最常采用的打水轮打水散热方式,容易产生较大的噪声。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空调器100还包括分水盒200。如图2所示,分水盒200安装于室外换热器120,分水盒200用以将水分配给室外换热器120。分水盒200可盛放水源(如冷凝水或者用户补水),并直接将水源直接分流给室外换热器120。由于分水盒200安装在室外换热器120的迎风面,自分水盒200流出的水将被室外风机吹向室外换热器的空气驱动,该驱动力与水流自身重力的双重作用下,水流具有水平方向和重力方向的两个分速度,从而使得水流扩散开来,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为便于分水盒200流出的水自上向下流过室外换热器120,分水盒200靠近室外换热器120的顶部。在此应说明的是:所述迎风面为室外换热器120面对所述室外风机的一面,所述背风面为室外换热器120背向所述室外风机的一面。至于分水盒200的具体结构,则有多种结构方式,具体不设限定。例如但不局限于:分水盒200可以是具有多个出水孔211的分水管,或者具有出水空隙的分水盒200,亦或者是其他由多个分水嘴组成的分水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室外换热器120上安装分水盒200,利用分水盒200直接将水源分流给室外换热器120,由于水流直接到达室外换热器120,从而在此过程中不会出现击打水的噪音,进而有效降低室外换热器120散热时所产生的噪音,提高移动空调器100使用的舒适度。此外,对于常规使用水雾对室外换热器120进行散热而言,水雾中所含有的水量实际较少,所以水雾对室外换热器120的热交换量也会较小。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空调器100中,分水盒200直接将水流流过换热器表面,不仅水流量较大,且水流与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面积也较大,从而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进而有效提高室外换热器120的散热效率。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理论上说来,分水盒200可以由用户自行补水,当然也可以采用动力装置自动补水。在此,移动空调器100还包括动力泵300,动力泵300通过管路将分水盒200和底盘111上的接水槽101连通。通过动力泵300将接水槽101中的冷凝水输送到分水盒200内,以供室外换热器120散热使用。所述冷凝水为室内换热器工作时所产生的冷凝水。而对于动力泵300的安装位置,则考虑到动力泵300与分水盒200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不然驱动力可能不足。鉴于分水盒200靠近室外换热器120的顶部,所以可将动力泵300安装于室外换热器120,以使得动力泵300靠近室外换热器120,确保足够的驱动力。可选地,室外换热器120的高度为h1,动力泵300到底盘111的高度为h2,h2符合1/3h1≤h2≤2/3h1,这样设计可确保动力泵300具有足够的驱动力,也可以降低动力泵300的重心,提高安装稳定性。请查阅图3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鉴于分水盒200安装于室外换热器120的迎风面。为避免分水盒200遮挡室外换热器120,可选地,在分水盒200与所述迎风面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150。由于通风间隙150的存在,室外风机驱动的空气可以从该通风间隙150进入室外换热器120内进行换热,从而提高室外换热器120的有效散热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至于分水盒200的结构则没有具体限定。在此为了确保分水盒200能够较为均匀得向室外换热器120的各个位置分配水源,室外换热器120的换热管包括多个主管段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主管段的u形管,将分水盒200呈长条状沿所述主管段的长度方向延伸,分水盒200具有底板210和侧板220,底板210或侧板220贯设有出水空隙。具体地,两个相邻的主管段由一个所述u形管连接形成一个长u管。对于直排形的室外换热器120,所述主管段相应为呈直线形的长条状设置;对于l形的室外换热器120,所述主管段相应呈l形的条状设置;对于弧形的室外换热器120,所述主管段相应呈弧形弯曲的条状设置。所述出水空隙可以是出水孔211或者条形出水口。若所述出水空隙为出水孔211,则出水孔211的数量应为多个,多个出水孔211沿分水盒2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若所述出水空隙为条形出水口,则所述条形出水口应当沿分水盒200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设计是为了分水盒200的分水点遍及室外换热器120其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以此增大水流与室外换热器120的接触面积。请查阅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空隙为设置在底板210上的多个出水孔211,多个出水孔211沿分水盒2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在分水盒200的宽度方向上,多个出水孔211可以呈单排或者多排设置均可。如果分水盒200安装在室外换热器120的迎风面,可选将出水孔211呈单排设置,以避免远离该迎风面的一排出水孔211的水流滴落到底盘111上而造成浪费。如果分水盒200安装在室外换热器120的顶面,可选将出水孔211呈多排设置,多排出水孔211可以遍及室外器的顶面,增大洒水面积。基于此,考虑到出水孔211的孔径较小,如果出水孔211与分水盒200底板210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那么在水的张力作用下,水会在出水孔211上形成水膜而封堵出水孔211,水不能从出水孔211流出。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可选地,底板210的上表面在出水孔211的周缘凸设有水位限位柱212。当向分水盒200加水时,分水盒200内的水面逐渐升高,直到水面升高到与水位限位柱212的顶面齐平时,水溢过水位限位柱212的顶面进入到出水孔211中。由于水不会浸没水位限位柱212的顶面,也就不是在出水孔211形成水膜,从而不会封堵出水孔211。请查阅图5至图7,至于水位限位柱212的凸出于底板210的上表面的高度(如图5中h3所示),可按实际应用中分水盒200自身的高度和所需储水的高度进行相应设计,在此并不局限。例如但不局限于:水位限位柱212凸出于底板210的上表面的高度为1mm~4mm,如1mm、2mm、3mm、4mm等。在一实施例中,为避免从出水孔211流出的水滴落到底盘111上而造成浪费,在底板210的下表面设有位于出水孔211下方的引流槽230,引流槽230的出水口与室外换热器120的表面接触。当分水盒200中的水从出水孔211流出后,水流落入到引流槽230上,经引流槽230直接引流到室外换热器120的表面,避免水流滴落在底盘111上造成浪费。请查阅图5至图7,进一步地,引流槽230具有自分水盒200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第一引流面231,以及自第一引流面231的下边缘朝向室外换热器120延伸的第二引流面232;其中,第一引流面231的下边缘朝向室外换热器120的表面倾斜。如此设计,可便于将滴落到第一引流面231上的水流导向第二引流面232,使水流顺沿第二引流面232流出所述引水槽,进而准确落入到室外换热器120上。请查阅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还考虑到分水盒200内的水过高时,分水盒200内的水可能会从其环周向外溢出,打湿其他结构部件或造成水浪费。鉴于此,在侧板220开设有溢流口221,溢流口221所在位置高于所述出水口,溢流口221向其下方的投影落在第二引流面232内。具体说来,所述出水口设置在底板210上,当出水口被封堵或者进水量较大而导致分水盒200内的水面升高时,一旦水面升高至溢流口221,则分水盒200内的水通过溢流口221流出,流出的水被分水盒200底部的引流槽230承接,最后经引流槽230引流到室外换热器120上,从而有效避免分水盒200向四周溢流,有效提高水源利用率。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为便于将分水盒200安装于室外换热器120上,分水盒200的两端还设有安装凸耳240,安装凸耳240与室外换热器120连接固定。具体地,分水盒200的两端均设有安装凸耳240,两个安装凸耳240均设有通孔。其中一个安装凸耳240与室外换热器120的侧面采用螺钉固定连接固定,另一个安装凸耳240与室外换热器120的端面采用螺钉固定连接固定。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盘;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底盘;以及
分水盒,所述分水盒安装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迎风面,所述分水盒用以将水分配给所述室外换热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换热管包括多个主管段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主管段的u形管,所述分水盒沿所述主管段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分水盒具有底板及靠近所述迎风面的侧板,所述底板或所述侧板贯设有出水空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空隙为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多个出水孔,多个所述出水孔沿所述分水盒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在所述出水孔的周缘凸设有水位限位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限位柱凸出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高度为1mm~4mm。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盒的底板还设有位于所述出水空隙下方的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的出水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槽具有自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第一引流面,以及自所述第一引流面的下边缘朝向所述迎风面延伸的第二引流面;其中,所述第一引流面的下边缘朝向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表面倾斜,所述第二引流面与所述迎风面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开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所在位置高于所述出水口,所述溢流口向其下方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二引流面。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盒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迎风面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盒的两端设置有安装凸耳,所述安装凸耳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器还包括动力泵,所述动力泵通过管路将所述分水盒和所述底盘的接水槽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泵安装于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高度为h1,所述动力泵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上所处的高度为h2,h2符合1/3h1≤h2≤2/3h1。
13.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盘上的壳罩,所述壳罩的内部形成有室内换热室和室外换热室;所述移动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内风机及室外风机,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内风机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室,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外风机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室。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移动空调器。所述移动空调器包括壳体、室外换热器及分水盒。所述壳体包括底盘,所述室外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底盘,所述分水盒安装于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分水盒用以将水分配给所述室外换热器。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空调器,能够降低室外换热器进行散热时所产生的噪音,提高移动空调器的舒适度。
技术研发人员:卢绍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09
技术公布日: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