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定子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剪线装置。
背景技术:
定子是电动机或发电机静止不动的部分。定子由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和机座三部分组成。定子的主要作用是产生旋转磁场,而转子的主要作用是在旋转磁场中被磁力线切割进而产生(输出)电流。
电机定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定子铁芯上进行绕线操作,一般的,通常要用到定子绕线设备,绕线结束后,定子铁芯上一般会有留有较长的线头,在传统的定子加工过程中,需要人工将这些长线头剪断一部分,以方便后续对残留短线头进行点焊等后续加工。但是手工剪断线头效率低、精度不稳定且无法实现自动化。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定子加工过程中手工剪断线头效率低、精度不稳定且无法实现自动化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剪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剪线装置,包括:检测部件,用于检测定子上面端子的位置并且确定剪线位置;夹线组件,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所述夹线组件在所述第一工作位时夹住所述定子上的线头,在所述第二工作位时丢掉剪断的线头;剪线组件,用于将所述夹线组件在所述第一工作位时夹住的线头剪断;移位驱动件,与所述夹线组件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夹线组件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间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位驱动件包括旋转驱动件,所述旋转驱动件与所述夹线组件转动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夹线组件旋转运动,使得所述夹线组件具有所述第一工作位和所述第二工作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剪线装置还包括升降驱动件,所述升降驱动件与所述夹线组件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夹线组件进行升降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位驱动件包括升降驱动件,所述升降驱动件与所述夹线组件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夹线组件升降运动,使得所述夹线组件具有所述第一工作位和所述第二工作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物料回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作位的下方,用于接收所述夹线组件丢下的线头。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座和移送驱动件,所述夹线组件和剪线组件均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移送驱动件与所述支撑座连接并且能够驱动所述支撑座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剪线装置还包括基座,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并且所述支撑座能够在所述移送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基座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导轨,所述支撑座与基座滑动连接的一侧开设有导轨槽,或者,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导轨槽,所述支撑座与基座滑动连接的一侧开设有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导轨槽相配合,使得所述支撑座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滑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线组件包括夹线驱动件和夹线手指,所述夹线驱动件与所述夹线手指连接并且能够驱动所述夹线手指进行夹线动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剪线组件包括剪线驱动件和剪刀组件,所述剪线驱动件与所述剪刀组件连接并且能够驱动所述剪刀组件进行剪线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剪线装置,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剪线装置,通过合理设置检测部件、夹线组件、剪线组件和移位驱动件的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及连接关系,能够用于各类型定子绕线后的线头后加工,能够稳定快速、精准地将长线头剪短,以方便后续对留下的短线头进行点焊等后加工,整个剪线装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可在有线空间内多套共用,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定子被剪线装置加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剪线装置的夹线组件在第一工作位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剪线装置的夹线组件在第二工作位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剪线装置的夹线组件在第一工作位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定子被剪线装置加工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线头1,端子2,端子槽3;检测部件100;夹线组件200,夹线驱动件210,夹线手指220;剪线组件300,剪线驱动件310,剪刀组件320;旋转驱动件400,转动轴410;升降驱动件500,支撑座600,导轨槽610,移送驱动件700,基座800,导轨8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定子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在定子铁芯上进行绕线操作,一般的,通常要用到定子绕线设备,绕线结束后,定子铁芯上一般会有留有较长的线头1,线头1位于端子2的端子槽3内,如图1所示,为了高效率、高质量地将端子槽3内的长线头1剪短,以方便后续对留下的短线头1进行点焊等后续加工,本实用新型的以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剪线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剪线装置,包括检测部件100、夹线组件200、剪线组件300、移位驱动件,其中,检测部件100用于检测定子上面端子2的位置并且确定剪线位置,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将端子2上方2mm-3mm作为剪线位置;夹线组件200位于剪线组件300的上方,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夹线组件200在第一工作位时夹住定子上的线头,在第二工作位时丢掉剪断的线头;剪线组件300用于将夹线组件200在第一工作位时夹住的线头剪断;移位驱动件与夹线组件连接,并能够驱动夹线组件200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间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夹线组件200包括夹线驱动件210和夹线手指220,夹线驱动件210与夹线手指220连接并且能够驱动夹线手指220进行夹线动作;剪线组件300包括剪线驱动件310和剪刀组件320,剪线驱动件310与剪刀组件320连接并且能够驱动剪刀组件320进行剪线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夹线组件200的第一工作位靠近剪刀组件320,当夹线组件200位于第一工作位时,夹线手指220能够夹住线头1,方便剪线组件300进行剪线动作;如图3所示,夹线组件200的第二工作位远离剪刀组件320,当夹线组件200位于第二工作位时,夹线手指220能够松开线头1,从而能够将剪断的线头1丢下,以方便进行下一轮夹线动作。另外,当剪刀组件320在剪线驱动件310的驱动作用下将线头1剪断后,就会回复到初始状态,以方便进行下一轮剪线动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移位驱动件包括旋转驱动件400,旋转驱动件400通过转动轴410与夹线组件200转动连接并能够驱动夹线组件200旋转运动,使得夹线组件200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如图3所示,夹线组件200能够在旋转驱动件400的驱动作用下旋转90°,本实用新型对夹线组件200的旋转角度不进行限定,只要夹线组件200能够旋转到第二工作位,进行丢线动作即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果定子上的线头1较短,为了方便夹住线头1,夹线手指220与剪刀组件320之间的距离较短,在此种情况下,当夹线组件200在旋转驱动件400的驱动作用下进行旋转动作时,夹线组件200很可能会摩擦到或者碰撞到剪线组件30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的剪线装置还包括升降驱动件500,如图4所示,升降驱动件500与夹线组件200连接并能够驱动夹线组件200进行升降运动,当定子上的线头1较短,夹线手指220与剪刀组件320之间的距离较短时,夹线组件200首先在升降驱动件500的驱动下进行上升运动,然后再在旋转驱动件400的驱动作用下进行旋转动作,从而能够避免夹线组件200摩擦到或者碰撞到剪线组件30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移位驱动件还可以不包括旋转驱动件400,仅包括升降驱动件500,升降驱动件500与夹线组件200连接并能够驱动夹线组件200升降运动,使得夹线手指220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夹线组件200可以在升降驱动件500的驱动作用下上升到第二工作位,然后松开线头1,然后再在升降驱动件500的驱动作用下下降回复到第二工作位。在一个实施例中,剪线装置还包括物料回收部件(图中未示出),设置在第二工作位的下方,用于接收夹线组件200丢下的线头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夹线组件200的第二工作位的具体位置不进行限定,只要第二工作位远离剪刀组件320,能够给夹线组件200丢线头留足空间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还包括支撑座600和移送驱动件700,夹线组件200和剪线组件300均设置在支撑座600上,移送驱动件700与支撑座600连接并且能够驱动支撑座600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剪线装置对定子进行剪线加工时,定子上面有多个线头1,当对其中一个线头1进行剪线时,首先,检测部件100检测定子上面端子2的位置并且确定剪线位置,然后,移送气缸驱动支撑座600向前移动到位,此时夹线组件200在第一工作位,夹线手指220在夹线驱动件210的驱动作用下夹住线头1,剪刀组件320在剪线驱动件310的驱动作用下将线头1剪断,然后夹线组件200在升降驱动件500和旋转驱动件400的驱动作用下,先上升然后再旋转到第二工作位将线头1丢到物料回收部件内,最后各个组件回复到初始状态,为进行下一个剪线动作做准备。当对下一个线头1进行剪线动作时,定子旋转,使得未被剪线的线头1转到加工位。当进行剪线操作时,移送驱动件700驱动支撑座600前进到位,使得剪线组件300能够对线头1进行剪线动作,当剪线结束后,移送驱动件700驱动支撑座600后退复位,留出空间方便定子进行旋转。被剪线后的定子结构如图4所示,在图中可以看到,被剪线后的线头1均较短,并且长度统一,为后续对留下的短线头1进行点焊等后加工打下了基础。
另外,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剪线装置还包括基座800,支撑座600与基座800滑动连接,并且支撑座600能够在移送驱动件700的驱动作用下相对于基座800移动。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基座800上设置有导轨810,支撑座600与基座800滑动连接的一侧开设有导轨槽610,导轨810与导轨槽610相配合,使得支撑座600能够相对于基座800滑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轨810和导轨槽610的位置可以互换,即可以在基座800上设置导轨槽610,在支撑座600与基座800滑动连接的一侧开设导轨810,导轨810与导轨槽610相配合,使得支撑座600能够相对于基座800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剪线装置可以不包括移送驱动件700,即剪线装置整体的位置可以不动,定子在进行旋转之前可以通过上升或者下降与剪线装置错开位置来获得旋转空间,然后再进行旋转,使得未被剪线的线头1转到加工位,然后再下降或者上升复位。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移位驱动件、夹线驱动件210、剪线驱动件310、旋转驱动件400、升降驱动件500和/或移送驱动件700可以为气缸、液压驱动件等具有驱动力的部件。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用于检测端子2位置的检测部件100为ccd相机,在其他实施例中,检测部件100还可以为红外探测器等具有检测特定位置功能的器件。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剪线装置,能够用于各类型定子绕线后的线头1后加工,能够稳定快速、精准地将长线头1剪短,以方便后续对留下的短线头1进行点焊等后加工,整个剪线装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可在有线空间内多套共用,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部件,用于检测定子上面端子的位置并且确定剪线位置;
夹线组件,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所述夹线组件在所述第一工作位时夹住所述定子上的线头,在所述第二工作位时丢掉剪断的线头;
剪线组件,用于将所述夹线组件在所述第一工作位时夹住的线头剪断;
移位驱动件,与所述夹线组件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夹线组件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驱动件包括旋转驱动件,所述旋转驱动件与所述夹线组件转动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夹线组件旋转运动,使得所述夹线组件具有所述第一工作位和所述第二工作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驱动件,所述升降驱动件与所述夹线组件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夹线组件进行升降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驱动件包括升降驱动件,所述升降驱动件与所述夹线组件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夹线组件升降运动,使得所述夹线组件具有所述第一工作位和所述第二工作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物料回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作位的下方,用于接收所述夹线组件丢下的线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座和移送驱动件,所述夹线组件和剪线组件均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移送驱动件与所述支撑座连接并且能够驱动所述支撑座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并且所述支撑座能够在所述移送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基座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导轨,所述支撑座与基座滑动连接的一侧开设有导轨槽,或者,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导轨槽,所述支撑座与基座滑动连接的一侧开设有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导轨槽相配合,使得所述支撑座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线组件包括夹线驱动件和夹线手指,所述夹线驱动件与所述夹线手指连接并且能够驱动所述夹线手指进行夹线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线组件包括剪线驱动件和剪刀组件,所述剪线驱动件与所述剪刀组件连接并且能够驱动所述剪刀组件进行剪线动作。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