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辅助器材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移液管放置架。
背景技术:
移液管是一种量出式仪器,是用来测量它所放出溶液的体积,其结构为一根中间有一膨大部分的细长玻璃管,下端为尖嘴状,整个管体上标有刻度线,能够有效读取液体的使用体积。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尖端为尖嘴状结构,使得其在放置过程中稍有外力碰撞则会容易出现尖嘴处破碎等情况,从而造成其报废,并且,由于移液管型号不同,放置架的规格却都是统一的,所以使得放置中难以根据移液管长短进行相应调节,进一步造成了易磕碰的问题,而在每一个移液管使用后都人为去套上保护套不仅操作不便,浪费时间,且保护套过小也容易造成丢失等问题。
并且,在移液管的放置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自然风干的方式进行干燥,而这种方式虽然实用,但在急需要大量使用移液管的时候,往往使用干燥速度无法满足使用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液管放置架,以解决移液管放置过程中容易破损,导致报废,人为套上保护套不仅效率低下,且保护套也容易丢失,并且干燥过程往往时间较久,无法满足大量使用时的干燥要求的移液管放置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液管放置架,包括底座,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杆,以及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顺次设置于所述支杆上的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所述第一插板和/或所述第二插板能够在所述支杆上沿竖直方向滑移;且,
所述第一插板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二插板上设置有多个各自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贯通孔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二贯通孔,且每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的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形成为一组插孔组;
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上端面形成为开放,底面形成为弧面的倒椎体护套,且所述倒椎体护套的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的引流孔;
所述支杆内部形成为空腔,所述空腔中设置有通风装置,且所述支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贯通至所述空腔的气孔,所述第一插板和所述第二插板的外侧面之间通过伸缩罩连接;
所述底座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为集水槽。
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凹陷的杆体放置槽,且所述杆体放置槽的内壁上形成有至少一条凸环,所述支杆中设置于所述杆体放置槽的部分的外侧面上设置由于所述凸环相契合的环形槽。
作为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二贯通孔均设置于所述集水槽的正上方;
且所述集水槽上延伸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中远离所述集水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座的外部。
作为优选的,所述支杆上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插板和/或所述第二插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配合的滑块;
所述气孔中可拆卸地安装有止档杆,所述止档杆能够插入或抽出所述气孔中。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贯通孔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贯通孔形成为倒圆台结构,且所述第二贯通孔的顶面的直径不大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直径。
作为优选的,所述伸缩罩形成为筒状侧围,且所述伸缩罩的其中一个端面与所述第一插板的外侧面相连,另一个端面与所述第二插板的外侧面相连,以使得所述第一插板、所述第二插板和所述伸缩罩围合形成为容纳腔。
作为优选的,所述伸缩罩为伸缩软管。
作为优选的,所述伸缩罩由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组成,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一插板相连,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插板相连,且所述第二段的上表面部分向下凹陷形成为环形插槽,所述第一段的下表面部分向下延伸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插槽的环形插块。
作为优选的,所述通风装置至少包括多片转动叶片,所述转动叶片上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延伸至所述支杆外部并与电机电连。
作为优选的,所述容纳腔中还设置有温度调节单元。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杆上自上而下顺次设置至少其中一个能够滑移的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从而使得能够根据每次使用的移液管的型号调节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之间的距离,使得每次使用的不同规格的移液管都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高度调节,在此基础上,在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上分别设置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且轴线在一条直线上的一个第一贯通孔和一个第二贯通孔形成为插孔组,每组插孔组能够用于放置一根移液管,有效地实现了对移液管的定位放置;进一步在第二贯通孔的内壁上设置倒椎体护套,使得插入的移液管端部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并且在倒椎体护套的底部设置引流孔,使得移液管中的清洗水能够流出,在保护的同时避免水汽积蓄,有效促进其干燥。当然,这里的倒椎体护套可以直接为插入第二贯通孔中放置,进一步地,为了使倒椎体护套能够更好地固定,可以将其粘附在第二贯通孔的内侧壁上,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设置方式在此均可以使用。同时,通过将底座的部分表面凹陷形成集水槽,从而使得水能够滴入集水槽中,实现有效收集,避免水流出而污染操作台。同时,在支杆内部设置通风装置,并将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之间通过伸缩罩连接,使得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之间能够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通风装置中吹出的风能够经气孔排出,进而能够有效提高上述空间内空气流通,加速其干燥,节省干燥时间,提高效率。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移液管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第二插板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倒椎体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杆体放置槽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伸缩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支杆
3、第一插板4、第二插板
5、第一贯通孔6、第二贯通孔
7、倒椎体护套8、引流孔
9、气孔10、伸缩罩
11、集水槽12、凸环
13、引流槽14、滑槽
15、第一段16、第二段
17、插槽18、插块
19、转动叶片20、转杆
21、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支杆2,以及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顺次设置于所述支杆2上的第一插板3和第二插板4,所述第一插板3和/或所述第二插板4能够在所述支杆2上沿竖直方向滑移;且,
所述第一插板3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贯通孔5,所述第二插板4上设置有多个各自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贯通孔5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二贯通孔6,
且每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的所述第一贯通孔5和所述第二贯通孔6形成为一组插孔组;
所述第二贯通孔6的内壁上设置有上端面形成为开放,底面形成为弧面的倒椎体护套7,且所述倒椎体护套7的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的引流孔8;
所述支杆2内部形成为空腔,所述空腔中设置有通风装置,且所述支杆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贯通至所述空腔的气孔9,所述第一插板3和所述第二插板4的外侧面之间通过伸缩罩10连接;
所述底座1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为集水槽11。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杆2上自上而下顺次设置至少其中一个能够滑移的第一插板3和第二插板4,从而使得能够根据每次使用的移液管的型号调节第一插板3和第二插板4之间的距离,使得每次使用的不同规格的移液管都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高度调节,在此基础上,在第一插板3和第二插板4上分别设置第一贯通孔5和第二贯通孔6,且轴线在一条直线上的一个第一贯通孔5和一个第二贯通孔6形成为插孔组,每组插孔组能够用于放置一根移液管,有效地实现了对移液管的定位放置;进一步在第二贯通孔6的内壁上设置倒椎体护套7,使得插入的移液管端部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并且在倒椎体护套7的底部设置引流孔8,使得移液管中的清洗水能够流出,在保护的同时避免水汽积蓄,有效促进其干燥。当然,这里的倒椎体护套7可以直接为插入第二贯通孔6中放置,进一步地,为了使倒椎体护套7能够更好地固定,可以将其粘附在第二贯通孔6的内侧壁上,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设置方式在此均可以使用。同时,通过将底座1的部分表面凹陷形成集水槽11,从而使得水能够滴入集水槽11中,实现有效收集,避免水流出而污染操作台。同时,在支杆2内部设置通风装置,并将第一插板3和第二插板4之间通过伸缩罩10连接,使得第一插板3和第二插板4之间能够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通风装置中吹出的风能够经气孔9排出,进而能够有效提高上述空间内空气流通,加速其干燥,节省干燥时间,提高效率。
当然这里的支杆2和底座1之间的可转动设置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方式,例如,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1上形成有凹陷的杆体放置槽,且所述杆体放置槽的内壁上形成有至少一条凸环12,所述支杆2中设置于所述杆体放置槽的部分的外侧面上设置由于所述凸环12相契合的环形槽。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集水槽11能够更好地收集滴落的水,多个所述第二贯通孔6均设置于所述集水槽11的正上方;且所述集水槽11上延伸有引流槽13,所述引流槽13中远离所述集水槽1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座1的外部。从而通过引流槽13,使得集水槽11中的水能够更方便地清理。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滑移效果,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杆2上设置有滑槽14,所述第一插板3和/或所述第二插板4上设置有与所述滑槽14相配合的滑块;所述气孔9中可拆卸地安装有止档杆,所述止档杆能够插入或抽出所述气孔9中。从而使得第一插板3和/或第二插板4在滑移至合适的位置时,能够通过将止档杆插入气孔9中来止档其继续滑移,使得其实现位置的固定。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贯通孔5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贯通孔6形成为倒圆台结构,且所述第二贯通孔6的顶面的直径不大于所述第一贯通孔5的直径。当然,如图2所示,这里为了使得倒椎体护套7能够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使得倒椎体护套7的顶部高于第二贯通孔6的上端面,以使得其能够更好地保护移液管端部。
这里的伸缩罩10的结构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设置,只要使得其能够沿竖直方向伸缩,且能够围合第一插板3和第二插板4之间的空间即可,例如,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罩10形成为筒状侧围,且所述伸缩罩10的其中一个端面与所述第一插板3的外侧面相连,另一个端面与所述第二插板4的外侧面相连,以使得所述第一插板3、所述第二插板4和所述伸缩罩10围合形成为容纳腔。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罩10为伸缩软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罩10由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第一段15和第二段16组成,所述第一段15与所述第一插板3相连,所述第二段16与所述第二插板4相连,且所述第二段16的上表面部分向下凹陷形成为环形插槽17,所述第一段15的下表面部分向下延伸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插槽17的环形插块18。从而使得其能够实现有效伸缩和围合的效果。
当然,这里的通风装置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设置,只要使得其能够提供风力,保证空气流通即可,例如,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风装置至少包括多片转动叶片19,所述转动叶片19上连接有转杆20,所述转杆20延伸至所述支杆2外部并与电机21电连。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对容纳腔中温度进行一定的调节,以更好地提高其干燥等性能,所述容纳腔中还设置有温度调节单元。这里的温度调节单元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使用的方式进行设置,在此不多作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支杆(2),以及沿竖直方向自上而下顺次设置于所述支杆(2)上的第一插板(3)和第二插板(4),所述第一插板(3)和/或所述第二插板(4)能够在所述支杆(2)上沿竖直方向滑移;且,
所述第一插板(3)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多个第一贯通孔(5),所述第二插板(4)上设置有多个各自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贯通孔(5)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的第二贯通孔(6),且每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的所述第一贯通孔(5)和所述第二贯通孔(6)形成为一组插孔组;
所述第二贯通孔(6)的内壁上设置有上端面形成为开放,底面形成为弧面的倒椎体护套(7),且所述倒椎体护套(7)的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的引流孔(8);
所述支杆(2)内部形成为空腔,所述空腔中设置有通风装置,且所述支杆(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贯通至所述空腔的气孔(9),所述第一插板(3)和所述第二插板(4)的外侧面之间通过伸缩罩(10)连接;
所述底座(1)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为集水槽(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形成有凹陷的杆体放置槽,且所述杆体放置槽的内壁上形成有至少一条凸环(12),所述支杆(2)中设置于所述杆体放置槽的部分的外侧面上设置由于所述凸环(12)相契合的环形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贯通孔(6)均设置于所述集水槽(11)的正上方;
且所述集水槽(11)上延伸有引流槽(13),所述引流槽(13)中远离所述集水槽(1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座(1)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2)上设置有滑槽(14),所述第一插板(3)和/或所述第二插板(4)上设置有与所述滑槽(14)相配合的滑块;
所述气孔(9)中可拆卸地安装有止档杆,所述止档杆能够插入或抽出所述气孔(9)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孔(5)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贯通孔(6)形成为倒圆台结构,且所述第二贯通孔(6)的顶面的直径不大于所述第一贯通孔(5)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罩(10)形成为筒状侧围,且所述伸缩罩(10)的其中一个端面与所述第一插板(3)的外侧面相连,另一个端面与所述第二插板(4)的外侧面相连,以使得所述第一插板(3)、所述第二插板(4)和所述伸缩罩(10)围合形成为容纳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罩(10)为伸缩软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罩(10)由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第一段(15)和第二段(16)组成,所述第一段(15)与所述第一插板(3)相连,所述第二段(16)与所述第二插板(4)相连,且所述第二段(16)的上表面部分向下凹陷形成为环形插槽(17),所述第一段(15)的下表面部分向下延伸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插槽(17)的环形插块(18)。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至少包括多片转动叶片(19),所述转动叶片(19)上连接有转杆(20),所述转杆(20)延伸至所述支杆(2)外部并与电机(21)电连。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液管放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中还设置有温度调节单元。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