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1-24  112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灌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获取高产稳产,必须供给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的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要求;因此,必须人为地进行灌溉,以补天然降雨之不足;灌溉,即用水浇地;灌溉原则是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药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其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膜下滴灌,顾名思义,是在膜下应用滴灌技术;这是一种结合了以色列滴灌技术和国内覆膜技术优点的新型节水技术;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这种技术是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将加压的水经过过滤设施滤“清”后,和水溶性肥料充分融合,形成肥水溶液,进入输水干管-支管-毛管(铺设在地膜下方的灌溉带),再由毛管上的滴水器一滴一滴地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供根系吸收。

    但是,现有的膜下滴灌装置的支管与毛管在拆卸或者连通时,操作困难复杂,且滴水器在出现堵塞,开裂等问题时,检修与更换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膜下滴灌装置的支管与毛管在拆卸或者连通时,操作困难复杂以及滴水器的检修与更换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包括送水管道,所述送水管道前端设置有干管,且干管之间设置有支管,并且支管下方设置有毛管,所述毛管下方设置有滴水器,所述送水管道后末端设置有水泵,且水泵连通蓄水池,所述送水管道通过输药管与药罐连接,所述送水管道上设置有过滤器,且过滤器下端设置有排污管道,并且送水管道上设置有水表。

    优选的,所述支管包括第一螺纹柱和套环,所述支管上设置有第一螺纹柱,且第一螺纹柱上嵌套有套环。

    优选的,所述毛管包括第二螺纹柱,所述毛管上设置有第二螺纹柱。

    优选的,所述毛管通过第一螺纹柱、套环和第二螺纹柱与支管构成拆卸连通活动结构,且第一螺纹柱和第二螺纹柱内部均钻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滴水器包括套盖、引流管和滴水口,所述滴水器上设置有引流管,且引流管下端嵌套有套盖,并且套盖下端面中央设置有滴水口,所述套盖内侧的螺纹结构与引流管外表面的螺纹结构相匹配,且套盖与引流管内部均钻有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利用在支管与毛管上分别设置有带通孔的螺纹柱,使得只需用套环将两个螺纹柱连接起来,就可完成支管与毛管的连通,使得支管与毛管在拆卸或者连通时,操作方便快捷,利用将滴水器设计为可拆解结构,使得在给滴水器检修与更换时,操作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图1中支管与单个毛管连接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图1中单个支管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图1中单个毛管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图1中单个毛管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图1中单个滴水器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图1中单个滴水器仰视图。

    图中:1、蓄水池,2、输药管,3、水泵,4、药罐,5、排污管道,6、过滤器,7、送水管道,8、水表,9、干管,10、支管,1001、第一螺纹柱,1002、套环,11、毛管,1101、第二螺纹柱,12、滴水器,1201、套盖,1202、引流管,1203、滴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包括送水管道7,送水管道7前端设置有干管9,且干管9之间设置有支管10,并且支管10下方设置有毛管11,支管10包括第一螺纹柱1001和套环1002,支管10上设置有第一螺纹柱1001,且第一螺纹柱1001上嵌套有套环1002,这使得支管10上可预先安装好套环1002,为支管10与毛管11在连通时,节省时间,毛管11包括第二螺纹柱1101,毛管11上设置有第二螺纹柱1101,这使得毛管11上可预先安装好第二螺纹柱1101,为支管10与毛管11在连通时,进一步节省时间,毛管11通过第一螺纹柱1001、套环1002和第二螺纹柱1101与支管10构成拆卸连通活动结构,且第一螺纹柱1001和第二螺纹柱1101内部均钻有通孔,这使得支管10与毛管11在拆卸或者连通时,操作方便快捷,毛管11下方设置有滴水器12,滴水器12包括套盖1201、引流管1202和滴水口1203,滴水器12上设置有引流管1202,且引流管1202下端嵌套有套盖1201,并且套盖1201下端面中央设置有滴水口1203,套盖1201内侧的螺纹结构与引流管1202外表面的螺纹结构相匹配,且套盖1201与引流管1202内部均钻有通孔,这使得利用将滴水器12设计为可拆解结构,使得在给滴水器12检修与更换时,操作方便快捷,送水管道7后末端设置有水泵3,且水泵3连通蓄水池1,送水管道7通过输药管2与药罐4连接,送水管道7上设置有过滤器6,且过滤器6下端设置有排污管道5,并且送水管道7上设置有水表8。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时,首先将水泵3的电源接通,使得灌溉用水从蓄水池1中抽出,沿着送水管道7经过过滤器6到干管9中,在此过程中可利用输药管2将药罐4内的药液输进送水管道7内与灌溉用水混合,然后干管9中的灌溉用水经支管10到毛管11再由滴水器12的滴水口1203处,以水滴的形式滴下,当需要将支管10与毛管11拆卸或者连通时,只要将第一螺纹柱1001上的套环1002与第二螺纹柱1101旋转连接,即可将支管10与毛管11连通起来,当需要将滴水器12拆解开来,进行检修或者更换时,只需通过旋转的方式,将套盖1201从引流管1202上拧下来即可,如需要使该装置通过智能控制,只需在该装置的水泵3或者送水管道7上安装智能控制开关与智能控制阀即可,以上为该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的使用过程。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包括送水管道(7),所述送水管道(7)前端设置有干管(9),且干管(9)之间设置有支管(10),并且支管(10)下方设置有毛管(11),所述毛管(11)下方设置有滴水器(12),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水管道(7)后末端设置有水泵(3),且水泵(3)连通蓄水池(1),所述送水管道(7)通过输药管(2)与药罐(4)连接,所述送水管道(7)上设置有过滤器(6),且过滤器(6)下端设置有排污管道(5),并且送水管道(7)上设置有水表(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10)包括第一螺纹柱(1001)和套环(1002),所述支管(10)上设置有第一螺纹柱(1001),且第一螺纹柱(1001)上嵌套有套环(10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管(11)包括第二螺纹柱(1101),所述毛管(11)上设置有第二螺纹柱(1101)。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管(11)通过第一螺纹柱(1001)、套环(1002)和第二螺纹柱(1101)与支管(10)构成拆卸连通活动结构,且第一螺纹柱(1001)和第二螺纹柱(1101)内部均钻有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水器(12)包括套盖(1201)、引流管(1202)和滴水口(1203),所述滴水器(12)上设置有引流管(1202),且引流管(1202)下端嵌套有套盖(1201),并且套盖(1201)下端面中央设置有滴水口(1203),所述套盖(1201)内侧的螺纹结构与引流管(1202)外表面的螺纹结构相匹配,且套盖(1201)与引流管(1202)内部均钻有通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包括送水管道,所述送水管道前端设置有干管,且干管之间设置有支管,并且支管下方设置有毛管,所述毛管下方设置有滴水器,所述送水管道后末端设置有水泵,且水泵连通蓄水池,所述送水管道通过输药管与药罐连接,所述送水管道上设置有过滤器,且过滤器下端设置有排污管道,并且送水管道上设置有水表。该智能灌溉用膜下滴灌装置利用在支管与毛管上分别设置有带通孔的螺纹柱,使得只需用套环将两个螺纹柱连接起来,就可完成支管与毛管的连通,使得支管与毛管在拆卸或者连通时,操作方便快捷,利用将滴水器设计为可拆解结构,使得在给滴水器检修与更换时,操作方便快捷。

    技术研发人员:康胜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宁县旭东农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9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57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