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1-24  132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常规壁挂式室内机通常将其出风口设置在壳体的面框上。壁挂式室内机送风时,通过风轮将换热后的空气从该出风口吹向室内环境。在制热模式下,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口吹出热风,热风的密度较小,热风在脱离出风口直接漂浮至室内上层空间,难以到达地面。在制冷模式下,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口吹出冷风,冷风的密度较大,冷风在脱离出风口之后直接下沉至室内的下层空间。显然,这种常规壁挂式室内机在工作时,出风空气的温度分布很不均匀,容易使用户出现头部热足部冷的情况,进而降低壁挂式室内机使用的舒适感。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壁挂式室内机,旨在改善出风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匀度,减少头部热足部冷的情况发生,进而提升壁挂式室内机使用的舒适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壁挂式室内机,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及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出风口。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部分。第二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上边缘向下转动可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上部分,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边缘转动可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下部分。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蜗壳及与所述蜗壳配合形成出风风道的蜗舌,所述出风风道将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蜗舌,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蜗壳。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转动至其上边缘靠近所述蜗舌的前端的盖合状态;以及,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转动至将所述出风口间隔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两部分的第一打开状态,和/或,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转动至其下边缘靠近所述蜗舌的后端的第二打开状态。可选地,所述蜗舌包括第一蜗舌板,以及自所述第一蜗舌板的前端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二蜗舌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蜗舌板。可选地,所述蜗舌还包括自所述第二蜗舌板的上端向前延伸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的前边缘向前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前面板下边缘。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外导板及自所述外导板的下边缘向所述出风口内侧延伸的内导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向上转动时,所述外导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对应拼接而遮盖所述出风口,所述内导板位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内侧。可选地,所述内导板的由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截面,呈背向所述第二导风板弯曲的弧形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板的由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截面,呈背向所述内导板弯曲的弧形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板面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板面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可选地,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导风板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可选地,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转动安装在出风风道的内侧的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沿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延伸。可选地,所述第三导风板的板面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可选地,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第三导风板连接。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有出风区,所述出风区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所述出风通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蜗壳,所述底板位于所述蜗壳的外部;所述蜗壳设有过风口,所述过风口与所述出风区的出风通孔连通。可选地,所述壳体的蜗壳开设有将多个所述出风通孔和所述进风口连通的过风口,所述过风口转动安装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转动可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可选地,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和贯流风轮,所述换热器和贯流风轮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呈多折状包围所述贯流风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壁挂式室内机,所述壁挂式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及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出风口。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部分。第二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上边缘向下转动可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上部分,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边缘转动可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下部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出风口的上部分设置第一导风板,以及在所述出风口的下部分设置第二导风板,利用所述第一导风板可开关所述出风口的上部分,利用所述第二导风板可开关所述出风口的下部分。在制冷模式下,转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以使此两者向上倾斜,可将冷空气向室内中上层空间吹出。在制热模式下,转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以使此两者向下倾斜,可将热空气向室内中下层空间吹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壁挂式室内机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为图1中壁挂式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图2中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图5-a为图3中壁挂式室内机处于第一制冷模式的示意图;图5-b为图3中壁挂式室内机处于第二制冷模式的示意图;图6-a为图3中壁挂式室内机处于第一制热模式的示意图;图6-b为图3中壁挂式室内机处于第二制热模式的示意图;图7-a为图3中壁挂式室内机处于第一无风感模式的示意图;图7-b为图3中壁挂式室内机处于第二无风感模式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壳体410过风口110底板500蜗舌111出风区510第一蜗舌板120面框520第二蜗舌板130前面板530挡风板101进风口600第一导风板102出风口610外导板103出风风道620内导板104出风区700第二导风板200换热器800第三导风板300贯流风轮900挡风板400蜗壳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壁挂式室内机,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能够改善出风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匀度,减少头部热足部冷的情况发生,进而提升壁挂式室内机使用的舒适感。应说明的是,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可以是横挂式室内机或者竖挂式室内机。在以下实施例中,以横挂式室内机为例进行解释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室内机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100、换热器200及贯流风轮300。其中,壳体100设有进风口101及与进风口101连通的出风口102。换热器200和贯流风轮300安装于壳体100内,换热器200呈多折状设置并包围贯流风轮300。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工作时,贯流风轮300旋转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壳体100内部,这部分空气经换热器200换热后从出风口102吹出。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风板600及第二导风板700。第一导风板600转动安装于壳体100,并位于出风口102的上部分。第二导风板700转动安装于壳体100,并位于出风口102的下部分。其中,第一导风板600的上边缘向下转动可打开出风口102的上部分,第二导风板700的上边缘转动可打开出风口102的下部分。应说明的是,出风口102呈长条状沿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延伸,垂直于出风口102宽度方向的平面将出风口102划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为出风口102的上部分和出风口102的下部分。请参阅图3、图5-a及图5-b,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下,出风口102吹出冷空气。此时,可将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的上边缘向下转动,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的上边缘向前上方倾斜,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之间形成向前上方延伸的导风路径。冷空气在“康达效应”的作用下,贴着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的表面附壁流动,从而被引导从所述导风路径向前上方吹至室内的中上层空间(如天花板)。冷空气逐渐向下沉降的过程中,冷空气逐渐与室内下层空间的热空气混合,使得用户从头部到足部逐渐凉爽。请参阅图3、图6-a及图6-b,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下,出风口102吹出热空气。此时,可将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的上边缘向下转动至较大角度,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的上边缘向下倾斜,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之间形成向前下方延伸的导风路径。热空气在“康达效应”的作用下,贴着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的表面附壁流动,从而被引导从所述导风路径向前下方吹至室内的中下层空间(如地板)。热空气逐渐向上浮动的过程中,热空气逐渐与室内上层空间的冷空气混合,使得用户从足部到头部逐渐暖和。请参阅图3,所述壁挂式室内机不工作时,可将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的上边缘向上转动至最大角度,以使得第一导风板600关闭出风口102的上部分,第二导风板700关闭出风口102的下部分,从而实现出风口102完全关闭,防止外部灰尘从出风口102落入到壳体100内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出风口102的上部分设置第一导风板600,以及在出风口102的下部分设置第二导风板700,利用第一导风板600可开关出风口102的上部分,利用第二导风板700可开关出风口102的下部分。在制冷模式下,转动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以使此两者向上倾斜,可将冷空气向室内中上层空间吹出。在制热模式下,转动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以使此两者向下倾斜,可将热空气向室内中下层空间吹出(详细请参见前述说明)。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室内机,通过调节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的转动角度,即能够改善出风空气温度均匀度,减少头部热足部冷的情况发生,进而提升壁挂式室内机使用的舒适感。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蜗壳400及与蜗壳400配合形成出风风道103的蜗舌500,出风风道103将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连通;其中,第一导风板600转动安装于蜗舌500,第二导风板700转动安装于蜗壳400。具体地,第一导风板600的中下边缘与蜗舌500枢接,以使得第一导风板600的上边缘向下转动时,可打开出风口102的上部分。第二导风板700的下边缘与蜗壳400枢接,以使得第二导风板700的上边缘向下转动时,可打开出风口102的下部分。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600具有转动至其上边缘靠近蜗舌500的前端的盖合状态(如图3或图6-a、图6-b);以及,第一导风板600具有转动至将出风口102间隔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两部分的第一打开状态(如图5-a),和/或,第一导风板600具有转动至其下边缘靠近蜗舌500的后端的第二打开状态(如图5-b)。由此,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具有至少两种制冷模式(第一制冷模式和第二制冷模式)和至少一种制热模式。其中:请参阅图5-a,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处于第一制冷模式下,第一导风板600打开至所述第一打开状态。此时,第一导风板600和蜗舌500之间形成有一导风路径,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之间形成有另一导风路径。出风口102吹出的冷空气,被第一导风板600分隔成两层,其中一层冷空气从第一导风板600和蜗舌500之间的导风路径向前上方吹出。另一层冷空气从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之间的导风路径向前上方吹出。被分散的两层冷空气风速减小,分别可到达室内的中上层空间,实现天花板气流和普通制冷气流同时出现。请参阅图5-b,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处于第二制冷模式下,第一导风板600打开至所述第二打开状态。此时,出风口102仅在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之间形成唯一的导风路径。出风口102吹出的冷空气,被集中从该唯一导风路径向前上方吹出,该冷空气风速较大,导风路径较长,从而可到达室内上层空间,使得天花板出现单一的天花制冷气流。上述第一制冷模式和第二制冷模式均能够让人产生舒适的气流。应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制冷模式下第一导风板600的上边缘向下转过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制冷模式下第一导风板600的上边缘向下转过的角度。请参阅图6-a,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处于第一制热模式下,第一导风板600转动至所述盖合状态,第二导风板700打开出风口102的下部分。出风口102吹出的热空气,在第一导风板600的阻挡作用下仅能流向出风口102的下部分,热空气被第二导风板700引导向下吹出,实现地板出现热气流。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常规壁挂式室内机的蜗舌500直接自后向前延伸,在蜗舌500前端和蜗壳400之间形成的出风口102宽度较小。若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室内机还采用常规蜗舌500的设计方式,则难以安装第一导风板600。为克服上述第一导风板600的安装难题,可选地,蜗舌500包括第一蜗舌板510,以及自第一蜗舌板510的前端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二蜗舌板520,第一导风板600转动安装于第二蜗舌板520。具体说来,第一蜗舌板510和蜗壳400围合形成出风风道103,第二蜗舌板520向上倾斜延伸,在第二蜗舌板520和蜗壳400的前端之间形成的出风口102宽度较大,从而方便将第一导风板600安装在第二蜗舌板520。第一导风板600打开至所述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一导风板600的下边缘靠近或抵接于第一蜗舌板510和第二蜗舌板520的连接位置(如图5-b)。进一步地,考虑到第一导风板600打开至所述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二制冷模式),冷空气向上流动可能会沿前面板130的表面附壁流动,使得前面板130内侧侧空气温差较大,容易在前面板130的内表面凝结形成有冷凝水。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选地,蜗舌500还包括自第二蜗舌板520的上端向前延伸的挡风板530,挡风板530的前边缘向前延伸至壳体100的前面板130下边缘。在第一制冷模式下,从第一导风板600和蜗舌500之间吹出的冷空气,将于挡风板530处与前面板130分离并向前上方吹出,从而不会沿前面板130的表面附壁流动,减少冷凝水的产生。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出风口102的宽度较小,若要在出风口102额外再增设第一导风板600,那么第一导风板600的宽度必然难以设计得较大,从而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所形成的导风路径则较短,不易将出风空气送至较远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对第一导风板600的结构进行改进。在此可选地,第一导风板600包括外导板610及自外导板610的下边缘向出风口102内侧延伸的内导板620;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向上转动时,外导板610和第二导风板700对应拼接而遮盖出风口102,内导板620位于第二导风板700的内侧。具体而言,内导板620和外导板610一体成型。关闭出风口102时,先将第一导风板600转动时所述盖合状态,此时第一导风板600的外导板610遮盖出风口102的上部分,第一导风板600的内导板620移至出风口102内侧,以避免该内导板620后续会干涉到第二导风板700。然后再将第二导风板700转动至其上边缘与外导板610的下边缘拼接,从而第二导风板700遮盖出风口102的下部分。相对于常规仅仅具有外导板610的导风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风板600有效延长了导风路径,大大延长了送风距离。请参阅图4、图5-a及图5-b,进一步地,为了增强出风空气附壁流动的效果,将内导板620的由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截面,呈背向第二导风板700弯曲的弧形设置。应说明的是,所述截面为虚拟截面,用以介绍内导板620的形状结构。这样设计,不仅可增强出风空气顺沿内导板620的弧形面附壁流动的效果,更好实现康达效应;并且,还可减轻快速流动的出风空气对内导板620的冲击,减少出风噪音。此外,还可以将第二导风板700的由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截面,呈背向内导板620弯曲的弧形设置。也应说明的是,该截面为虚拟截面,用以介绍第二导风板700的形状结构。这样设计,可使得内导板620和第二导风板700配合呈括弧状设计,有利于引导出风空气从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之间通过,不仅可增强出风空气顺沿内导板620的弧形面附壁流动的效果,还可以延长送风距离。在一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的驱动方式,此两者可采用联动机构同步驱动,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驱动结构分别单独地驱动。在此为便于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转过不同的角度,以获得多种出风模式,可选地,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第一电机(未图示)和第二电机(未图示),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一导风板600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第二导风板700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可分别单独地控制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转动。请参阅图7-a和图7-b,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刚从出风口102吹出的出风空气风速较大,温度较低,直接吹向用户时,容易引起用户产生不适感(如感冒或头部晕)。为避免减少这种情况发生,可选地,第一导风板600的板面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和/或,第二导风板700的板面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出风空气从所述出风通孔通过后,被分散成一缕缕较小的细气流,其风速减小,不会成股吹向用户,从而提升用户的舒适度,即实现无风模式。具体在此,将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均贯设有所述出风通孔。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上的出风通孔均匀分布。当所述壁挂式室内机需要无风感模式时,将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转动至遮盖出风口102,使得出风空气从多个出风通孔向外散发出去,实现无风感。请参阅图5-a和图5-b,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转动安装在出风风道103的内侧的第三导风板800,第三导风板800沿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导风板800可将出风空气导向出风口102,以供第一导风板600和第二导风板700导出。特别的,当第三导风板800转动至其前边缘与第一导风板600的下边缘拼接时,相当于延伸了第一导风板600的导风路径,进而大大延长送风距离。请参阅图7-a和图7-b,可选地,还可以在第三导风板800的板面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在第三导风板800转动至其板面与出风风道103的出风方向交叉时,出风空气从第三导风板800上的出风通孔吹过,可进一步增强无风感效果。对于第三导风板800的驱动方式,可选地,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与第三导风板800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三电机单独驱动第三导风板800转动。请参阅图6-a和图6-b、图7-a和图7-b,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为增大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面,壳体100包括底板110,底板110设有出风区111,出风区111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所述出风通孔与进风口101连通。从出风风道103吹出的出风空气,一部分可从出风口102吹出,另一部分出风空气从出风区111的出风通孔吹出。进一步地,壳体100还包括蜗壳400,底板110位于蜗壳400的外部;蜗壳400设有过风口410,过风口410与出风区111的出风通孔连通。从出风风道103吹出的出风空气,一部分可从过风口410吹向出风区111,然后从出风区111的出风通孔吹出。考虑到,由于出风区111的出风通孔向下开放,从而出风空气自该出风通孔向下吹出。如果出风空气是热空气,向下吹到用户的足部可温暖用户的足部。但如果出风空气是冷空气,冷空气吹到用户的足部会让用户感觉更为寒冷。因此,优选地,在过风口410转动安装有挡风板900,挡风板900转动可打开或关闭过风口410。在所述制热模式下,可通过挡风板900打开过风口410,从而使得热空气能够从出风区111向下吹到用户的足部,温暖用户的足部。而在所述制冷模式下,可通过挡风板900关闭过风口410,从而没有冷空气不会从出风区111吹出。此外,在无风感模式下,可关闭挡风板900,使得出风空气向前吹出,增大向前吹出的风量。当然,也可以打开挡风板900,使得出风空气经出风口102、出风区111分成两部分吹出,有效增大送风面积,快速实现制冷或制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壁挂式室内机,所述壁挂式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及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出风口;

    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部分;

    第二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上边缘向下转动可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上部分,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边缘向下转动可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下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蜗壳及与所述蜗壳配合形成出风风道的蜗舌,所述出风风道将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蜗舌,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蜗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转动至其上边缘靠近所述蜗舌的前端的盖合状态;以及,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转动至将所述出风口间隔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两部分的第一打开状态,和/或,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转动至其下边缘靠近所述蜗舌的后端的第二打开状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包括第一蜗舌板,以及自所述第一蜗舌板的前端向上倾斜延伸的第二蜗舌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蜗舌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还包括自所述第二蜗舌板的上端向前延伸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的前边缘向前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前面板下边缘。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外导板及自所述外导板的下边缘向所述出风口内侧延伸的内导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向上转动时,所述外导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对应拼接而遮盖所述出风口,所述内导板位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内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板的由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截面,呈背向所述第二导风板弯曲的弧形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由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截面,呈背向所述内导板弯曲的弧形设置。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板面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板面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

    10.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导风板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转动安装在出风风道的内侧的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沿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板的板面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第三导风板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有出风区,所述出风区贯设有多个出风通孔,所述出风通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蜗壳,所述底板位于所述蜗壳的外部;所述蜗壳设有过风口,所述过风口与所述出风区的出风通孔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风口转动安装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转动可打开或关闭所述过风口。

    17.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挂式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和贯流风轮,所述换热器和贯流风轮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呈多折状包围所述贯流风轮。

    1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壁挂式室内机,所述壁挂式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及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出风口。第一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部分。第二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上边缘向下转动可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上部分,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边缘转动可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下部分。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室内机,能够改善出风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匀度,减少头部热足部冷的情况发生,进而提升壁挂式室内机使用的舒适感。

    技术研发人员:何健;翟富兴;易正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3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57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