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室内健康问题的关注,空调出风质量成为用户重要的关注点。现有的空气处理设备中,通常仅具有单一的空气净化功能。例如,在进风格栅安装hepa网,该hepa网仅对空气中的pm2.5进行过滤,而无法对空气中的甲醛进行净化。再如,当进风格栅安装甲醛净化模块时,只能对空气中的甲醛进行净化,而不能空气中的进行pm2.5过滤。因此,当空气中不同的污染物含量发生变化时,需要用户手动拆下进风格栅来更换相应的过滤网,更换繁琐不易操作。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设备,旨在实现不同空气净化功能的切换,进而提高空气净化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设备,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壳体、第一净化模块及第二净化模块;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净化模块与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用于净化不同的空气污染物。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具有:仅将所述第一净化模块移动至覆盖所述进风口的第一净化状态;仅将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移动至覆盖所述进风口的第二净化状态;以及,同时将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移动至共同覆盖所述进风口的第三净化状态。可选地,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呈拼接状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呈层叠状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分别设于所述进风口的两侧;或者,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设于所述进风口的同一侧;或者,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同时设置有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所述进风口的另一侧也同时设置有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及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呈夹角状设置的第二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净化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净化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移动。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净化模块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净化模块移动;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移动。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其中一个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其中一个向遮盖所述进风口方向移动时,通过所述传动结构带动另一个移动。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检测第一污染物含量的第一污染物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污染物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一电机连接。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检测第二污染物含量的第二污染物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污染物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电机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包括第一安装框和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上;和/或,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包括第二安装框和第二过滤网,所述有机物过滤网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上。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网为pm2.5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为甲醛过滤网。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壳体上设置可移动的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分别用于净化不同的空气污染物。通过移动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可调节此两者覆盖进风口的面积,进而实现净化不同的空气污染物(具体可参阅前述说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设备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空气处理设备的后视图;图3为图1中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分解图;图4为图1中空气处理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a至图5-d为图4中空气处理设备的多种不同净化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a至图7-c为图6中空气处理设备的多种不同净化状态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再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a至图9-d为图8中空气处理设备的多种不同净化状态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又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空气处理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i-i线的剖视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第一净化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第二净化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空气处理设备151第二安装框110壳体152第二过滤网111底盘160驱动装置112面框161第一电机113背框162第一齿轮114左面板163第一齿条115右面板164第二电机120贯流风轮165第二齿轮130室内换热器166第二齿条131第一换热器101进风口132第二换热器102出风口140第一净化模块140a左侧第一净化模块141第一安装框140b右侧第一净化模块142第一过滤网150a左侧第二净化模块150第二净化模块150b右侧第二净化模块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处理设备,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能够净化多种不同的空气污染物,实现多种空气净化功能。并且,所述空气处理设备的不同空气净化功能可自由切换。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可以是但不局限于: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空气净化器、移动空调器等。在以下实施例中,主要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进行介绍说明。此外,所述空气污染物可以是pm2.5、或花粉、或生物细菌、或一氧化碳、或氮氧化物、或碳氢化合物、或硫氧化物、或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1,3-丁二烯)。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100,包括壳体110、第一净化模块140及第二净化模块150,第一净化模块140与第二净化模块150分别用于净化不同的空气污染物(如图4)。其中,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01。第一净化模块140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10,第二净化模块150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10。应说明的是,所述“覆盖进风口101”实际应该包含覆盖部分进风口101,以及全部覆盖整个进风口101。具体说来,空气处理设备100还包括贯流风轮120和室内换热器130,所述贯流风轮120和室内换热器130安装在壳体110的换热风道,并且,室内换热器130呈半包围状包围所述贯流风轮120。壳体110的背框113设有进风口101,壳体110的面框112设有出风口102,所述换热风道将进风口101和所述出风口102连通。空气处理设备100工作时,贯流风轮120旋转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到换热风道内,并在所述换热风道内与室内换热器13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从所述出风口102吹出。其中,在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到换热风道的过程中,空气被进风口101处的第一净化模块140或第二净化模块150过滤,形成较为洁净的空气。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分别用于净化不同的空气污染物。第一净化模块140用于净化第一污染物,第二净化模块150用于净化第二污染物。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配合可实现多种净化功能。具体例举如下:第一污染物净化功能:当空气中的第一污染物的含量较高时,将第一净化模块14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01,第一净化模块140对从进风口101通过的空气中的第一污染物进行净化,实现第一污染物净化功能。第二污染物净化功能:当空气中的第二污染物的含量较高时,则将第二净化模块15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01,第二净化模块150对从进风口101通过的空气中的第一污染物进行净化,实现第二污染物净化功能。多种污染物同时净化功能:当空气中的第一污染物和第二污染物的含量均较高时,则将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均移动至共同覆盖进风口101,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用于净化不同的空气污染物,以此实现多种污染物同时净化功能。对于壳体110的结构,不同的空气处理设备100有不同的形状。例如,壳体110的由垂直于其高度方向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可呈圆形设计(如圆形柜机),或呈方形设计(如方形柜机),或椭圆形(如椭圆柜机)。此外,所述截面可也是前部分呈半圆形、后部分呈半方形设计。应说明的是,所述截面为虚拟平面,仅用于解释说明壳体110的形状特点。所述壳体包括底盘111、面框112、背框113、左面板114及右面板115。所述左面板114及右面板115移动可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102。壳体110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同时,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的移动方式也不相同。所述移动方式可以是滑动或者旋转,具体可根据壳体110的形状进行设计。在本实施例中,鉴于壳体110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可选地,第一净化模块140沿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前后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10内;和/或所述第二净化模块沿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前后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10内。此外,如果壳体110的横截面呈方形设计,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沿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左右向移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壳体110上设置可移动的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分别用于净化不同的空气污染物。通过移动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可调节此两者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进而实现不同净化功能的切换,无需用户手动更换。从而有效针对不同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具体可参阅前述说明),实现高效净化空气。请参阅图4,对于第一净化模块140而言,第一净化模块140用于净化第一污染物。所述第一污染物可以是pm2.5、花粉、生物细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硫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1,3-丁二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实际应用中可按照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工作环境进行相应选取,在此不设具体限定。第一净化模块140的结构也可根据需要净化的第一污染物的类型进行相应设计。可选地,第一净化模块140包括第一安装框和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上。安装方式可以是卡扣结构、插槽结构或螺接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过滤网在此具体为pm2.5过滤网。请参阅图4,对于第二净化模块150而言,第二净化模块150用于净化第二污染物。所述第二污染物可以是pm2.5、花粉、生物细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硫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1,3-丁二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实际应用中可按照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工作环境进行相应选取,在此不设具体限定。仅需第二净化模块150与第一净化模块140分别净化不同的空气污染物即可。第二净化模块150的结构也可根据需要净化的第二污染物的类型进行相应设计。可选地,第二净化模块150包括第一安装框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上。安装方式可以是卡扣结构、插槽结构或螺接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过滤网在此具体为甲醛过滤网。请参阅图4,至于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的位置,有多种不同设计方式。具体说来,空气处理设备100还包括安装于壳体110内的室内换热器130,室内换热器130包括第一换热器131及与第一换热器131呈夹角状设置的第二换热器132;其中:第一净化模块140设置在壳体110的内壁和第一换热器131之间、或者设置在壳体110的内壁和第二换热器132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净化模块设置在壳体110的内壁和第一换热器131之间、或者设置在壳体110的内壁和第二换热器132之间。请参阅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分别设于进风口101相对的两侧。例如,第一净化模块140设置在进风口101的左侧(即第一净化模块140设置在壳体110的内壁和第一换热器131之间),在第一净化模块140从进风口101撤离后,第一净化模块140收容于进风口101的左侧。第二净化模块150设置在进风口101的右侧(第二净化模块150设置在壳体110的内壁和第二换热器132之间),在第二净化模块150从进风口101撤离后,第二净化模块150收容于进风口101的右侧。在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工作环境空气较佳时,无需净化空气污染物。此时,可将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移动回各自的收容位置(图5-a),使得进风口101没有被第一净化模块140或第二净化模块150遮挡,进风风阻减小,风量增大,避免在制冷和制热的情况下影响空气处理设备100正常的制冷制热。在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工作环境的空气中的污染物较高时,空气处理设备100需要开启净化模式。具体在此,空气处理设备100具有仅将第一净化模块14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01的第一净化状态(如图5-b)、仅将第二净化模块15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01的第二净化状态(如图5-c);以及,同时将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移动至共同覆盖进风口101的第三净化状态(如图5-d)。请参阅图5-b,空气处理设备100处在搜书第一净化状态下,第一净化模块140对进风空气中的第一污染物进行净化。调节第一净化模块140的位移量,即可调节第一净化模块14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例如,当前空气中的第一污染物较高时,增大第一净化模块140的位移量,进而增大了第一净化模块14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当前空气中的第一污染物较低时,减小第一净化模块140的位移量,进而减小了第一净化模块14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请参阅图5-c,空气处理设备100处在所述第二净化状态下,第二净化模块150对进风空气中的第二污染物进行净化。调节第二净化模块150的位移量,即可调节第二净化模块15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例如,当前空气中的第二污染物较高时,增大第二净化模块150的位移量,进而增大了第二净化模块15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当前空气中的第二污染物较低时,减小第二净化模块150的位移量,进而减小了第二净化模块15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请参阅图5-d,空气处理设备100处在所述第三净化状态下,第一净化模块140过滤进风空气中的第一污染物,同时第二净化模块150对进风空气中的第二污染物进行净化。同样的,调节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的位移量,即可调节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调节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比例,可依据两种污染物的超标量进行合理分配。例如:如果第一污染物超标量大于第二污染物的超标量时,可相应增大第一净化模140块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的占比。反之,如果第二污染物超标量大于第一污染物的超标量时,可相应增大第二净化模块15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的占比。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第三净化状态下,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可以呈拼接状设置。这样设计,可以缩短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的移动路径,使得移动路径占用壳体110内部较少的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净化状态下,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也可以呈层叠状设置。所述层叠包括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贴靠在一起,也可以是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之间有间隙。第一净化模块140相对靠近室内换热器130,或者第二净化模块150相对靠近室内换热器130均可。这样设计,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均较大,甚至可全面覆盖进风口101,可全面对进风空气进行净化,大大提高净化效果。请参阅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设于进风口101的同一侧。例如,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均设置在进风口101的左侧(即所述一净化模块设置在壳体110的内壁和第二换热器132之间),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呈层叠设置。在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从进风口101撤离后,此两者层叠并收容于进风口101的左侧。此外,将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均设置在进风口101的右侧亦如此(即所述一净化模块设置在壳体110的内壁和第二换热器132之间)。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工作环境空气较佳时,无需净化空气污染物。此时,可将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从进风口101撤离后,此两者层叠并收容于进风口101的一侧,使得进风口101没有被第一净化模块140或第二净化模块150遮挡,进风风阻减小,风量增大,避免在制冷和制热的情况下影响空气处理设备100正常的制冷制热。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工作环境的空气中出现污染物时,空气处理设备100需要开启净化模式。具体在此,空气处理设备100也同样具有仅将第一净化模块14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01的第一净化状态(如图7-a)、仅将第二净化模块15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01的第二净化状态(如图7-b);以及,同时将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移动至共同覆盖进风口101的第三净化状态((如图7-c)。所述第一净化状态、第二净化状态及第三净化状态的具体内容,可参阅前述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请参阅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的数量有多个,其中,进风口101的一侧同时设置有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进风口101的另一侧也同时设置有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在此具体地,第一净化模块14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左第一净化模块140a和右侧第一净化模块140b;第二净化模块150的数量也为两个,分别为左侧第二净化模块150a和右侧第二净化模块150b。其中,左第一净化模块140a和左侧第二净化模块150a设置在进风口101的一侧(具体位置可参照上述第二实施例);此时,左第一净化模块140a相对左侧第二净化模块150a更靠近室内换热器130,或者,左侧第二净化模块150a相对左第一净化模块140a更靠近室内换热器130。右侧第一净化模块140b和右侧第二净化模块150b设置在进风口101的另一侧(具体位置可参照上述第二实施例);此时,右侧第一净化模块140b相对右侧第二净化模块150b更靠近室内换热器130,或者,右侧第二净化模块150b相对右侧第一净化模块140b更靠近室内换热器130。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工作环境空气较佳时,无需净化空气污染物。此时,可将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从进风口101撤离后,此两者层叠并收容于进风口101的一侧,使得进风口101没有被第一净化模块140或第二净化模块150遮挡,进风风阻减小,风量增大,避免在制冷和制热的情况下影响空气处理设备100正常的制冷制热。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工作环境的空气中出现污染物时,空气处理设备100需要开启净化模式。具体在此,空气处理设备100也同样具有仅将第一净化模块14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01的第一净化状态(如图9-a)、仅将第二净化模块150移动至覆盖进风口101的第二净化状态(如图9-b);以及,同时将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移动至共同覆盖进风口101的第三净化状态(如图9-c和图9-d)。所述第一净化状态、第二净化状态及第三净化状态的具体内容,可参阅前述第一实施例,在此也不再一一赘述。请参阅图10至图12,对于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的驱动方式,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电动驱动。可选地,空气处理设备100还包括驱动装置160,所述驱动装置160用以驱动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移动。请参阅图12至图14,所述驱动装置160可以驱动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分别一一单独地移动。例如,所述驱动装置160包括第一电机161、第一齿轮162,以及设置在第一净化模块140的第一齿条163;第一电机161与第一齿轮162连接,以驱动第一净化模块140移动。所述驱动装置160还包括第二电机164、第二齿轮165,以及设置在第二净化模块150的第二齿条166;第二电机164与第二齿轮165连接,以驱动第二净化模块150移动。此外,驱动装置160也可以驱动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联动移动。所述驱动装置160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连接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所述驱动电机与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其中一个连接,以驱动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其中一个向遮盖进风口101方向移动时,通过所述传动结构带动另一个移动。所述传动结构可以是传动齿轮或者传动连杆。以前述第一实施例为例,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第一净化模块140向靠近进风口101方向移动,通过所述传动结构带动第二净化模块150朝远离进风口101的方向移动。或者,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第一净化模块140向进风口101方向移动,通过所述传动结构带动第一净化模块140同步向靠近进风口101的方向移动。具体在此,采用上述所述驱动装置160驱动第一净化模块140和第二净化模块150分别一一单独地移动这一设计方案。进一步地,空气处理设备100还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检测第一污染物含量的第一污染物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污染物检测装置和第一电机161连接。根据所述第一污染物检测装置检测出的第一污染物含量,来控制第一电机161驱动第一净化模块140移动,以调节第一净化模块14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所述控制器可以是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芯片。进一步地,空气处理设备100还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检测第二污染物含量的第二污染物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污染物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电机164连接。根据所述第二污染物检测装置检测出的第二污染物含量,来控制第二电机164驱动第一净化模块140移动,以调节第二净化模块150覆盖进风口101的面积。进一步地,空气处理设备100还包括污染物警示装置(未图示),所述污染物警示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污染物警示装置用于在第一污染物含量较高时(如超过第一含量预设值),发出第一警示信息;并在第二污染物含量较高时(如超过第二含量预设值),发出第二警示信息。所述第一警示信息和第二警示信息可以是警示灯或者警示鸣笛。由于污染物不同,故而需要所述第一警示信息和第二警示信息不同。这样可使得用户可根据不同的警示信息判断当前环境的空气的具体污染物,提示用户一键开启相应的净化模式。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
第一净化模块,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以及
第二净化模块,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其中,
所述第一净化模块与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用于净化不同的空气污染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具有:仅将所述第一净化模块移动至覆盖所述进风口的第一净化状态;
仅将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移动至覆盖所述进风口的第二净化状态;以及,
同时将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移动至共同覆盖所述进风口的第三净化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净化状态下,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呈拼接状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呈层叠状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分别设于所述进风口的两侧;或者,
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设于所述进风口的同一侧;或者,
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同时设置有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所述进风口的另一侧也同时设置有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安装于壳体内的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及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呈夹角状设置的第二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一净化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和/或
所述第二净化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净化模块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净化模块移动;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移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其中一个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其中一个向遮盖所述进风口方向移动时,通过所述传动结构带动另一个移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检测第一污染物含量的第一污染物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污染物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一电机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检测第二污染物含量的第二污染物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污染物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电机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包括第一安装框和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框上;和/或,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包括第二安装框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框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为pm2.5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为甲醛过滤网。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处理设备。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壳体、第一净化模块及第二净化模块;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第一净化模块与所述第二净化模块用于净化不同的空气污染物。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能够实现不同空气净化功能的切换,进而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黄彪;安明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03
技术公布日: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