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器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1-20  68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加湿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加湿器和应用该加湿器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在制冷模式时,蒸发器上会析出冷凝水并排到室外,房间内的相对湿度不断下降,空调在制热模式时,室内的温度上升而含湿量不变,相对湿度不断下降,从而影响舒适性。因此,需要对室内进行加湿,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加湿方式为使用加湿器进行蒸汽加湿,其具有干净卫生、加湿量可控等优点,但是加湿器实际应用中有如下的缺陷:加湿器的蒸汽输送距离较短,不便于加湿器的安装使用。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加湿器,旨在解决加湿器的蒸汽输送距离较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湿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器包括:水箱,所述水箱设有容腔,用于容纳水;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水箱中的水以产生蒸汽;蒸汽输送管,所述蒸汽输送管的一端与所述水箱的容腔连通,以传输所述蒸汽至目标位置;以及,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蒸汽输送管内的所述蒸汽。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于所述蒸汽输送管;或,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缠绕于所述蒸汽输送管外。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蒸汽输送管的长度为l,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距所述蒸汽输送管的端部的l/3~2l/3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为电热式加热装置、电极式加热装置、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红外照射式加热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水箱内或设于所述水箱外。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和/或,所述加湿器还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箱的容腔连通。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加湿器还包括外壳,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外壳内。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的加湿器。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设有风道;所述蒸汽输送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并与所述风道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对蒸汽输送管内的蒸汽进行再加热,以提高处于蒸汽输送管内的蒸汽的热量,使得蒸汽在蒸汽输送管内传输时,即使蒸汽散失热量但不至于不发生相变,防止蒸汽出现冷凝,减小了蒸汽量的损失。也即是,通过如此设置,使得加湿器的蒸汽传输距离大大增加,加湿器的设置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位置,由于蒸汽传输距离的大大增加,加湿器的位置可灵活设置,更便于实际产品的布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标号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加湿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不使用第二加热装置加热蒸汽的压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使用第二加热装置加热蒸汽的压焓图。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加湿器140第二加热装置110水箱150外壳111容腔160进水管120第一加热装置170控制装置130蒸汽输送管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器。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加湿器100包括:水箱110,所述水箱110设有容腔111,用于容纳水;第一加热装置120,所述第一加热装置120用于加热所述水箱110中的水以产生蒸汽;蒸汽输送管130,所述蒸汽输送管130的一端与所述水箱110的容腔111连通,以传输所述蒸汽至目标位置;以及,第二加热装置140,所述第二加热装置140用于加热所述蒸汽输送管130内的所述蒸汽。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蒸汽输送管130内的蒸汽进行再加热,以提高处于蒸汽输送管130内的蒸汽的热量,使得蒸汽在蒸汽输送管130内传输时,蒸汽散失的热量小于或等于蒸汽的显热,从而使得蒸汽不发生相变,防止蒸汽出现冷凝,减小了蒸汽量的损失。也即是,通过如此设置,使得加湿器100的蒸汽传输距离大大增加,加湿器100的设置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位置,由于蒸汽传输距离的大大增加,加湿器100的位置可灵活设置,更便于实际产品的应用。具体为,参见图1所示,水箱100具有容腔111,该容腔111用于容纳待加热蒸发的水,水箱110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圆柱体、立方体等,水箱110的形状根据实际产品而定,只要保证水箱110具有容纳水的容腔111即可。第一加热装置120的目的在于加热置于水箱110中的水,以使水受热产生蒸汽,因此,第一加热装置120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一加热装置120可以为电热式加热装置、电极式加热装置、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红外照射式加热装置或其他能对水进行加热的装置。电热式加热装置是依据电阻加热的原理,其具有电加热管,电加热管浸没于水中,电加热管通电后,依据焦耳定律,电加热管产生热量,从而使水升温至沸腾产生蒸汽,通过控制电加热管的加热功率,从而控制蒸汽的产生量。电极式加热装置具体为把电极插入水中,利用水的高热阻特性,直接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能量几乎没有损失。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主要由厚膜电阻实现发热,厚膜电阻是指采用厚膜工艺印刷而成的电阻,这种电阻具有长方向,带型,曲线型或者是其他形状,可以适应不同形状的水箱,更加适合实际的加热需求。红外照射式加热装置主要是依据红外线的辐射传热,在红外线照射到带加热的水时,一部分红外线被发射回来,一部分红外线穿透过去。当发射的红外线波长和被加热的水的吸收波长一致时,被加热的水吸收红外线,这时,被加热的水的内部分子和原子产生强烈的振动和旋转等,水的温度升高,从而产生蒸汽。如此,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第一加热装置120可以选用合适的加热装置形式。例如,在第一加热装置120选用电热式加热装置或电极式加热装置时,第一加热装置120直接水箱110内(容腔111中),直接对水进行加热,换热效率高,几乎没有能量的损失;又例如,在第一加热装置120选用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时,第一加热装置120缠绕于水箱110的外侧,从而对水箱110内的水进行均匀加热;再例如,在第一加热装置120选用红外照射式加热装置时,第一加热装置120可以置于水箱110外,水箱110中的水通过吸收红外线而产生蒸汽。如此,第一加热装置120加热水箱110中的水,那么第一加热装置120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选用的具体的加热形式而有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120选用电热式加热装置的形式,置于水箱110中,直接对水进行加热。第一加热装置120加热水箱110中的水,水箱110中的水受热产生蒸汽,水箱110内的压力逐渐增大,蒸汽便进入到与水箱110的容腔111连通的蒸汽输送管130中,在第一加热装置120的持续加热下,蒸汽也在持续产生,蒸汽便能不断地通过蒸汽输送管130输出至目标位置,这个目标位置即为蒸汽脱离蒸汽输送管130后达到的位置。例如,蒸汽输送管130的一端与水箱110连通,另一端连接至空调器室内机,与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道连通,那么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道便是目标位置。由于产生的蒸汽具有较高的温度,待蒸汽离开水箱110后,进入到蒸汽输送管130中时,由于蒸汽输送管130所处的环境的温度相对于水箱110内的温度较低,因此蒸汽在蒸汽输送管130传输过程中容易发生冷凝,而变成冷凝水,从而降低了输送到目标位置的蒸汽量,不利于提高室内空间的相对湿度。为了避免蒸汽在蒸汽输送管130中产生冷凝,目前一般的做法为缩短加湿器100和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缩短蒸汽输送管130的长度,避免蒸汽在还没输出到目标位置前就在蒸汽输送管130内冷凝,但这样做就使得加湿器100与目标位置的距离较短,在实际应用中,加湿器100可能会不便于放置,也即加湿器100的使用灵活性大打折扣。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二加热装置140来解决上述问题。第二加热装置140的设置对蒸汽输送管130内传输的蒸汽进行再加热,如此,使得蒸汽的热量得到再次提高,在传输过程中,即使蒸汽有热量的损失,相对于不进行再热的蒸汽来说,不容易发生相变,从而有效地增加了蒸汽的输送距离,加湿器100和目标位置的距离可以有效增加,加湿器100的使用灵活性更高。第二加热装置140的加热形式可以选用电热式加热装置、电极式加热装置、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红外照射式加热装置或其他能对水进行加热的装置,只要能对蒸汽输送管130内的蒸汽进行在加热即可,而安装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选用的加热形式而定,具体可参照如上对第一加热装置120的阐述,在此不再重复。例如,在第一加热装置120加热水箱110中的水时,水受热后持续产生蒸汽进入水上方的空间,此蒸汽为饱和蒸汽,然后第二加热装置140对饱和蒸汽继续进行加热,相应的蒸汽温度继续升高,并超过饱和蒸汽相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从而形成过热蒸汽。过热蒸汽相对于饱和蒸汽具有更高的温度和热量,通过控制第二加热装置140的加热量大小,使得再加热后的蒸汽的显热大于蒸汽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耗,从而最大限度保证蒸汽输送至目标位置前不发生冷凝,有效的延长了输送距离。参见图3所示,加湿器100中产生的水蒸气为饱和水蒸气,蒸汽输送管130的末端连通大气压,对应压焓图上的a点。若不使用第二加热装置140,在蒸汽长距离运输过程中,蒸汽温度高,热量损失大,饱和蒸汽损失热量即冷凝为液态,加湿量损失大,对应压焓图的过程为a点至b点,约等于等压减焓的过程,b点处于两相区,蒸汽流动过程中发生冷凝。参见图4所示,加湿器100中产生的水蒸气为饱和水蒸气,蒸汽输送管130的末端连通大气压,对应压焓图上的a点。使用第二加热装置140加热蒸汽输送管130内的蒸汽,蒸汽等压加热到过热状态,对应的压焓图的过程为a点至a’,过热蒸汽在蒸汽输送管130内输送,经过等压减焓过程到达b’,而b’同样处于过热区,没有蒸汽冷凝成液态,从而减少了蒸汽的损失。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加热装置140设于所述蒸汽输送管13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加湿器100的使用便利性,将第二加热装置140设于蒸汽输送管130。这里的第二加热装置140设于蒸汽输送管130即为第二加热装置安140装于蒸汽输送管130,第二加热装置140随着蒸汽输送管130的布置而布置,而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地面空间,从而给安装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此外,由于第二加热装置140是直接安装于蒸汽输送管130,因此在工厂生产时候即将第二加热装置140和蒸汽输送管130结合,在组装产品时,不需要再对第二加热装置140和蒸汽输送管130进行结合安装作业,提高了产品的安装效率。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蒸汽的再热效果,所述第二加热装置140缠绕于所述蒸汽输送管130外。在本实施例中,一般来说,蒸汽输送管130的截面的圆形或椭圆等,将第二加热装置140缠绕蒸汽输送管130外,能对通过第二加热装置140的蒸汽进行全方位的加热,避免局部蒸汽的加热不足而影响蒸汽输送。进一步地,为了降低第二加热装置140的空间占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140为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具有可弯曲和薄片状特性,如此,将第二加热装置140缠绕于蒸汽输送管130外,不仅实现了对通过第二加热装置140的蒸汽的全方位加热,第二加热装置140产生的加热面积也相当可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蒸汽的再热效果,而且通过缠绕的方式,降低了第二加热装置140相对于蒸汽输送管130的凸出程度,降低了第二加热装置140的占用空间。此外,第二加热装置140通过缠绕蒸汽输送管130,实现了更为有效的固定,蒸汽输送管130能随着蒸汽输送管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状态下均有能实现有效的加热。如上所述,第二加热装置140的目的在于对蒸汽输送管130内的蒸汽进行再加热,防止蒸汽失去热量而冷凝,为了使得蒸汽输送管130内的蒸汽防冷凝效果最佳,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蒸汽输送管130的长度为l,所述第二加热装置140加热距所述蒸汽输送管130的端部的l/3~2l/3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装置140加热距蒸汽输送管130的端部的l/3~2l/3处,可以l/3处、l/2处或2l/3处,如此,从水箱110输出的蒸汽在遇到第二加热装置140的加热前,具有适宜的距离以防止冷凝,经过第二加热装置140的加热后,蒸汽又具有适宜的距离以传输,以此大大增加了蒸汽的输送距离。例如,第二加热装置140为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其缠绕于蒸汽输送管130外,且距离蒸汽输送管130的端部的l/3~2l/3处,通过如此设置,即能对通过第二加热装置140的蒸汽进行加热。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120设于所述水箱110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如此设置,不需要对第一加热装置120做额外的防水处理,在第一加热装置120发生损坏时,可以对第一加热装置120进行更换,而不需要对水箱110进行拆除,更加方便快捷。例如,第一加热装置120为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第一加热装置120缠绕于水箱110的外侧对水进行加热。又例如,第一加热装置120为红外照射式加热装置,设于水箱120外,对水箱120内的水进行红外加热。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120可设于水箱110内(容腔11中),以更高效地加热水。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器100还包括控制装置170,所述控制装置170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120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140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120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170的加热功率。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70为控制第一加热装置120和第二加热装置140加热功率的部件。例如,该控制装置170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现对第一加热装置120和第二加热装置140的控制,从而根据实际需要对蒸汽进行加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加湿器100还包括进水管160,所述进水管160与所述水箱110的容腔111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容腔111中的水在蒸发后会逐渐减少,因此通过设置进水管160,能方便补充容腔111内的水容量。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加湿器100还包括外壳150,所述水箱110设于所述外壳150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外壳150的围蔽,外壳150对其内的各部件形成保护,且避免加湿器100对空调器室内机的其他部件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的加湿器100。本实施例的加湿器100采用了上述所有是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设有风道;所述蒸汽输送管130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并与所述风道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具有风道组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风道组件为用于形成风道的部件,该风道用于引风。风道组件包括但不限于蜗壳和蜗舌,蜗壳和蜗舌之间形成风道,以及连通风道的进口和出口,蜗壳和蜗舌之间设置风轮,通过电机带动风轮从而实现引风。蒸汽输送130管的另一端与风道连通,蒸汽能随着风道的气流实现扩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包括:

    水箱,所述水箱设有容腔,用于容纳水;

    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水箱中的水以产生蒸汽;

    蒸汽输送管,所述蒸汽输送管的一端与所述水箱的容腔连通,以传输所述蒸汽至目标位置;以及,

    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蒸汽输送管内的所述蒸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于所述蒸汽输送管;

    或,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缠绕于所述蒸汽输送管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输送管的长度为l,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距所述蒸汽输送管的端部的l/3~2l/3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为电热式加热装置、电极式加热装置、厚膜电阻式加热装置、红外照射式加热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水箱内或设于所述水箱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

    和/或,所述加湿器还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水箱的容腔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还包括外壳,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外壳内。

    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设有风道;

    所述蒸汽输送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并与所述风道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加湿器和空调器。其中,所述加湿器包括:水箱,所述水箱设有容腔,用于容纳水;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水箱中的水以产生蒸汽;蒸汽输送管,所述蒸汽输送管的一端与所述水箱的容腔连通,以传输所述蒸汽至目标位置;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蒸汽输送管内的所述蒸汽。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对蒸汽输送管内的蒸汽进行再加热,以提高蒸汽输送管内的蒸汽的热量,使得蒸汽在输送管内传输时,即使蒸汽散失热量但不至于发生相变,防止蒸汽出现冷凝,减小了蒸汽量的损失。也即是通过如此设置,使得加湿器的蒸汽传输距离大大增加,加湿器的设置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位置。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晟;阮涛;刘树清;占磊;罗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0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57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