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3-01-14  146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排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刹车目前有盘刹和鼓刹还有气刹车,老一些的车很多都是前盘后鼓的,现在的车很多前后都是盘刹的,因为盘刹较鼓刹的散热好,在高速制动状态下,不容易产生热衰退,所以其高速制动效果好,但在低速冷闸时,制动效果不如鼓刹,价格比鼓刹贵,所以现在很多中高级轿车采用全盘刹,而普通轿车采用前盘后鼓,而相对低速,且需要制动力大的卡车、巴士,仍采用鼓刹,刹车盘是铸造产品,由于受气候因素影响,北方太冷、南方太热,所以刹车盘的生产基地大多数分布在我国山东、河北、山西这一纬度地区,尤以山东莱州、龙口刹车盘行业起步最早,厂家众多。

    然而,以往的刹车盘在浇注时,其内部密封的模具会使浇注型腔内的气体压力增加,并且,型腔内的气压随着铁水的浇注会逐渐升高,而此时较高的气体压力会阻碍铁水的浇注,降低了刹车盘的成品率,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刹车盘的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包括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下模板及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的上模板,所述上模板上固定连接有上模主体,所述上模主体内设置有上模板排气结构,该上模板排气结构包括第二四角排气道和第一四角排气道、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四角排气道和所述第一四角排气道的第二排气主管和第一排气主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气主管和所述第一排气主管上的第二排气口和第一排气口、贯穿所述第二排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的辅助排气环及安装在所述辅助排气环上的若干均匀分布的辅助排气道。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四角排气道、所述第一四角排气道和所述辅助排气道靠近刹车盘浇注型腔的一端均连接有排气端口,所述排气端口的直径为0.1-0.3mm。

    进一步而言,所述下模板和所述上模板之间设置有导柱,且该导柱的数量为4个。

    进一步而言,所述上模主体内设置有定位圈,所述定位圈内安装有浇口套,且该浇口套为漏斗形结构。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排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为漏斗形结构,且第二排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的上端贯穿所述上模主体的上表面。

    进一步而言,所述辅助排气环为环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设置有辅助排气环和辅助排气道,且辅助排气环为环形结构,增加了辅助排气道的量,增加了排气道与型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刹车盘在模具浇注时的排气范围,由于设置有第二四角排气道和第一四角排气道,增加了排气能力,同时由于第二四角排气道、第一四角排气道和辅助排气道靠近刹车盘浇注型腔的一端均连接有排气端口,且排气端口的直径为0.1-0.3mm,避免铁水进入排气道,方便气体通过排气端口进入排气道,便于降低型腔气压,方便铁水浇注,提高了刹车盘的成品率,提高了工作效率,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的上模板排气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下模板、3-上模板、4-上模主体、5-导柱、6-第一排气口、7-第二排气口、8-浇口套、9-第二排气主管、10-第一排气主管、11-第二四角排气道、12-第一四角排气道、13-辅助排气环、14-辅助排气道、15-定位圈、16-排气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包括底座1、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的下模板2及设置在所述下模板2上的上模板3,所述上模板3上固定连接有上模主体4,所述上模主体4内设置有上模板排气结构,该上模板排气结构包括第二四角排气道11和第一四角排气道12、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四角排气道11和所述第一四角排气道12的第二排气主管9和第一排气主管10、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气主管9和所述第一排气主管10上的第二排气口7和第一排气口6、贯穿所述第二排气口7和所述第一排气口6的辅助排气环13及安装在所述辅助排气环13上的若干均匀分布的辅助排气道14,增加排气道,提高排气能力,便于排出型腔内气体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四角排气道11、所述第一四角排气道12和所述辅助排气道14靠近刹车盘浇注型腔的一端均连接有排气端口16,所述排气端口16的直径为0.1-0.3mm,避免铁水进入排气道。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下模板2和所述上模板3之间设置有导柱5,且该导柱5的数量为4个,方便上模板3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上模主体4内设置有定位圈15,方便放置浇口套8,所述定位圈15内安装有浇口套8,且该浇口套8为漏斗形结构,便于铁水进入模具。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排气口7和所述第一排气口6为漏斗形结构,增加排气量,且第二排气口7和第一排气口6的上端贯穿所述上模主体4的上表面,便于排出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辅助排气环13为环形结构,方便增加辅助排气道14的数量,提高排气量。

    值得注意的是:排气端口16的高度不低于0.5mm,以确保排气端口16的使用强度,此外上模板排气结构内的第一排气口6、第二排气口7、第二排气主管9、第一排气主管10、第二四角排气道11、第一四角排气道12、辅助排气环13、辅助排气道14和排气端口16均为空心腔体,且它们都处于上模主体4的实体模具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在使用时,浇注铁水通过浇口套8进入模具内的型腔,高温的铁水在型腔内会使型腔内的气体升温,增加了型腔内气体压强,此时气压会通过排气端口16进入第二四角排气道11、第一四角排气道12和辅助排气道14,再经第二排气主管9和第一排气主管10,通过第一排气口6和第二排气口7,排出刹车盘模具,降低型腔内的气体压力,便于铁水充型,使用方便。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包括底座(1)、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的下模板(2)及设置在所述下模板(2)上的上模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3)上固定连接有上模主体(4),所述上模主体(4)内设置有上模板排气结构,该上模板排气结构包括第二四角排气道(11)和第一四角排气道(12)、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四角排气道(11)和所述第一四角排气道(12)的第二排气主管(9)和第一排气主管(10)、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气主管(9)和所述第一排气主管(10)上的第二排气口(7)和第一排气口(6)、贯穿所述第二排气口(7)和所述第一排气口(6)的辅助排气环(13)及安装在所述辅助排气环(13)上的若干均匀分布的辅助排气道(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四角排气道(11)、所述第一四角排气道(12)和所述辅助排气道(14)靠近刹车盘浇注型腔的一端均连接有排气端口(16),所述排气端口(16)的直径为0.1-0.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2)和所述上模板(3)之间设置有导柱(5),且该导柱(5)的数量为4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主体(4)内设置有定位圈(15),所述定位圈(15)内安装有浇口套(8),且该浇口套(8)为漏斗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口(7)和所述第一排气口(6)为漏斗形结构,且第二排气口(7)和第一排气口(6)的上端贯穿所述上模主体(4)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排气环(13)为环形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刹车盘浇注排气系统,包括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下模板及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的上模板,所述上模板上固定连接有上模主体,所述上模主体内设置有上模板排气结构,该上模板排气结构包括第二四角排气道和第一四角排气道、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四角排气道和所述第一四角排气道的第二排气主管和第一排气主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气主管和所述第一排气主管上的第二排气口和第一排气口、贯穿所述第二排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的辅助排气环及安装在所述辅助排气环上的若干均匀分布的辅助排气道。本实用新型便于降低型腔气压,方便铁水浇注,便于及时排出型腔内的气体,提高了刹车盘的成品率,提高了工作效率,适合广泛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孙兆耕;孙振林;郑祖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裕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4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56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