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育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
背景技术:
水稻育秧基质板育苗,改革了农民传统土育苗方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土壤的开采与挖掘,解决长期客土育苗而破坏自然生态、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水稻育秧基质板是用作物废弃秸秆制成,减少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基质板大棚育苗有增温、保水和透气性好的优点,抗病性、抗逆性明显增强,根系发达,提高水稻秧苗素质,返青快,为培育壮苗提供保障,生产中应用水稻育秧基质板可实现环保、高效、节本和增产的目的。
传统大多数的育秧基质板只是简单的将基质定型,之后便平铺到土地上进行育苗,培育多少面积的水稻便需要多大的土地面积,不能节省土地,而且在播撒过水稻种子后,很大一部分的种子会裸露在外,无法吸收到充分的养分,影响到秧苗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无法充分发挥基质板的作用,造成浪费。
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水稻种子播种后大部分种子会裸露在外而无法充分吸收养分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包括托槽板和多个均匀排布的基质,所述基质由基质台和基质堆组成,所述基质堆设于基质台上端,多个相邻的所述基质台之间形成基质谷,所述托槽板上侧壁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堆码桩,四个所述堆码桩上均设有高度调节机构,所述托槽板下端的四角处均设有与堆码桩相对应的固定槽,所述托槽板的下侧壁通过滑动机构连接有覆盖板,所述覆盖板下侧壁向下凸起形成多个锥状的固定锥,多个所述固定锥与多个基质谷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对称设置于堆码桩上端的限位槽,两个所述限位槽内均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限位槽的底侧壁,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堆码桩的下端外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环。
优选地,所述滑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托槽板下侧壁的滑道和固定连接于覆盖板上侧壁中心的滑动块,所述滑道呈“十”字形排布,所述滑道的截面呈“t”字形,所述滑动块呈下端细窄上端扁平状且与滑道形状相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滑动块的中心内嵌有第一磁铁,所述滑道的中心位置设有与滑动块中心内嵌的磁铁相吸引的第二磁铁。
优选地,所述覆盖板相邻的两边均固定连接有拉动手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托槽板,托槽板之间可以通过堆码桩层层堆叠起来,而基质是放在托槽板上进行育苗的,实现了多层基质堆叠育苗,大大节省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土地的浪费。
2.通过设置基质台和基质堆,当把水稻种子播撒到基质板上时,种子会因为重力滑到基质谷内,此时可通过滑动覆盖板将较蓬松的基质堆推入基质谷内,实现了对水稻种子的覆盖。
3.通过设置覆盖板,在基质板的运输过程中,覆盖板下侧壁凸起的固定锥会和托槽板上的多个均匀排布的基质相互卡合,保证了基质堆在运输途中的完整性,在播撒完种子,调节堆码桩的高度后,可以通过滑动机构前后左右的滑动覆盖板,将基质堆平铺到基质谷内,实现对种子的覆盖,省时又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中覆盖板与基质接触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中覆盖板与基质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中基质堆被填充到基质谷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中托槽板和基质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中覆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中托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托槽板、2基质、3基质台、4基质堆、5基质谷、6堆码桩、7高度调节机构、8固定槽、9滑动机构、10覆盖板、11固定锥、12限位槽、13弹簧、14限位块、15限位环、16滑道、17滑动块、18第一磁铁、19第二磁铁、20拉动手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7,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包括托槽板1和多个均匀排布的基质2,托槽板1之间可以通过堆码桩6层层堆叠起来,而基质2是放在托槽板1上进行育苗的,实现了多层基质2堆叠育苗,大大节省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土地的浪费,基质2由基质台3和基质堆4组成,基质台3可为四棱台,基质堆4可为四棱锥,基质堆4设于基质台3上端,多个相邻的基质台3之间形成基质谷5,当把水稻种子播撒到基质板上时,种子会因为重力滑到基质谷5内,此时可通过滑动覆盖板10将较蓬松的基质堆4推入基质谷5内,实现了对水稻种子的覆盖。
本实用新型中,托槽板1上侧壁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堆码桩6,四个堆码桩6上均设有高度调节机构7,具体的,高度调节机构7包括对称设置于堆码桩6上端的限位槽12,两个限位槽12内均设有弹簧13,弹簧1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限位槽12的底侧壁,弹簧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4,堆码桩6的下端外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5,托槽板1下端的四角处均设有与堆码桩6相对应的固定槽8,托槽板1的下侧壁通过滑动机构9连接有覆盖板10,需要说明的是,滑动机构9包括设置于托槽板1下侧壁的滑道16和固定连接于覆盖板10上侧壁中心的滑动块17,滑道16呈“十”字形排布,滑道16的截面呈“t”字形,滑动块17呈下端细窄上端扁平状且与滑道16形状相对应设置,值得一提的是,滑动块17的中心内嵌有第一磁铁18,滑道16的中心位置设有与滑动块17中心内嵌的第一磁铁18相吸引的第二磁铁19,可以保证在未拉动覆盖板10时,覆盖板10是处于托槽板1下方的正中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覆盖板10下侧壁向下凸起形成多个锥状的固定锥11,多个固定锥11与多个基质谷5对应设置,在基质板的运输过程中,覆盖板10下侧壁凸起的固定锥11会和托槽板1上的多个均匀排布的基质2相互卡合,保证了基质堆4在运输途中的完整性,在播撒完种子,调节堆码桩6的高度后,可以通过滑动机构9前后左右的滑动覆盖板10,因为固定锥11此时的最低点恰和基质台3的最高点齐平,所以将基质堆4能在覆盖板10的滑动下平铺到基质谷5内,实现对种子的覆盖,省时又省力,需要说明的是,覆盖板10相邻的两边均固定连接有拉动手把20。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以下操作方式阐述其功能原理:在基质板的运输过程中,将高度调节机构7调节到相对较矮的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覆盖板10下方的固定锥11会和多个均匀排布的基质2相互卡合,保证了较松软的基质堆4的完整性,在进行育苗时,可将高度调节机构7调节到相对较高的位置(如图2所示),向基质板上播撒种子,种子会在重力作用下滑向基质谷5,而此时覆盖板10是与基质2分离的,固定锥11的下方正对基质堆4的位置,在这个时候,通过拉动手把20前后左右的拉动覆盖板10,其下方的固定锥11会将基质2堆填充到基质谷5内,实现对种子的覆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包括托槽板(1)和多个均匀排布的基质(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2)由基质台(3)和基质堆(4)组成,所述基质堆(4)设于基质台(3)上端,多个相邻的所述基质台(3)之间形成基质谷(5),所述托槽板(1)上侧壁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堆码桩(6),四个所述堆码桩(6)上均设有高度调节机构(7),所述托槽板(1)下端的四角处均设有与堆码桩(6)相对应的固定槽(8),所述托槽板(1)的下侧壁通过滑动机构(9)连接有覆盖板(10),所述覆盖板(10)下侧壁向下凸起形成多个锥状的固定锥(11),多个所述固定锥(11)与多个基质谷(5)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7)包括对称设置于堆码桩(6)上端的限位槽(12),两个所述限位槽(12)内均设有弹簧(13),所述弹簧(1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限位槽(12)的底侧壁,所述弹簧(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4),所述堆码桩(6)的下端外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机构(9)包括设置于托槽板(1)下侧壁的滑道(16)和固定连接于覆盖板(10)上侧壁中心的滑动块(17),所述滑道(16)呈“十”字形排布,所述滑道(16)的截面呈“t”字形,所述滑动块(17)呈下端细窄上端扁平状且与滑道(16)形状相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块(17)的中心内嵌有第一磁铁(18),所述滑道(16)的中心位置设有与滑动块(17)中心内嵌的第一磁铁(18)相吸引的第二磁铁(1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覆盖种子的水稻无土育秧基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板(10)相邻的两边均固定连接有拉动手把(20)。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