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12-29  75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综合管沟系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综合管廊发展迅速,但港区的综合管廊(沟)发展严重滞后于城乡综合管廊的发展水平,目前港区综合管线建设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常规的穿管埋地敷设的状况。由于港区普遍在海域填海形成,采用地基处理等技术进行处理后,在后期使用还存在一定的工后沉降,对管线后期使用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现有城市综合管廊系统为公共管廊,入廊管线种类多,造成管廊规模大、埋深大且封闭,初始投资大;管廊内部的附属设施多,运营成本高,因此目前的城市综合管廊系统也不太适用于港区的营运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网状化,成本低的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包括若干条纵向管沟和若干条横向管沟,各纵向管沟由沿纵向穿设在港区道路、集装箱拖车道和龙门吊轨道区域的纵向暗埋段和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内且连接相邻两段纵向暗埋段的若干纵向盖板段组成;

    各横向管沟由沿横向穿设在港区道路、集装箱拖车道和龙门吊轨道区域的横向暗埋段和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内且连接相邻两段横向暗埋段的若干横向盖板段组成;各纵向管沟与各横向管沟之间相互贯通组成网状化结构。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中,所述纵向暗埋段和横向暗埋段均由设置在港区道路、集装箱拖车道和龙门吊轨道区域的管沟内底部的第一底板、设置在第一底板两侧的第一侧板以及设置在第一侧板顶端的第一顶板组成,第一底板、两块第一侧板和第一顶板构成环形封闭空间。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中,所述纵向盖板段由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内的管沟内底部且连接相邻两段纵向暗埋段上的第一底板的第二底板、设置在第二底板两侧的第二侧板、架设在第二侧板顶端的第二顶板、沿第二顶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盖板组成。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中,所述第二顶板上设置有与各第一盖板一一对应的第一环形隔水环,各第一盖板可拆卸式设置在对应的第一环形隔水环开口部上端,第一环形隔水环的上端与路面之间的间距为25-35cm。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中,所述横向盖板段由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内的管沟内底部且连接相邻两段横向暗埋段上的第一底板的第三底板、设置在第三底板两侧的第三侧板、架设在第三侧板顶端的第三顶板、沿第三顶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盖板组成。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中,所述第三顶板上设置有与各第二盖板一一对应的第二环形隔水环,各第二盖板可拆卸式设置在对应的第二环形隔水环开口部上端,第二环形隔水环的上端与路面之间的间距为25-35cm。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中,所述纵向管沟和横向管沟的深度为1-3m,宽度为0.7-5m。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设置各纵向管沟与各横向管沟巧妙地利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距离区域,且各纵向管沟与各横向管沟之间相互贯通组成网状化结构,港区除少量末端管线外大部分管线实现了入沟;纵向管沟和横向管沟采用暗埋和盖板相结合的特点,从而达到节省投资、节能环保及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管沟系统结构简单,具有环保节能、造价低及运营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管沟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纵向管沟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横向管沟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纵向管沟;1a、纵向暗埋段;1b、纵向盖板段;1c、第一底板;1d、第一侧板;1e、第一顶板;1f、第二底板;1g、第二侧板;1h、第二顶板;1i、第一盖板;1j、第一环形隔水环;2、横向管沟;2a、横向暗埋段;2b、横向盖板段;2c、第三底板;2d、第三侧板;2e、第三顶板;2f、第二盖板;2g、第二环形隔水环;3、港区道路;4、集装箱拖车道;5、龙门吊轨道区域;6、集装箱堆场箱区;7安全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包括若干条纵向管沟1和若干条横向管沟2,各纵向管沟1由沿纵向穿设在港区道路3、集装箱拖车道4和龙门吊轨道区域5的纵向暗埋段1a和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6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7内且连接相邻两段纵向暗埋段1a的若干纵向盖板段1b组成;各横向管沟2由沿横向穿设在港区道路3、集装箱拖车道4和龙门吊轨道区域5的横向暗埋段2a和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6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7内且连接相邻两段横向暗埋段2a的若干横向盖板段2b组成;各纵向管沟1与各横向管沟2之间相互贯通组成网状化结构;各纵向管沟1与各横向管沟2巧妙地利用集装箱堆场箱区6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7(安全区域纵向、横向的宽度分别约为10m、2m),且各纵向管沟1与各横向管沟2之间相互贯通组成网状化结构,港区除少量末端管线外大部分管线实现了入沟,管沟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入沟管线一般包括电力电缆、通信电缆、供水管道及消防管道、有压污水管道等,雨排水管道不考虑进入管沟内。

    具体的,所述纵向暗埋段1a和横向暗埋段2a均由设置在港区道路3、集装箱拖车道4和龙门吊轨道区域5的管沟内底部的第一底板1c、设置在第一底板1c两侧的第一侧板1d以及设置在第一侧板1d顶端的第一顶板1e组成,第一底板1c、两块第一侧板1d和第一顶板1e构成环形封闭空间;暗埋段需要承受集装箱牵引拖挂车行驶和rmg行走的荷载,因此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厚度。

    另外,所述纵向盖板段1b由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6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7内的管沟内底部且连接相邻两段纵向暗埋段1a上的第一底板1c的第二底板1f、设置在第二底板1f两侧的第二侧板1g、架设在第二侧板1g顶端的第二顶板1h、沿第二顶板1h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盖板1i组成;纵向盖板段1b不需要承受集装箱荷载和其他流动机械荷载。

    优选的,所述第二顶板1h上设置有与各第一盖板1i一一对应的第一环形隔水环1j,各第一盖板1i可拆卸式设置在对应的第一环形隔水环1j开口部上端,第一环形隔水环1j的上端与路面之间的间距为25-35cm;采用了可拆卸式的第一盖板1i可同时兼顾通风采光、人员出入口、逃生口、投料口等功能,具有节能环保、节省造价的优点;第一环形隔水环1j的上端与路面之间的间距为25-35cm设置,可防止雨水灌入管沟内。

    所述横向盖板段2b由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6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7内的管沟内底部且连接相邻两段横向暗埋段2a上的第一底板1c的第三底板2c、设置在第三底板2c两侧的第三侧板2d、架设在第三侧板2d顶端的第三顶板2e、沿第三顶板2e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盖板2f组成;横向盖板段2b同样不需要承受集装箱荷载和其他流动机械荷载。

    优选的,所述第三顶板2e上设置有与各第二盖板2f一一对应的第二环形隔水环2g,各第二盖板2f可拆卸式设置在对应的第二环形隔水环2g开口部上端,第二环形隔水环2g的上端与路面之间的间距为25-35cm,可防止雨水灌入管沟内,同时实现通风采光的目的。

    所述纵向管沟1和横向管沟2的深度为1-3m,宽度为0.7-5m,实现管沟浅埋化。管沟的具体净宽净高由入沟管线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其底板、侧板和顶板或盖板厚度根据所受荷载计算确定。

    使用时,各纵向管沟1与各横向管沟2之间相互贯通组成网状化结构,将电力电缆、通信电缆、供水管道及消防管道和有压污水管道等管线均入沟,管沟系统结构简单,初始投资小,管线入沟后,运营成本低。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包括若干条纵向管沟(1)和若干条横向管沟(2),其特征在于,各纵向管沟(1)由沿纵向穿设在港区道路、集装箱拖车道和龙门吊轨道区域的纵向暗埋段(1a)和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内且连接相邻两段纵向暗埋段(1a)的若干纵向盖板段(1b)组成;

    各横向管沟(2)由沿横向穿设在港区道路、集装箱拖车道和龙门吊轨道区域的横向暗埋段(2a)和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内且连接相邻两段横向暗埋段(2a)的若干横向盖板段(2b)组成;各纵向管沟(1)与各横向管沟(2)之间相互贯通组成网状化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暗埋段(1a)和横向暗埋段(2a)均由设置在港区道路、集装箱拖车道和龙门吊轨道区域的管沟内底部的第一底板(1c)、设置在第一底板(1c)两侧的第一侧板(1d)以及设置在第一侧板(1d)顶端的第一顶板(1e)组成,第一底板(1c)、两块第一侧板(1d)和第一顶板(1e)构成环形封闭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盖板段(1b)由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内的管沟内底部且连接相邻两段纵向暗埋段(1a)上的第一底板(1c)的第二底板(1f)、设置在第二底板(1f)两侧的第二侧板(1g)、架设在第二侧板(1g)顶端的第二顶板(1h)、沿第二顶板(1h)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盖板(1i)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1h)上设置有与各第一盖板(1i)一一对应的第一环形隔水环(1j),各第一盖板(1i)可拆卸式设置在对应的第一环形隔水环(1j)开口部上端,第一环形隔水环(1j)的上端与路面之间的间距为25-35c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盖板段(2b)由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内的管沟内底部且连接相邻两段横向暗埋段(2a)上的第一底板(1c)的第三底板(2c)、设置在第三底板(2c)两侧的第三侧板(2d)、架设在第三侧板(2d)顶端的第三顶板(2e)、沿第三顶板(2e)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盖板(2f)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顶板(2e)上设置有与各第二盖板(2f)一一对应的第二环形隔水环(2g),各第二盖板(2f)可拆卸式设置在对应的第二环形隔水环(2g)开口部上端,第二环形隔水环(2g)的上端与路面之间的间距为25-35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管沟(1)和横向管沟(2)的深度为1-3m,宽度为0.7-5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属于管沟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包括若干条纵向管沟和若干条横向管沟,各纵向管沟由沿纵向穿设在港区道路、集装箱拖车道和龙门吊轨道区域的纵向暗埋段和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内且连接相邻两段纵向暗埋段的若干纵向盖板段组成;各横向管沟由沿横向穿设在港区道路、集装箱拖车道和龙门吊轨道区域的横向暗埋段和设置在集装箱堆场箱区与道路之间的安全区域内且连接相邻两段横向暗埋段的若干横向盖板段组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网状化,成本低的适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的新型综合管沟系统;用于满足集装箱码头堆场的管线入沟。

    技术研发人员:麦宇雄;舒开连;刘洋;李峰;李彬;刘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3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54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