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
背景技术: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石漠化区域的环境治理也成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利用灌溉技术提高植被生存力进而提高地表土壤韧性使其可留在地面上,达到治理石漠化的效果。
传统的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具有以下不足之处:其在进行管道铺设时采用人力搬运管道工作效率低的同时也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的问题,同时传统的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其在进行灌溉管道搬运时一次可搬运管道数量较少且容易产生脱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解决了传统的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其在进行管道铺设时采用人力搬运管道工作效率低的同时也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传统的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其在进行灌溉管道搬运时一次可搬运管道数量较少且容易产生脱落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外壁上焊接有减震柱,且底板通过减震柱与支脚连接,所述支脚的底部外壁上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外壁上焊接有扶手,所述底板的上方外壁四角处开设有螺纹槽,且底板通过螺纹槽与立柱连接,所述立柱与中间板的底部外壁上的螺纹槽连接,所述中间板通过立柱与顶板连接,且底板、中间板、顶板的中心处均开设有圆管槽,所述圆管槽的内部设置有大管体,且圆管槽的外侧通过螺栓与锁片连接,所述底板、中间板的上方外壁上焊接有护板,且护板的内壁上镶嵌有滑轨,所述护板通过滑轨与滑轮滑动连接,且滑轮安装在中压板的两侧外壁上,所述底板、中间板的上方外壁上均设置有橡胶垫,且橡胶垫的上方外壁上开设有半管槽,所述半管槽的内壁放置有小管体,所述中压板的底部外壁上设置有橡胶压片,且中压板的上方外壁上设置有承载板,且承载板的上方外壁上设置有塑胶板,所述中压板的上方设置有上压板,且上压板通过其两侧外壁上的滑轮与护板外壁上的滑轨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板、中间板和顶板的规格均相同,且底板、中间板和顶板均呈长方体状结构设置,所述底板、中间板和顶板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螺纹槽的内壁上绞合有内螺纹,且立柱的两端外壁上绞合有外螺纹,所述螺纹槽通过内壁上的内螺纹与立柱的外壁上的外螺纹咬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间板外壁上的护板共设置有两个,且护板与中间板相互垂直设置,所述护板之间关于中间板的中心点左、右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承载板的上方外壁呈波浪纹状结构设置,且承载板通过外壁上的塑胶板与小管体的底部外壁配合连接,所述橡胶压片的底部外壁与小管体的上方外壁配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压板的底部外壁上设置有橡胶压片,且上压板的规格与中压板的规格相同,所述橡胶压片的厚度为上压板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减震柱、支脚,在使用时通过手扶住扶手可推动设备底部的万向轮来回滚动完成设备的移动工作,而减震柱可有效的缓解设备在承载灌溉管时自身的重量避免其在搬运时产生较大震动进而致使设备倾斜瘫倒的现象发生,同时支脚在配合减震柱使用时也可有效的减少设备在运动时历经坑洼不平地面时所产生的颠簸,进而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便于移位工作的进行。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圆管槽、锁片,在使用时底板、中间板、顶板的内部的圆管槽内均可放置灌溉管,而灌溉管根据其管口直径的不同进而进行大小分类,大管体或重要管体放置在圆管槽的内部,而圆管槽的外壁上的锁片在螺栓的作用下可实现拆卸安装功效,进而在以及放置灌溉管的圆管槽外壁上进而锁定,从而避免设备在移动过程中导致圆管槽内的灌溉管掉落的现象发生。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护板、中压板、上压板、承载板,在使用时护板可有效的起到阻挡作用,避免其的中压板上的小管体掉落的现象发生,同时中压板上下两侧空腔内均可放置小管体,而橡胶垫、橡胶压片均可对管体进行良好的保护避免其与设备直接接触产生划伤的现象发生,同时多层叠放式结构可有效的拓展了灌溉管的存放空间,提高存放储备量进而便于灌溉管道的铺设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护板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间板俯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底板;2、减震柱;3、支脚;4、万向轮;5、扶手;6、立柱;7、螺纹槽;8、中间板;9、顶板;10、圆管槽;11、大管体;12、锁片;13、护板;14、滑轨;15、橡胶垫;16、半管槽;17、小管体;18、滑轮;19、中压板;20、橡胶压片;21、承载板;22、塑胶板;23、上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底部外壁上焊接有减震柱2,且底板1通过减震柱2与支脚3连接,底板1、中间板8和顶板9的规格均相同,且底板1、中间板8和顶板9均呈长方体状结构设置,底板1、中间板8和顶板9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在使用时通过手扶住扶手5可推动设备底部的万向轮4来回滚动完成设备的移动工作,而减震柱2可有效的缓解设备在承载灌溉管时自身的重量避免其在搬运时产生较大震动进而致使设备倾斜瘫倒的现象发生,同时支脚3在配合减震柱2使用时也可有效的减少设备在运动时历经坑洼不平地面时所产生的颠簸,进而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便于移位工作的进行,支脚3的底部外壁上安装有万向轮4,底板1的左右两侧外壁上焊接有扶手5,底板1的上方外壁四角处开设有螺纹槽7,且底板1通过螺纹槽7与立柱6连接,螺纹槽7的内壁上绞合有内螺纹,且立柱6的两端外壁上绞合有外螺纹,螺纹槽7通过内壁上的内螺纹与立柱6的外壁上的外螺纹咬合连接,立柱6与中间板8的底部外壁上的螺纹槽7连接,中间板8通过立柱6与顶板9连接,且底板1、中间板8、顶板9的中心处均开设有圆管槽10,圆管槽10的内部设置有大管体11,且圆管槽10的外侧通过螺栓与锁片12连接,底板1、中间板8的上方外壁上焊接有护板13,且护板13的内壁上镶嵌有滑轨14,中间板8外壁上的护板13共设置有两个,且护板13与中间板8相互垂直设置,护板13之间关于中间板8的中心点左、右对称设置,在使用时底板1、中间板8、顶板9的内部的圆管槽10内均可放置灌溉管,而灌溉管根据其管口直径的不同进而进行大小分类,大管体11或重要管体放置在圆管槽10的内部,而圆管槽10的外壁上的锁片12在螺栓的作用下可实现拆卸安装功效,进而在以及放置灌溉管的圆管槽10外壁上进而锁定,从而避免设备在移动过程中导致圆管槽10内的灌溉管掉落的现象发生,护板13通过滑轨14与滑轮18滑动连接,且滑轮18安装在中压板19的两侧外壁上,底板1、中间板8的上方外壁上均设置有橡胶垫15,且橡胶垫15的上方外壁上开设有半管槽16,承载板21的上方外壁呈波浪纹状结构设置,且承载板21通过外壁上的塑胶板22与小管体17的底部外壁配合连接,橡胶压片20的底部外壁与小管体17的上方外壁配合连接,在使用时护板13可有效的起到阻挡作用,避免其的中压板19上的小管体17掉落的现象发生,同时中压板19上下两侧空腔内均可放置小管体17,而橡胶垫15、橡胶压片20均可对管体进行良好的保护避免其与设备直接接触产生划伤的现象发生,同时多层叠放式结构可有效的拓展了灌溉管的存放空间,提高存放储备量进而便于灌溉管道的铺设使用,半管槽16的内壁放置有小管体17,中压板19的底部外壁上设置有橡胶压片20,且中压板19的上方外壁上设置有承载板21,且承载板21的上方外壁上设置有塑胶板22,上压板23的底部外壁上设置有橡胶压片20,且上压板23的规格与中压板19的规格相同,橡胶压片20的厚度为上压板23的厚度的二分之一,中压板19的上方设置有上压板23,且上压板23通过其两侧外壁上的滑轮18与护板13外壁上的滑轨14滑动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手扶住扶手5可推动设备底部的万向轮4来回滚动完成设备的移动工作,而减震柱2可有效的缓解设备在承载灌溉管时自身的重量避免其在搬运时产生较大震动进而致使设备倾斜瘫倒的现象发生,同时支脚3在配合减震柱2使用时也可有效的减少设备在运动时历经坑洼不平地面时所产生的颠簸,进而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便于移位工作的进行,在使用时底板1、中间板8、顶板9的内部的圆管槽10内均可放置灌溉管,而灌溉管根据其管口直径的不同进而进行大小分类,大管体11或重要管体放置在圆管槽10的内部,而圆管槽10的外壁上的锁片12在螺栓的作用下可实现拆卸安装功效,进而在以及放置灌溉管的圆管槽10外壁上进而锁定,从而避免设备在移动过程中导致圆管槽10内的灌溉管掉落的现象发生,在使用时护板13可有效的起到阻挡作用,避免其的中压板19上的小管体17掉落的现象发生,同时中压板19上下两侧空腔内均可放置小管体17,而橡胶垫15、橡胶压片20均可对管体进行良好的保护避免其与设备直接接触产生划伤的现象发生,同时多层叠放式结构可有效的拓展了灌溉管的存放空间,提高存放储备量进而便于灌溉管道的铺设使用。
综上可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减震柱2、支脚3,在使用时通过手扶住扶手5可推动设备底部的万向轮4来回滚动完成设备的移动工作,而减震柱2可有效的缓解设备在承载灌溉管时自身的重量避免其在搬运时产生较大震动进而致使设备倾斜瘫倒的现象发生,同时支脚3在配合减震柱2使用时也可有效的减少设备在运动时历经坑洼不平地面时所产生的颠簸,进而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便于移位工作的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底部外壁上焊接有减震柱(2),且底板(1)通过减震柱(2)与支脚(3)连接,所述支脚(3)的底部外壁上安装有万向轮(4),所述底板(1)的左右两侧外壁上焊接有扶手(5),所述底板(1)的上方外壁四角处开设有螺纹槽(7),且底板(1)通过螺纹槽(7)与立柱(6)连接,所述立柱(6)与中间板(8)的底部外壁上的螺纹槽(7)连接,所述中间板(8)通过立柱(6)与顶板(9)连接,且底板(1)、中间板(8)、顶板(9)的中心处均开设有圆管槽(10),所述圆管槽(10)的内部设置有大管体(11),且圆管槽(10)的外侧通过螺栓与锁片(12)连接,所述底板(1)、中间板(8)的上方外壁上焊接有护板(13),且护板(13)的内壁上镶嵌有滑轨(14),所述护板(13)通过滑轨(14)与滑轮(18)滑动连接,且滑轮(18)安装在中压板(19)的两侧外壁上,所述底板(1)、中间板(8)的上方外壁上均设置有橡胶垫(15),且橡胶垫(15)的上方外壁上开设有半管槽(16),所述半管槽(16)的内壁放置有小管体(17),所述中压板(19)的底部外壁上设置有橡胶压片(20),且中压板(19)的上方外壁上设置有承载板(21),且承载板(21)的上方外壁上设置有塑胶板(22),所述中压板(19)的上方设置有上压板(23),且上压板(23)通过其两侧外壁上的滑轮(18)与护板(13)外壁上的滑轨(14)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中间板(8)和顶板(9)的规格均相同,且底板(1)、中间板(8)和顶板(9)均呈长方体状结构设置,所述底板(1)、中间板(8)和顶板(9)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槽(7)的内壁上绞合有内螺纹,且立柱(6)的两端外壁上绞合有外螺纹,所述螺纹槽(7)通过内壁上的内螺纹与立柱(6)的外壁上的外螺纹咬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板(8)外壁上的护板(13)共设置有两个,且护板(13)与中间板(8)相互垂直设置,所述护板(13)之间关于中间板(8)的中心点左、右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21)的上方外壁呈波浪纹状结构设置,且承载板(21)通过外壁上的塑胶板(22)与小管体(17)的底部外壁配合连接,所述橡胶压片(20)的底部外壁与小管体(17)的上方外壁配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区域治理用灌溉管道铺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板(23)的底部外壁上设置有橡胶压片(20),且上压板(23)的规格与中压板(19)的规格相同,所述橡胶压片(20)的厚度为上压板(23)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