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11-03  10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农业防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捕器。



    背景技术:

    鳞翅目昆虫因其翅膀和肢体上都有鳞片而得名,其多数是在夜间飞行,体躯一般粗大,蝶和蛾幼虫体型类似,多为植食性属农业害虫。农田鳞翅目昆虫的雄性成虫通过性信息素寻找雌成虫进行交配,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卵于寄主作物上,幼虫从卵中孵化后,便可危害作物。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将害虫诱集于配套诱捕器中,这样可以直接诱捕害虫成虫,从而减少其自然交配率,进而降低产卵量,以达到控制幼虫种群密度,减轻害虫危害的目的。

    目前,稻田常用的诱捕器主要包括诱捕器本体以及固定支杆,诱捕器本体以螺钉或塑料结扎带固定在支杆上。这种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诱捕器本体的固定较为死板,清理和调整诱捕器本体高度较为困难;

    2、田间诱捕器本体离地面高度往往在1—1.5m,且开口向下,如果是诱捕器本体采用固定方式设置在固定支杆上,那么在更换诱芯时就需要人弯腰操作,或将诱捕器整体拔出地面,费时费力。

    生产实践中,由于诱芯的时效限制,水稻生长期往往需要更换1—2次诱芯。在田间大面积田间应用时,由于诱捕器用量较多(每亩一套诱捕器),更换诱芯和清理诱捕器成为一项繁琐、劳累的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诱捕器所存在的诱芯更换繁琐、劳动强度等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诱捕器,在本实用新型中,该诱捕器包括:

    固定支杆,所述固定支杆的一端为顶端,所述固定支杆的另一端为用于固定到地面上的底端,于所述固定支杆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开设有多个,全部的所述卡槽自所述顶端在指向所述底端的方向上沿直线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卡槽之间间隔设置;

    诱捕器本体,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能够卡装于所述卡槽内的固定钮,所述诱捕器本体通过所述固定钮与所述卡槽的配合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杆上。

    优选地,所述诱捕器本体为筒状结构,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顶部开设有清理开口,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顶部可拆卸地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清理开口的顶盖。

    优选地,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底端开设有诱捕窗口,于所述诱捕器本体内设置有诱捕网,所述诱捕网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诱捕窗口的外缘上,所述诱捕网的另一端渐缩并形成有用于昆虫进入到收缩口。

    优选地,所述卡槽于所述固定支杆上等间隔设置。

    优选地,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固定钮,全部的所述固定钮沿所述诱捕器本体的轴向设置。

    优选地,于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把手。

    优选地,所述顶盖与所述诱捕器本体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底端为锥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诱捕网包括有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网体,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诱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诱捕器,该诱捕器包括固定支杆以及诱捕器本体,在固定支杆上开设有卡槽,卡槽开设有多个并沿直线排列设置。于诱捕器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能够卡装于卡槽内的固定钮,诱捕器本体通过固定钮与卡槽的配合高度可调地设置于固定支杆上。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诱捕器由诱捕器本体与固定支杆组成,在诱捕器本体的上端开口,并通过螺纹配合设置顶盖,这样在更换诱芯和清理诱捕器本体时,能够简化其操作,使更换诱芯和清理诱捕器本体操作变得十分简单、方便;诱捕器本体与固定支杆以固定钮和卡槽配合的结构实现连接,诱捕器本体的设置高度可调,并且调整操作十分简单,这样可以节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诱捕器本体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支杆的结构示意简图;

    在图1和图2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

    固定支杆1、卡槽2、诱捕器本体3、固定钮4、顶盖5、诱捕网6、把手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诱捕器本体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支杆的结构示意简图。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优化固定支杆1和诱捕器本体3的连接结构,便于更高效地组装、拆卸诱捕器本体3,以便可以便捷地调整诱捕器在固定杆上的高度,另外,本实用新型对诱捕器本体3进行了结构优化,使其上端可开口,以便于诱芯更换和诱捕器清理。通过上述多种结构优化,以提高诱芯更换、诱捕器清理的工作效率。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诱捕器,在本实用新型中,该诱捕器包括:

    部件一、固定支杆

    固定支杆1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支撑诱捕器本体3的部件,固定支杆1采用杆状结构设计,其可以采用塑料(实心)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木材加工而成。

    由于诱捕器多应用于农田田间,为了方便将固定支杆1固定在土壤中,在此限定:固定支杆1的一端为顶端,固定支杆1的另一端为用于固定到地面上的底端,底端采用锥形结构设计,这样将固定支杆1竖直在地面上,然后对其顶端施加作用力,就能够将固定支杆1的底端插入到土壤中,从而实现固定支杆1在土壤中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在固定支杆1上开设有卡槽2,为了便于对卡槽2的结构描述,在固定支杆1竖直设置在地面上时,在主视视角下,固定支杆1的轴向为z轴,固定支杆1的前后面方向为y轴,固定支杆1的左右面方向为x轴。基于上述坐标轴系,卡槽2的结构如下:卡槽2在垂直于y轴的截面上为l形结构,且卡槽2为盲槽结构,卡槽2贯穿固定支杆1的前面形成开放端,卡槽2在固定支杆1的后面封闭形成封闭端,在卡槽2的封闭端具有一个沿z轴方向下沉的沉槽结构。固定钮4(设置在诱捕器本体3)从卡槽2的开放端进入到卡槽2内,沿y轴方向移动到封闭端,然后下沉固定在沉槽结构内,这样可以避免固定钮4从卡槽2中脱落的情况出现,以此结构来提高诱捕器本体3在固定支杆1上设置的稳定性。在需要将固定钮4(诱捕器本体3)从卡槽2中取出时,首先抬起固定钮4,然后使得固定钮4沿y轴方向向开放端移动直至从开放端中移出。

    在固定支杆1上开设有多个卡槽2,并且,全部的卡槽2自顶端在指向底端的方向上沿直线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卡槽2之间间隔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卡槽2于固定支杆1上等间隔设置。

    部件二、诱捕器本体

    诱捕器本体3为诱捕昆虫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中,诱捕器本体3为筒状结构,优选为圆筒形结构,当然,也可以设计为方形筒或者椭圆形筒。

    诱捕器本体3优选采用透明塑料制成,这样既能够保证诱捕器本体3的结构强度,又方便对其内部诱捕情况进行观察。

    于诱捕器本体3的顶部开设有清理开口,于诱捕器本体3的顶部可拆卸地设置有用于封闭清理开口的顶盖5。顶盖5与诱捕器本体3之间采用螺纹方式连接,或者是卡扣方式连接。为了方便顶盖5从诱捕器本体3上取下,本实用新型在于顶盖5上设置了把手7。

    为了能够将诱捕器本体3装配到固定支杆1上,本实用新型在诱捕器本体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能够卡装于卡槽2内的固定钮4,诱捕器本体3通过固定钮4与卡槽2的配合高度可调地设置于固定支杆1上。

    诱捕器本体3通过固定钮4装配到固定支杆1上,为了提高诱捕器本体3在固定支杆1上设置的稳定性,于诱捕器本体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钮4,全部的固定钮4沿诱捕器本体3的轴向设置。

    具体地,相邻的两个卡槽2之间的间距为s,固定钮4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钮4之间的间距有n*s,其中n为正整数。

    本实用新型于诱捕器本体3的底端开设有诱捕窗口,于诱捕器本体3内设置有诱捕网6,诱捕网6的一端设置于诱捕窗口的外缘上,诱捕网6的另一端渐缩并形成有用于昆虫进入到收缩口。

    在本实用新型中,诱捕网6包括有支架,在支架的外侧设置有网体,在支架上设置了诱芯,在诱捕器本体3的顶部开设有清理开口,清理开口由顶盖5封闭(在使用状态下),在需要更换诱芯或者对诱捕器本体3进行清理时,可以打开清理开口(即将将顶盖5从诱捕器本体3上拆下),从诱捕器本体3顶部开口进行诱芯更换,这种结构设计简化了诱芯的更换操作,非常方便诱芯的更换与诱捕器本体3的清理。

    1、诱捕器装置包括诱捕器本体3以及固定支杆1,诱捕器本体3(即桶身)的外侧面有固定钮4,固定支杆1上有卡槽2,诱捕器本体3通过固定钮4和卡槽2固定在支杆上;

    2、诱捕器本体3为倒圆桶状,顶盖5与桶壁通过螺纹旋钮固定;

    3、固定支杆1上具有锯齿状排列的卡槽2,卡槽2大小与固定钮4相互契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诱捕器装置由诱捕器本体3与固定支杆1组成,在诱捕器本体3的上端开口,并通过螺纹配合设置顶盖5,这样在更换诱芯和清理诱捕器本体3时,能够简化其操作,使更换诱芯和清理诱捕器本体3操作变得十分简单、方便;诱捕器本体3与固定支杆1以固定钮4和卡槽2配合的结构实现连接,诱捕器本体3的设置高度可调,并且调整操作十分简单,这样可以节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在当前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语境下,通过性诱杀的方式防治农田害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面积应用诱捕器开展害虫防治时,诱捕器使用的便捷性对产品推广十分重要。本实用新型不改变主流诱捕器的主体结构,不会影响诱捕效果,通过优化设计结构,使诱捕器的使用更加便捷。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支杆(1),所述固定支杆的一端为顶端,所述固定支杆的另一端为用于固定到地面上的底端,于所述固定支杆上开设有卡槽(2),所述卡槽开设有多个,全部的所述卡槽自所述顶端在指向所述底端的方向上沿直线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卡槽之间间隔设置;

    诱捕器本体(3),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能够卡装于所述卡槽内的固定钮(4),所述诱捕器本体通过所述固定钮与所述卡槽的配合高度可调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诱捕器本体为筒状结构,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顶部开设有清理开口,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顶部可拆卸地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清理开口的顶盖(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底端开设有诱捕窗口,于所述诱捕器本体内设置有诱捕网(6),所述诱捕网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诱捕窗口的外缘上,所述诱捕网的另一端渐缩并形成有用于昆虫进入到收缩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槽于所述固定支杆上等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于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固定钮,全部的所述固定钮沿所述诱捕器本体的轴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于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把手(7)。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与所述诱捕器本体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诱捕器本体的底端为锥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诱捕网包括有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网体,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诱芯。

    技术总结
    一种诱捕器,该诱捕器包括固定支杆以及诱捕器本体,在固定支杆上开设有卡槽,卡槽开设有多个并沿直线排列设置。于诱捕器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能够卡装于卡槽内的固定钮,诱捕器本体通过固定钮与卡槽的配合高度可调地设置于固定支杆上。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诱捕器由诱捕器本体与固定支杆组成,在诱捕器本体的上端开口,并通过螺纹配合设置顶盖,这样在更换诱芯和清理诱捕器本体时,能够简化其操作,使更换诱芯和清理诱捕器本体操作变得十分简单、方便;诱捕器本体与固定支杆以固定钮和卡槽配合的结构实现连接,诱捕器本体的设置高度可调,并且调整操作十分简单,这样可以节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志鹏
    技术研发日:2019.07.30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53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