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10-26  109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翻车机构,属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火车、重型载重货车等车辆进行卸货作业时,为了提高卸货作业效率,主要是通过翻车设备进行辅助卸货,但在翻车机实际运行中,均是直接对车辆车厢左右两侧进行检测定位,然后使车辆进行侧倾卸货,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却极易导致因对车厢夹持力过大及车厢侧倾卸货时局部受力过大而导致车厢变形情况发生,从而对车辆造成较大的损害,而针对这一问题,当前尚无有效的解决途径。

    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喷头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性和通用性好,在有效满足多种结构车辆进行承载倾斜物料作业的同时,另可有效的对车辆夹持定位的作用力进行精确控制和辅助提高车厢结构强度,防止因翻车作业时因受力过大、受力分布不均而导致的车厢结构变形、损坏情况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包括承载托台、导向滑轨、侧承载机构、顶部承载机构、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承载托台为横断面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其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导向滑轨至少两个,为环状结构并包覆在承载托台外,各导向滑轨均沿承载托台轴线方向均布,且承载托台上端面与导向滑轨轴线平行分布,并位于导向滑轨轴线正下方,与导向滑轨轴线间间距不小于导向滑轨直径的1/3,导向滑轨内表面均布两个侧承载机构和一个顶部承载机构,其中侧承载机构以导向滑轨轴线对称分布在导向滑轨两侧,轴线与承载托台上端面平行分布并与导向滑轨轴线垂直并相交,顶部承载机构位于承载托台正上方,其轴线分别与导向滑轨及承载托台轴线垂直并相交,侧承载机构包括承载龙骨、定位夹具、伸缩驱动机构,其中承载龙骨为框架结构,其后端面与导向滑轨内表面连接,伸缩驱动机构嵌于承载龙骨内并与承载龙骨同轴分布,且伸缩驱动机构前端通过转台机构与定位夹具后端面铰接,定位夹具环绕伸缩驱动机构轴线进行0°—360°范围旋转,且轴线与伸缩驱动机构轴线呈0°—180°夹角,顶部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机架、升降驱动机构、强化承载架、承载板、伸缩驱动柱,其中承载机架为框架结构,其后端面与导向滑轨滑动连接,升降驱动机构嵌于承载机架内并与承载机架同轴分布,升降驱动机构前端面通过转台机构与两条伸缩驱动柱相互连接,伸缩驱动柱以升降驱动机构轴线对称分布,并与升降驱动机构轴线呈0°—90°夹角,且伸缩驱动柱轴线与导向滑轨内表面相交,伸缩驱动机构前端面通过转台机构与承载板中心点位置铰接,且承载板板面与承载托台上端面呈45°—90°夹角,倾角传感器位于承载托台重心对应的下端面位置,压力传感器若干,分别位于侧承载机构的定位夹具与伸缩驱动机构连接位置处,及顶部承载机构的伸缩驱动柱与承载板连接位置处,控制电路与承载托台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转台机构、侧承载机构的伸缩驱动机构和顶部承载机构的升降驱动机构和伸缩驱动柱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向滑轨包括基座及滑轨,所述基座与承载托台侧表面连接,且基座外表面设至少一条滑轨。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向滑轨中,相邻两个导向滑轨间通过至少两条强化柱相互连接,且所述强化柱环绕导向滑轨轴线均布,并与导向滑轨侧表面垂直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侧承载机构、顶部承载机构的承载龙骨及承载机架均为横断面呈矩形、等腰梯形结构中任意一种的框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伸缩驱动机构、升降驱动机构及伸缩驱动柱均为至少两级电动伸缩杆、液压伸缩杆、气压伸缩杆、丝杠机构、蜗轮蜗杆机构及齿轮齿条机构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电路为基于可编程控制器为基础的电路系统。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性和通用性好,在有效满足多种结构车辆进行承载倾斜物料作业的同时,另可有效的对车辆夹持定位的作用力进行精确控制和辅助提高车厢结构强度,防止因翻车作业时因受力过大、受力分布不均而导致的车厢结构变形、损坏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新型横断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述的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包括承载托台1、导向滑轨2、侧承载机构3、顶部承载机构4、倾角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6及控制电路7,承载托台1为横断面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其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导向滑轨2至少两个,为环状结构并包覆在承载托台1外,各导向滑轨2均沿承载托台1轴线方向均布,且承载托台1上端面与导向滑轨2轴线平行分布,并位于导向滑轨2轴线正下方,与导向滑轨2轴线间间距不小于导向滑轨2直径的1/3,导向滑轨2内表面均布两个侧承载机构3和一个顶部承载机构4,其中侧承载机构3以导向滑轨2轴线对称分布在导向滑轨2两侧,轴线与承载托台1上端面平行分布并与导向滑轨2轴线垂直并相交,顶部承载机构4位于承载托台1正上方,其轴线分别与导向滑轨2及承载托台1轴线垂直并相交。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承载机构3包括承载龙骨31、定位夹具32、伸缩驱动机构33,其中承载龙骨31为框架结构,其后端面与导向滑轨2内表面连接,伸缩驱动机构33嵌于承载龙骨31内并与承载龙骨31同轴分布,且伸缩驱动机构33前端通过转台机构8与定位夹具32后端面铰接,定位夹具32环绕伸缩驱动机构33轴线进行0°—360°范围旋转,且轴线与伸缩驱动机构33轴线呈0°—180°夹角。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部承载机构4包括承载机架41、升降驱动机构42、承载板43、伸缩驱动柱44,其中承载机架41为框架结构,其后端面与导向滑轨2滑动连接,升降驱动机构42嵌于承载机架41内并与承载机架41同轴分布,升降驱动机构42前端面通过转台机构8与两条伸缩驱动柱44相互连接,伸缩驱动柱44以升降驱动机构42轴线对称分布,并与升降驱动机构42轴线呈0°—90°夹角,且伸缩驱动柱44轴线与导向滑轨2内表面相交,伸缩驱动机构42前端面通过转台机构8与承载板43中心点位置铰接,且承载板43板面与承载托台1上端面呈45°—90°夹角。

    本实施例中,所述倾角传感器5位于承载托台1重心对应的下端面位置,压力传感器6若干,分别位于侧承载机构3的定位夹具32与伸缩驱动机构33连接位置处,及顶部承载机构4的伸缩驱动柱44与承载板43连接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7与承载托台1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倾角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6、转台机构8、侧承载机构3的伸缩驱动机构33和顶部承载机构4的升降驱动机构42和伸缩驱动柱44电气连接。

    其中,所述的导向滑轨2包括基座21及滑轨22,所述基座21与承载托台1侧表面连接,且基座21外表面设至少一条滑轨22。

    同时,所述的导向滑轨2中,相邻两个导向滑轨2间通过至少两条强化柱9相互连接,且所述强化柱9环绕导向滑轨2轴线均布,并与导向滑轨2侧表面垂直分布。

    此外,所述的侧承载机构3、顶部承载机构4的承载龙骨31及承载机架41均为横断面呈矩形、等腰梯形结构中任意一种的框架结构。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的伸缩驱动机构33、升降驱动机构42及伸缩驱动柱44均为至少两级电动伸缩杆、液压伸缩杆、气压伸缩杆、丝杠机构、蜗轮蜗杆机构及齿轮齿条机构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的控制电路7为基于可编程控制器为基础的电路系统。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构成本新型的进行组装,然后将组装后的本新型通过导向滑轨与翻车机驱动系统连接,将控制电路与翻车机外部电路系统电气连接,从而完成本新型装配。

    在实际运行中,车辆首先停放在承载托台上,然后由侧承载机构的伸缩驱动机构驱动定位夹具对车厢外侧面进行夹持定位,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对夹持力进行精确监控,同时驱动顶部承载机构的升降驱动机构、伸缩驱动柱运行,一方面调整承载板的高度,使其嵌于到车厢内,同时在伸缩驱动柱驱动下,使承载板对车厢内表面提供夹持定位作用力,防止因侧承载机构夹持作用力过大而造成车厢形变受损情况发生。

    同时在进行物料倾倒作业中,由压力传感器对侧承载机构、顶部承载机构承受的压力进行全程监控,并根据压力变化,灵活调整、侧承载机构顶部承载机构动力输出,在确保夹持定位稳定性的同时,防止因压力过大而造成的车辆受损情况发生。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性和通用性好,在有效满足多种结构车辆进行承载倾斜物料作业的同时,另可有效的对车辆夹持定位的作用力进行精确控制和辅助提高车厢结构强度,防止因翻车作业时因受力过大、受力分布不均而导致的车厢结构变形、损坏情况发生。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包括承载托台、导向滑轨、侧承载机构、顶部承载机构、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所述的承载托台为横断面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其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分布,所述导向滑轨至少两个,为环状结构并包覆在承载托台外,各导向滑轨均沿承载托台轴线方向均布,且所述承载托台上端面与导向滑轨轴线平行分布,并位于导向滑轨轴线正下方,与导向滑轨轴线间间距不小于导向滑轨直径的1/3,所述导向滑轨内表面均布两个侧承载机构和一个顶部承载机构,其中所述侧承载机构以导向滑轨轴线对称分布在导向滑轨两侧,轴线与承载托台上端面平行分布并与导向滑轨轴线垂直并相交,所述顶部承载机构位于承载托台正上方,其轴线分别与导向滑轨及承载托台轴线垂直并相交,所述侧承载机构包括承载龙骨、定位夹具、伸缩驱动机构,其中所述承载龙骨为框架结构,其后端面与导向滑轨内表面连接,所述伸缩驱动机构嵌于承载龙骨内并与承载龙骨同轴分布,且伸缩驱动机构前端通过转台机构与定位夹具后端面铰接,所述定位夹具环绕伸缩驱动机构轴线进行0°—360°范围旋转,且轴线与伸缩驱动机构轴线呈0°—180°夹角,所述顶部承载机构包括承载机架、升降驱动机构、强化承载架、承载板、伸缩驱动柱,其中所述承载机架为框架结构,其后端面与导向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嵌于承载机架内并与承载机架同轴分布,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前端面通过转台机构与两条伸缩驱动柱相互连接,所述伸缩驱动柱以升降驱动机构轴线对称分布,并与升降驱动机构轴线呈0°—90°夹角,且伸缩驱动柱轴线与导向滑轨内表面相交,所述伸缩驱动机构前端面通过转台机构与承载板中心点位置铰接,且承载板板面与承载托台上端面呈45°—90°夹角,所述倾角传感器位于承载托台重心对应的下端面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若干,分别位于侧承载机构的定位夹具与伸缩驱动机构连接位置处,及顶部承载机构的伸缩驱动柱与承载板连接位置处,所述控制电路与承载托台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转台机构、侧承载机构的伸缩驱动机构和顶部承载机构的升降驱动机构和伸缩驱动柱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滑轨包括基座及滑轨,所述基座与承载托台侧表面连接,且基座外表面设至少一条滑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滑轨中,相邻两个导向滑轨间通过至少两条强化柱相互连接,且所述强化柱环绕导向滑轨轴线均布,并与导向滑轨侧表面垂直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承载机构、顶部承载机构的承载龙骨及承载机架均为横断面呈矩形、等腰梯形结构中任意一种的框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驱动机构、升降驱动机构及伸缩驱动柱均为至少两级电动伸缩杆、液压伸缩杆、气压伸缩杆、丝杠机构、蜗轮蜗杆机构及齿轮齿条机构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电路为基于可编程控制器为基础的电路系统。

    技术总结
    本新型涉一种高效防过压翻车机压车架结构,包括承载托台、导向滑轨、侧承载机构、顶部承载机构、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承载托台为横断面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导向滑轨为环状结构并包覆在承载托台外,各导向滑轨均沿承载托台轴线方向均布,导向滑轨内表面均布两个侧承载机构和一个顶部承载机构,其中侧承载机构以导向滑轨轴线对称分布在导向滑轨两侧,顶部承载机构位于承载托台正上方,控制电路与承载托台外侧面连接。本新型在有效满足多种结构车辆进行承载倾斜物料作业的同时,可有效的对车辆夹持定位的作用力进行精确控制和辅助提高车厢结构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丁坤堂;李国中;李清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0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51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