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螯螯虾养殖大棚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10-26  104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螯螯虾养殖大棚,包括保温棚、养殖池。



    背景技术:

    红螯螯虾的生理适应性较强,栖息的水体为河流、湖泊、水库和池塘。白天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活,喜群居。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主要摄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绿萍和苦草等。

    人工养殖红螯螯虾时,需要营造一个适合红螯螯虾生活的环境。传统的红螯螯虾养殖方法一般是在地面上挖池建造,或者采用水泥砌成,这些方法或有成本高、不方便管理、不易捕捞、灵活性低等缺点。

    传统的红螯螯虾养殖池未能有效为红螯螯虾提供接近其自然生长的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红螯螯虾养殖大棚,包括保温棚、养殖池,所述保温棚盖在所述养殖池上,所述养殖池的四周与所述保温棚之间保留0.5m~1m的通道。所述养殖大棚为红螯螯虾提供接近自然生长的环境,且成本低,灵活性高,制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所述养殖池包含养殖池外框架、防渗膜、甘蔗渣、虾巢群、浮萍框。

    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所述养殖池的搭建顺序为:在平整地面上搭建好所述养殖池外框架,在所述养殖池外框架内部铺盖所述防渗膜,所述防渗膜铺满所述养殖池外框架内壁,在所述防渗膜底部的正面上铺满所述甘蔗渣,在所述甘蔗渣上铺上所述虾巢群,在所述虾巢群上铺放所述浮萍框,所述浮萍框内种植浮萍。注水后,所述浮萍框及所述浮萍浮至水面。注水高度至距离所述养殖池外框架的溢水面15cm~20cm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所述养殖池的所述养殖池外框架采用铁框架搭建,高1m~1.2m、长28m~30m、宽6m~7m。

    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所述甘蔗渣高度为10cm~20cm。

    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所述虾巢群为多个虾巢单体构成,所述虾巢单体朝向一致,所述虾巢群采用非紧凑的方法铺至离水面10cm~20cm的高度。所述虾巢单体制作方法为:将长方形控根器黑胶板卷成圆筒形结构后采用塑胶螺丝钉将其固定,圆筒形的所述虾巢单体的直径为10cm~15cm,高为20~25cm。

    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所述浮萍框采用pvc水管制作,制作方法为:将内径为2cm~6cm的pvc水管切割成每根成100cm~250cm后,采用pvc水管的90°弯头连接成为长方形,所述浮萍框面积占整个所述养殖池水面面积的1/3。

    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所述浮萍种在所述浮萍框中。

    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所述养殖池侧面有注水口和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建立在地面上,所述养殖池侧面有注水口和出水口,方便进水排水,有利后期水质管理和捕捞。所述养殖池中底部铺盖甘蔗渣,模拟类似松软土质的环境,为养殖池水生植物提供营养来源。所述虾巢群采用控根器黑胶板卷成圆筒形,所述控根器黑胶板上有凸出和凹进的小孔,透气性能良好,制作方便,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水面上养殖浮萍作为主要的水生植物,为红螯螯虾提供食物及净化水质,所述浮萍种于所述浮萍框种,所述浮萍框起到防止浮萍扩散的作用,避免浮萍过度扩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各部分组合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沿图1中l1-l2线垂直截断的断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的所述虾巢单体放大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子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规格大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1中示出所述养殖大棚的外观仅可见保温棚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各部分组合的示意图,图2通过所述养殖大棚中各部分组合的方式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包含所述保温棚1和养殖池2,图2中虚线边框内各部分组合成为所述养殖池2,所述养殖池2包含养殖池外框架20、防渗膜30、甘蔗渣40、虾巢群50、浮萍框70,使用状态时,养殖池2中放入水60,浮萍71。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所述养殖池2的搭建顺序为:在平整地面上搭建好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在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内部铺盖所述防渗膜30,所述防渗膜30铺满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的内壁,在所述防渗膜30底部的正面上铺满所述甘蔗渣40,在所述甘蔗渣40上铺上所述虾巢群50,在所述虾巢群50上铺放所述浮萍框70,在所述浮萍框70内种植浮萍71。

    图2示出,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有外框架进水口21和外框架出水口22,所述防渗膜30上有防渗膜进水口31和防渗膜出水口32,所述防渗膜30铺在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内部时,所述外框架进水口21和所述防渗膜进水口31位置重叠,所述外框架出水口22和所述防渗膜出水口32位置重叠。

    图2中示出的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采用铁框架搭建制作,长30m、宽7m、高1.2m

    图2中示出的所述甘蔗渣40高度为20cm。

    图2中示出的所述虾巢群50系多个虾巢单体51构成,所述虾巢单体51朝向一致,所述虾巢51采用非紧凑的方法铺至离水面15cm的高度组成所述虾巢群50。所述虾巢单体51的制作方法为:将长方形控根器黑胶板卷成圆筒形结构后采用塑胶螺丝钉将其固定,圆筒形的所述虾巢单体51的直径为11cm,高为20cm。

    图2中示出所述浮萍框70采用pvc水管制作,制作方法为:将内径为4cm的pvc水管切割成每根成120cm后,采用pvc水管的90°弯头连接成为正方形,所述浮萍框70的个数根据水面面积确定,所述浮萍框70的总面积占整个所述养殖池2水面面积的1/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沿图1中l1-l2线垂直截断的断面图,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正常使用状态是的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图3中虚线边框内部为所述养殖池2,所述保温棚1盖在所述养殖池2上,所述养殖池2的四周与所述保温棚1之间保留0.6m的通道。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内部铺盖所述防渗膜30,所述防渗膜30铺满所述甘蔗渣40,在所述甘蔗渣40上铺上所述虾巢群50,在所述虾巢群50上铺放所述浮萍框70,在所述浮萍框70内种植浮萍71,注入水60,所述水60的注入高度至距离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的溢水面15~20cm位置。注水后,所述浮萍框70及所述浮萍浮71至水面。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的所述虾巢单体51放大后的立体示意图,图4中通过放大的方式示出所述虾巢单体51的细节结构,所述虾巢单体51上均匀分布向外凸出透气孔511和向内凹进透气孔512。所述向外凸出透气孔511和所述向内凹进透气孔512为红螯螯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和觅食环境。


    技术特征:

    1.一种红螯螯虾养殖大棚,包括保温棚(1)、养殖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棚(1)盖在所述养殖池(2)上,所述养殖池(2)包括养殖池外框架(20)、防渗膜(30)、甘蔗渣(40)、虾巢群(50)、浮萍框(70),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内部铺盖所述防渗膜(30),在所述防渗膜(30)底部的正面上铺满所述甘蔗渣(40),所述甘蔗渣(40)上铺放所述虾巢群(50),所述虾巢群(50)上铺放所述浮萍框(70),所述浮萍框(70)内有浮萍(7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螯螯虾养殖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一侧有外框架进水口(21)和外框架出水口(22),所述防渗膜(30)上有防渗膜进水口(31)和防渗膜出水口(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螯螯虾养殖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采用铁框架搭建制作,长28m~30m、宽6m~7m、高1m~1.2m,所述甘蔗渣(40)高度为10cm~2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螯螯虾养殖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虾巢群(50)由多个虾巢单体(51)构成,所述虾巢单体(51)的制作材料为控根器黑胶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螯螯虾养殖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浮萍框(70)为长方形,采用pvc水管制作,所述浮萍框(70)的边长为100cm~25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螯螯虾养殖大棚,其特征在于:放置在所述养殖池(2)的水面上的所述浮萍框(70)的总面积为所述养殖池(2)水面总面积的1/3。

    技术总结
    一种红螯螯虾养殖大棚,包括包括保温棚(1)、养殖池(2),所述保温棚(1)盖在所述养殖池(2)上,所述养殖池(2)包括养殖池外框架(20)、防渗膜(30)、甘蔗渣(40)、虾巢群(50)、浮萍框(70),所述养殖池外框架(20)内部铺盖所述防渗膜(30),在所述防渗膜(30)底部的正面上铺满所述甘蔗渣(40),所述甘蔗渣(40)上铺放所述虾巢群(50),所述虾巢群(50)上铺放所述浮萍框(70),所述浮萍框(70)内有浮萍(71)。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大棚为红螯螯虾提供接近自然生长的环境,且成本低,灵活性高,制作简单,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莫祺红;莫祺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麦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25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51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