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柜机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空调排水系统及空调。
背景技术:
绝大多数分体挂壁式空调底座对应换热器的位置设置多个接水槽,以将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引流至接水槽,再由接水槽排出室外。而现有的空调排水系统一般存在下述问题:一、下接水槽、上接水槽设计成带凹槽的接水槽,凹槽容易沉积冷凝水;二、排水孔位于下接水槽中,未必是排水系统最低位置,不易排水;三、背面接水槽只有与左接水槽连通,而右侧未连通;而这些设计均容易使冷凝水产生沉积,不易将水槽内的水全部排干或者不能快速排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空调排水系统及空调,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排水不顺畅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出一种空调排水系统,包括底座和接水槽,接水槽围合设置于底座的侧端;接水槽包括下接水槽、上接水槽、背接水槽和侧接水槽;下接水槽连接于底座的正面下侧,上接水槽连接于底座的正面上侧;背接水槽连接于底座背面的上侧,与上接水槽相对设置在底座的正面与背面两侧;侧接水槽设有两个,分别连接于底座的正面左侧和右侧,两个侧接水槽的两端均分别连通下接水槽和上接水槽,侧接水槽还均与背接水槽连通,形成接水槽的回形全通水路;其中,至少一个侧接水槽的最低处连通有排水口。
进一步地,下接水槽的竖截面设计为阶梯结构,下接水槽的竖截面最低处连通侧接水槽。
进一步地,下接水槽的底部的中心区域,高于下接水槽与侧接水槽的连通处。
进一步地,上接水槽的竖截面设计为u型或v型结构,上接水槽的竖截面最低处与侧接水槽相通。
进一步地,上接水槽的底部中心区域,高于上接水槽与侧接水槽的连通处。
进一步地,背接水槽的底部中心区域,高于下接水槽与侧接水槽的连通处。
进一步地,排水口位于侧接水槽的中心区域。
进一步地,侧接水槽为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空调排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排水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下接水槽、上接水槽及背接水槽通过侧接水槽实现全连通,形成一个回形全通水路,使下接水槽、上接水槽和背接水槽的两侧均分别与左右接水槽连通,实现左右分流,最大限度的将冷凝水最快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排水系统一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排水系统另一实施例中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排水系统又一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下接水槽的侧面一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底部的俯视面一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上接水槽的侧面一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专利,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专利。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和图2,一种空调排水系统,包括底座1和接水槽,接水槽围合设置于底座1的侧端;接水槽包括下接水槽2、上接水槽3、背接水槽5和侧接水槽4;下接水槽2连接于底座1的正面下侧,上接水槽3连接于底座1的正面上侧;背接水槽5连接于底座1背面的上侧,与上接水槽3相对设置在底座1的正面与背面两侧;侧接水槽4设有两个,分别连接于底座1的正面左侧和右侧,两个侧接水槽4的两端均分别连通下接水槽2和上接水槽3,侧接水槽4还与背接水槽5连通,形成接水槽的回形全通水路;其中,至少一个侧接水槽4的最低处连通有排水口4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接水槽3、下接水槽2处于底座1的同一侧,背接水槽5处于底座1的另一侧。具体的,底座1为空调的一部分,通过固定件与墙壁连接,且用于承载空调其余部件,如换热器,底座1侧端的接水槽用于收集换热器工作时产生的冷凝水,下接水槽2和上接水槽3分别设置在底座1同一侧的下部和上部,其两端均连通侧接水槽4,构成底座1正面的回形水路。背接水槽5处于底座1的背面,在竖直方向上看,处于上接水槽3的下方,但不处于同一侧,背接水槽5的两端也与侧接水槽4连通,侧接水槽4在与背接水槽5连通处设置有导向口6,对背接水槽5的冷凝水进行导流。导向口6处于排水口41和侧接水槽4连通上接水槽3的端部之间,进一步地,导向口6处于侧接水槽4的排水口41与连通上接水槽3的端部中间。其中,侧接水槽与下接水槽的连通处和侧接水槽与下接水槽的连通处,用于对与下接水槽2和上接水槽3的冷凝水进行导出,导向口6用于对背接水槽5的冷凝水进行导出,实现左、右及背面的分流,将冷凝水引入回形水路中,确保最大限度的将冷凝水最快排出,杜绝漏水的隐患。且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本实用新型挂壁式的空调器在安装横向放置后,会使其左、右在水平方向上的高度不同,即左边的侧接水槽4会高于右边的侧接水槽4,或者右边的侧接水槽4高于左边,如在空调器的底座1设置不同高度的支撑筋(图中未画出);通过设置多个等差高度的支撑筋,在对空调器起到支撑的作用时,也可以解决下接水槽2和上接水槽3在水平方向存在的排水不顺畅问题,从而避免排水槽中出现积水。
参照图1和图3,下接水槽2的竖截面设计为阶梯结构,下接水槽2的竖截面最低处连通侧接水槽4。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竖直方向上看,下接水槽2的设置结构为阶梯状
在一实施例中,下接水槽2的底部的中心区域,高于下接水槽2与侧接水槽4的连通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下接水槽2在第一底部21的中心区域高于下接水槽2两端与侧接水槽4。具体的,从图1的正面看过去,其下接水槽2的第一底部21的结构如图5所示,下接水槽2的第一底部21可以设置为倒v结构,其中心区域高于两端与侧接水槽4的连通处,使第一底部21的水流可以快速的流通至两端的侧接水槽4。其设置结构不同于上述空调器在安装时在水平方向上设置高度差的安装结构,且在一实施例中,阶梯状的下接水槽2结构中,其阶梯状的最低处的一层阶梯可设置为如图5结构的倒v字结构,不仅可以使下接水槽2中的冷凝水快速的汇聚到下接水槽2的第一底部21,也可以使得第一底部21的冷凝水快速的流入两边的侧接水槽4。
参照图1和图3,上接水槽3的竖截面设计为u型或v型结构,上接水槽3的竖截面最低处与侧接水槽4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接水槽3在竖截面的设计结构为u型或v型,参照图6,v型结构可以很好的使上接水槽3的冷凝水汇集到上接水槽3的第二底部31,更容易流过侧接水槽4的连通处。
在一实施例中,上接水槽3的底部中心区域高于上接水槽3与侧接水槽4的连通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接水槽3的第二底部31也可以设置为倒v结构,其中心区域高于两端与侧接水槽4的连通处,使第二底部31汇聚的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快速的流通至两端的侧接水槽4,其第二底部31的结构也可以与第一底部21的结构一致。
参照图2,背接水槽5的底部中心区域,高于下接水槽2与侧接水槽4的连通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背接水槽5的底部可以设置为倒v结构,其中心区域高于两端与侧接水槽4的连通处,其连通处为导向口6,用于对背接水槽5的冷凝水进行引流,使底部的水流可以快速的流通至两端的侧接水槽4。具体的,导向口6处于排水口41和侧接水槽4与上接水槽3的连通处之间,且倒v结构的上接水槽3,其底部的中心区域顶点高于两端与侧接水槽4的连通处1cm至3cm,具体的视制作情况而定,用于方便排出背接水槽5在水平方向上的冷凝水。
参照图1,排水口41位于侧接水槽4的中心区域。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排水口41设置在侧接水槽4上,侧接水槽4可以看作被排水口41分为两部分,在排水口左部分的侧接水槽4弯曲弧度小,连接下接水槽2的最低处,在排水口41右部分的侧接水槽4弯曲弧度大,连接上接水槽3和背接水槽5的最低处,其排水口41距离侧接水槽4两端的连通处长度相等,有利于整个回形水路的冷凝水最快排出。在其他实施例中,排水口41的具体设置位置视制作情况而定,但排水口41位于侧接水槽4的最低处。
在一实施例中,侧接水槽4为弧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侧接水槽4为弧形结构,侧接水槽4在汇集下接水槽2、上接水槽3和背接水槽5的冷凝水时,弧形结构的侧接水槽4可以使水流相对平缓的流进排水口41,与完全竖直或完全倾斜的侧接水槽4相比,弧形结构的侧接水槽4可以使排水口41处的水流不会产生呛水的情况,有利于水流的排出。在其他实施例中,侧接水槽4也可以为阶梯式的结构,每层阶梯向排水口41倾斜设置,也可以减缓排水口41水流过多发生呛水的情况,或排水口41两侧的侧接水槽4倾斜不同角度设置,连接下接水槽2的左区域的侧接水槽4倾斜角度小于连接上接水槽3的右区域的侧接水槽4,具体的视制作情况而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空调排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排水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下接水槽、上接水槽及背接水槽通过侧接水槽实现全连通,形成一个回形全通水路,使下接水槽、上接水槽和背接水槽的两侧均分别与左右接水槽连通,实现左右分流,最大限度的将冷凝水最快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空调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接水槽,所述接水槽围合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侧端;所述接水槽包括下接水槽、上接水槽、背接水槽和侧接水槽;所述下接水槽连接于所述底座的正面下侧,所述上接水槽连接于所述底座的正面上侧;所述背接水槽连接于所述底座背面的上侧,与所述上接水槽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的正面与背面两侧;所述侧接水槽设有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座的正面左侧和右侧,两个所述侧接水槽的两端均分别连通所述下接水槽和所述上接水槽,所述侧接水槽还均与所述背接水槽连通,形成所述接水槽的回形全通水路;其中,至少一个所述侧接水槽的最低处连通有排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接水槽的竖截面设计为阶梯结构,所述下接水槽的竖截面最低处连通所述侧接水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接水槽的底部的中心区域,高于所述下接水槽与所述侧接水槽的连通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水槽的竖截面设计为u型或v型结构,所述上接水槽的竖截面最低处与所述侧接水槽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水槽的底部中心区域,高于所述上接水槽与所述侧接水槽的连通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水槽的底部中心区域,高于所述下接水槽与所述侧接水槽的连通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侧接水槽的中心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接水槽为弧形结构。
9.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排水系统。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