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茶叶萎凋过程实际上是一边去水份一边发酵(分解)过程。而目前的萎凋室采用热风直吹方式然后把水汽带走,为了茶叶保持新鲜绿色拼命加大风扇功率和风扇数量但不科学耗电大都是几千瓦有的接近二十几千瓦,由于风流密度不均匀人们只能在萎凋一段时间后改变室内茶叶布局然后继续萎凋,但还是不理想,其结果有的茶叶太干有的茶叶的太湿有的变色甚至变坏,影响茶叶的口感,加工出来的茶叶会比自然风干的口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模拟自然风环境的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包括萎凋房,所述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萎凋房内的控制系统电路和风扇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电路包括脉冲信号发生器、脉冲分配器和编码器,所述风扇系统包括多个风扇和至少一个除湿器,所述除湿器与外部的市电连接,所述脉冲信号发生器与所述脉冲分配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编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编码器的输出端与多个所述风扇连接。
优选的,多个所述风扇分别设置在所述萎凋房的顶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且所述萎凋房左侧面上的风扇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值低于所述右侧面上的风扇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值。
优选的,所述编码器包括多个输入端、多个输出端和多个信号分配电路,多个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第四输出端、第五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多个信号分配电路包括第一信号分配电路、第二信号分配电路、第三信号分配电路、第四信号分配电路、第五信号分配电路、第六信号分配电路、第七信号分配电路和第八信号分配电路,多个所述输入端与多个所述输出端之间均连接有所述信号分配电路。
优选的,所述脉冲分配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编码器的输入端连接具体包括:
所述脉冲分配器所采用的型号为cd4017,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七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十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五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六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七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八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多个所述输入端与多个所述输出端之间均连接有所述信号分配电路具体包括:
所述编码器的第一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一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五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二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二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三输出端、第四输出端、第五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三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三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五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四输入端还与所述第四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第四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五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五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第四输出端和第五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六输入端还与所述第六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七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七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八输入端还与所述第八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四输出端和第五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编码器的多个输出端与多个所述风扇之间,通过多路继电器驱动电路连接。
优选的,多路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结构相同,每一路继电器驱动电路均包括三极管和继电器,所述编码器的各输出端输出有用于控制所述三极管通/断的驱动信号,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继电器线圈电源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线圈电源的另一端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继电器常开触点的一端与市电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扇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通过控制萎凋室中风扇和除湿器的运行,模拟出自然风环境,有效的消除了传统茶叶加工过程中耗电量大和热风直吹方式会影响茶叶的品质的缺陷,最大限度的保持住了茶叶的口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萎凋房内各风扇的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一路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这里的描述不意味着对应于实施例中陈述的具体实例的所有主题都在权利要求中引用了。
参照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包括萎凋房,所述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萎凋房内的控制系统电路和风扇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电路包括脉冲信号发生器、脉冲分配器和编码器,所述风扇系统包括多个风扇和至少一个除湿器,所述除湿器与外部的市电连接,所述脉冲信号发生器与所述脉冲分配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编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编码器的输出端与多个所述风扇连接。
在具体实施中,以所述萎凋房的长、宽、高建立坐标系,长为x轴,宽为y轴,高为z轴,在本实施例中,以长7.5m,宽4.2m,高2.4m为例就行举例说明,在图1中坐标原点以o表示,该萎凋房为封闭结构。多个所述风扇分别设置在所述萎凋房的顶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且所述萎凋房左侧面上的风扇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值低于所述右侧面上的风扇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值,风扇的个数为6个。也就是说,所述萎凋房中设有6个风扇,为了便于说明以a、b、c、d、e、f进行代替,并将萎凋房的长、宽、高各分为三等分,这里每个风扇的结构相同,其风扇扇叶的半径为0.24m,这6个风扇在所述萎凋房的具体位置分别为:
d.(0、1.4、0.8)(即在左侧墙体上,房屋宽的三分之一处位置,房屋高的三分之一处位置);
c.(0、2.8、0.8)(即在左侧墙体上,房屋宽的三分之二处位置,房屋高的三分之一处位置);
f.(7.5、1.4、1.6)(即在右侧墙体上,房屋宽的三分之一处位置,房屋高的三分之二处位置);
e.(7.5、2.8、1.6)(即在右侧墙体上,房屋宽的三分之二处位置,房屋高的三分之二处位置);
b.(0.24、1.4、2.4)(即在墙体顶部,长度距左侧墙体0.24,房屋宽的三分之一处位置);
a.(0.24、2.8、2.4)(即在墙体顶部,长度距左侧墙体0.24,房屋宽的三分之二处位置)。
所述除湿器的坐标为g.(7.5、2.1、0),图上只是示意图。从上述数据可知,所述左侧面上的风扇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值为右侧面上的风扇在z轴方向上高度值的一半,通过这样高低错落的设置,便于形成对流,更好地模拟出自然风;同时所述除湿器设置在萎凋房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除湿器的进气口朝向所述萎凋房的左侧墙体,所述除湿器的出气口朝向所述萎凋房的顶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数据的举例只是为了更好地对方案进行说明,并不是对其限制。
进一步的,所述编码器包括多个输入端、多个输出端和多个信号分配电路,多个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第四输出端、第五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各输出端在图2中分别用数字1至6表示),多个信号分配电路包括第一信号分配电路、第二信号分配电路、第三信号分配电路、第四信号分配电路、第五信号分配电路、第六信号分配电路、第七信号分配电路和第八信号分配电路,多个所述输入端与多个所述输出端之间均连接有所述信号分配电路;所述脉冲分配器所采用的型号为cd4017,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七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十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五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六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七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八输入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一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一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五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二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二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三输出端、第四输出端、第五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三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三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五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四输入端还与所述第四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第四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五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五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第四输出端和第五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六输入端还与所述第六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七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七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八输入端还与所述第八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四输出端和第五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多个输出端与多个所述风扇之间,通过多路继电器驱动电路连接,多路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结构相同,每一路继电器驱动电路均包括三极管和继电器,所述编码器的各输出端输出有用于控制所述三极管通/断的驱动信号,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继电器线圈电源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线圈电源的另一端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继电器常开触点的一端与市电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扇连接,风扇电源的两端一端接市电的火线,另一端接市电的零线。参考图3所示,rl1为继电器,no表示其常开触点,这里以其中一路继电器驱动电路进行说明,其它路的结构与其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的连接方式,运行时,可利用相应的风扇形成一个循环涡轮气流,需要说明的是,脉冲信号发生器采用ne555实现,cd4017产生的输出顺序为引脚的3、2、4、7、10、1、5、6,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以第一信号分配电路为例进行说明,cd4017的第3引脚输出时,触发q1导通(q1的基极即为编码器的第一输入端),集电极的与发射极接通,将电源vcc通过四个二极管(各二极管阳极的公共端即为该分配电路的输入端),生成四个输出信号,也就是作为该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五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对应的输出端通过与其连接的继电器驱动电路驱动对应的风扇转动,即a、b、e和f这四个风扇转动;同理,cd4017的第2引脚输出时,第二信号分配电路工作,接通c、d、e和f这四个风扇转动;后续的不再一一赘述,使得产生的每个循环涡轮气流的形状和水平角度都不同,模拟出自然风环境;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还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交流电源即市电,直流电源为市电通过变压器和7808模块,将市电转换为8v做为电源vcc。
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各风扇和除湿器所带动的气流涡轮循环进行加工除湿,最大程度上实现真实有效的模拟自然风环境,有效的消除了传统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由于单向或双向风力循环导致的茶叶水分蒸发不充分影响茶叶的品质和耗电量大的缺陷,最大限度的保持住了茶叶的口感。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包括萎凋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萎凋房内的控制系统电路和风扇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电路包括脉冲信号发生器、脉冲分配器和编码器,所述风扇系统包括多个风扇和至少一个除湿器,所述除湿器与外部的市电连接,所述脉冲信号发生器与所述脉冲分配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编码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编码器的输出端与多个所述风扇连接;所述脉冲信号发生器采用ne5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风扇分别设置在所述萎凋房的顶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且所述萎凋房左侧面上的风扇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值低于所述右侧面上的风扇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器包括多个输入端、多个输出端和多个信号分配电路,多个所述输入端与多个所述输出端之间均对应连接有所述信号分配电路,多个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第四输出端、第五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多个信号分配电路包括第一信号分配电路、第二信号分配电路、第三信号分配电路、第四信号分配电路、第五信号分配电路、第六信号分配电路、第七信号分配电路和第八信号分配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分配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编码器的输入端连接具体包括:
所述脉冲分配器所采用的型号为cd4017,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七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十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五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六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七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分配器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编码器的第八输入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输入端与多个所述输出端之间均对应连接有所述信号分配电路具体包括:
所述编码器的第一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一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第五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二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二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三输出端、第四输出端、第五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三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三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五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四输入端还与所述第四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第四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五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五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第四输出端和第五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六输入端还与所述第六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七输入端还与所述第七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和第六输出端连接;
所述编码器的第八输入端还与所述第八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信号分配电路的输出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四输出端和第五输出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器的多个输出端与多个所述风扇之间,通过多路继电器驱动电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茶叶萎凋室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多路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结构相同,每一路继电器驱动电路均包括三极管和继电器,所述编码器的各输出端输出有用于控制所述三极管通/断的驱动信号,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继电器线圈电源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线圈电源的另一端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继电器常开触点的一端与市电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扇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