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源的运输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物流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基于现代的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物流运输也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转运和智能化控制,尽量满足全程少人化或者无人化。
现有一个问题,在物流运输靠近末端环节,在现实基础上,无法全面满足相应的运输车辆标准化和统一化,因此就造成需要将相应的货物转移装卸到不同大小的运输车辆,进而就需要根据车辆设置不同的转运平台。比如一次转运中,涉及到五种规格的运输车辆,那么就需要准备适配到这物种车辆的装卸转运平台,并根据车辆来安装和使用相应的转运平台,造成重复生产,准备麻烦,且浪费资源,经济性和便捷性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现有装卸转运平台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车辆适配多款,造成操作效率低,重复生产,准备麻烦,且浪费资源,经济性和便捷性不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通过相应的货物运行通道宽度可调节,一个装卸平台可以适配到不同的运输车型,解决上述缺陷,使用效果良好。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包括底台板,所述底台板的上表面左右对设有可左右移动的侧方位限位立板,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沿前后方向设置;
所述底台板的下表面左右设置有可前后移动的车辆限位件,所述车辆限位件呈条形,且沿前后方向设置。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底台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立板设置槽,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设置在所述立板设置槽内,所述立板设置槽内还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的气缸。
进一步,作为优选,每个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气缸,且多个所述气缸沿着所述底台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
进一步,作为优选,每个气缸的上方对应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且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底台板滑动接触。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底台板的底面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的底面设置有所述车辆限位件。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的内壁上设置有引导滚轮。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引导滚轮的数量为多个。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底台板上设置有滚轮槽,所述滚轮槽的侧壁上设置有承载槽,所述引导滚轮设置在所述滚轮槽内,所述引导滚轮通过轴承设置,且所述轴承设置在轴承套件内,所述轴承套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槽内,所述轴承套件上设置有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连接到所述承载槽的内壁。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构思新颖、设计合理,且便于使用,通过在用于支撑货物的底台板上设置可以左右移动的侧方位限位立板来调节彼此之间的宽度,以适配到不同大小的运输车辆,一个装卸平台可以适配到不同的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避免了操作效率低,重复生产,准备麻烦,且浪费资源,经济性和便捷性不好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侧方位限位立板在底台板上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新型一实施例中引导滚轮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4所示,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包括底台板1,底台板1的上表面左右对设有可左右移动的侧方位限位立板2,侧方位限位立板2沿前后方向设置;底台板1的下表面左右设置有可前后移动的车辆限位件3,车辆限位件3呈条形,且沿前后方向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底台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立板设置槽1a,侧方位限位立板2设置在立板设置槽1a内,立板设置槽1a内还设置有用于推动侧方位限位立板2的气缸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每个侧方位限位立板2对应设置有多个气缸4,且多个气缸4沿着底台板1前后方向并排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每个气缸4的上方对应设置有第一滑轨5,第一滑轨5的一端固定连接到侧方位限位立板2,且第一滑轨5与底台板1滑动接触。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底台板1的底面设置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二滑轨6,第二滑轨6的底面设置有车辆限位件3。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侧方位限位立板2的内壁上设置有引导滚轮7。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引导滚轮7的数量为多个。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底台板1上设置有滚轮槽1b,滚轮槽1b的侧壁上设置有承载槽1c,引导滚轮7设置在滚轮槽1b内,引导滚轮7通过轴承8设置,且轴承8设置在轴承套件9内,轴承套件9可活动地设置在承载槽1c内,轴承套件9上设置有复位弹簧10,该复位弹簧10连接到承载槽1c的内壁。
在具体实施及使用过程中,底台板1用来承载需要转运的货物,也就是货物在底台板1上实现移动,为了防止货物横向移动,设置了侧方位限位立板2来进行横向限位,同时两个侧方位限位立板2的宽度间距也是与不同车辆适配的一个标准。因此通过设置可左右移动的侧方位限位立板2来实现两个立板的宽度可调,进而根据不同宽度的运输车进行调节适配。车辆限位件3的作用是在整个装卸平台安置到车上时,通过抵触到车体以保证整个装卸平台的稳定性。由于不同的车辆所需要底台板1进入的深度不一样,因此需要车辆限位件3的前后移动来进行适配地抵触。
在上述基本的思路基础上,在底台板1上设置立板设置槽1a来安置侧方位限位立板2,以保证侧方位限位立板2稳定地设置,同时也给侧方位限位立板2的移动提供空间。同时,利用气缸4对侧方位限位立板2实现推动移位,给电气化控制提供基础。设置多个汽缸4的目的是通过多个汽缸4来共同推动侧方位立板2,推力更大,更加有效。汽缸4的具体数量根据侧方位限位立板2的重量,汽缸4的推力,以及产生的摩擦来决定。同时,为了保证侧方位限位立板2的移动具有稳定的线性,通过设置第一滑轨5来帮助侧方位限位立板2来稳定地移动。底台板1上设置有与第一滑轨5适配的滑动卡和结构,以保证底台板1余第一滑轨5的滑动接触。基于同样的原理,通过在底台板1上设置滑槽,并在滑槽内设置第二滑轨6来帮助车辆限位件3的相对移动。滑轨和滑槽这种滑动结构形式,除了能满足滑动要求外,并且产生的连接关系使得相关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保证。
在优化设计的需求下,考虑到货物运输会和接触的部分产生摩擦,因此在限位立板2上设置有引导滚轮7来对货物的移动实现引导,保证货物顺畅地运输。引导滚轮7的数量为多个,以保证货物稳定地接触和输送。由于货物的宽度也不同,因此采用一种弹性结构来设置引导滚轮7。具体是,利用轴承的功能特点,来设置引导滚轮7,同时利用轴承套件9来设置相应的轴承8,并配合设置复位弹簧10来连接到轴承套件9和承载槽1c内。如此,在应对尺寸规格较大的货物时,由于会挤压引导滚轮7,压力传导到轴承8和轴承套件9上,进而压缩复位弹簧10,使其进入到压缩屈服状态,不影响引导滚轮7转动的同时,也能适应货物的尺寸规格。当来自货物的压力取消,或者改变时,由于复位弹簧10的作用,相应引导滚轮7的位置也会变化到适配新状态的位置。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台板(1),所述底台板(1)的上表面左右对设有可左右移动的侧方位限位立板(2),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2)沿前后方向设置;
所述底台板(1)的下表面左右设置有可前后移动的车辆限位件(3),所述车辆限位件(3)呈条形,且沿前后方向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台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立板设置槽(1a),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2)设置在所述立板设置槽(1a)内,所述立板设置槽(1a)内还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2)的气缸(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2)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气缸(4),且多个所述气缸(4)沿着所述底台板(1)前后方向并排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每个气缸(4)的上方对应设置有第一滑轨(5),所述第一滑轨(5)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2),且所述第一滑轨(5)与所述底台板(1)滑动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台板(1)的底面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二滑轨(6),所述第二滑轨(6)的底面设置有所述车辆限位件(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方位限位立板(2)的内壁上设置有引导滚轮(7)。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滚轮(7)的数量为多个。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物流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台板(1)上设置有滚轮槽(1b),所述滚轮槽(1b)的侧壁上设置有承载槽(1c),所述引导滚轮(7)设置在所述滚轮槽(1b)内,所述引导滚轮(7)通过轴承(8)设置,且所述轴承(8)设置在轴承套件(9)内,所述轴承套件(9)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承载槽(1c)内,所述轴承套件(9)上设置有复位弹簧(10),该复位弹簧(10)连接到所述承载槽(1c)的内壁。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