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10-13  131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集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发酵区在寒冷的确时,由于外部环境温度的降低,从而导致发酵区内部的温度逐渐流失,从而影响发酵区内发酵物的正常发酵,降低了发酵物的发酵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内部设有框体,所述框体的内部设有太阳能板,所述框体的外部套接有金属框板,所述金属框板的四周侧面分别与壳体的内部四周侧面接触,所述金属框板的表面焊接有多个导热翅片,所述金属框板的底部焊接有多根导热铜棒,所述金属框板和框体通过多个支撑机构与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开口的内部设有封堵机构,所述壳体的侧面贯穿设有风机,所述风机位于壳体外侧的一端套接有导气管。

    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角铁件,所述角铁件的两端通过第二锁紧螺钉分别与壳体和金属框板连接,所述角铁件的一端延伸至框体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导热翅片至少设有四组,四组导热翅片排列在框体的四周,每组中的导热翅片至少设有三个并等距排列。

    优选的,所述导热铜棒至少设有四组,四组导热铜棒排列在框体的四周,每组中的导热铜棒至少设有四个并等距排列。

    优选的,所述封堵机构包括底板和多个固定块,所述底板匹配安装在第二开口中,多个固定块均焊接在壳体侧壁上,所述固定块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接触,所述固定块的底部至少焊接有两个对称排列的支撑块,两个支撑块的侧面均焊接有多个与壳体底部位置对应的安装板,多个安装板均通过第一锁紧螺钉与壳体连接,所述固定块至少设有两个并分布于壳体内部两个对称的侧面上。

    优选的,所述金属框板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太阳能板和风机,太阳能板将转化的热量输送至壳体的内部,通过控制风机将壳体内部的热量经过导气管输送至发酵区的内部,便于在寒冷地区或低温季节的发酵区内温度的升高和温度维持,增强了发酵区对自然温度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通过加入金属框板、导热翅片和导热铜棒,便于将太阳能板四周辐射的热量传导至壳体的内部,提高了热量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的第一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的第二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的第一轴测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的第二轴测剖视图。

    图中:太阳能板1、导气管2、框体3、进风口4、支撑块5、导热翅片6、金属框板7、壳体8、安装板9、底板10、第一锁紧螺钉11、风机12、角铁件13、导热铜棒14、固定块15、第二锁紧螺钉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显然,描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包括壳体8,壳体8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的内部设有框体3,框体3的内部设有太阳能板1,框体3的外部套接有金属框板7,金属框板7的四周侧面分别与壳体8的内部四周侧面接触,太阳能板1将转化的热量输送至壳体8的内部,通过控制风机12将壳体8内部的热量经过导气管2输送至发酵区的内部,便于在寒冷地区或低温季节的发酵区内温度的升高和温度维持,增强了发酵区对自然温度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金属框板7的表面焊接有多个导热翅片6,导热翅片6至少设有四组,四组导热翅片6排列在框体3的四周,每组中的导热翅片6至少设有三个并等距排列,多个导热翅片6的设置,便于加快太阳能板1四周辐射热量传导至壳体8的内部,提高了热量的利用效率。

    金属框板7的底部焊接有多根导热铜棒14,导热铜棒14至少设有四组,四组导热铜棒14排列在框体3的四周,每组中的导热铜棒14至少设有四个并等距排列,多个导热铜棒14的设置,增加热量散发的面积,加快热量充满壳体8内部的效率。

    金属框板7和框体3通过多个支撑机构与壳体8连接,支撑机构包括角铁件13,角铁件13的两端通过第二锁紧螺钉16分别与壳体8和金属框板7连接,角铁件13的一端延伸至框体3的底部,第二锁紧螺钉16将角铁件13固定安装,用于对金属框板7和框体3起到支撑的作用,增加了金属框板7和框体3处位置的稳定性。

    第二开口的内部设有封堵机构,封堵机构包括底板10和多个固定块15,底板10匹配安装在第二开口中,多个固定块15均焊接在壳体8侧壁上,固定块15的底部与底板10的顶部接触,固定块15的底部至少焊接有两个对称排列的支撑块5,两个支撑块5的侧面均焊接有多个与壳体8底部位置对应的安装板9,多个安装板9均通过第一锁紧螺钉11与壳体8连接,固定块15至少设有两个并分布于壳体8内部两个对称的侧面上,底板10和第二开口之间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不仅提高底板10和第二开口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还增加了底板10和第二开口之间的密封性,减少了热量的散发,而两个支撑块5的设置,增加了壳体8处位置的稳定性,固定块15的设置,对底板10起到支撑起的作用,安装板9和第一锁紧螺钉11的设置,增加了支撑块5和壳体8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壳体8的侧面贯穿设有风机12,风机12位于壳体8外侧的一端套接有导气管2,金属框板7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进风口4,在使用风机12将壳体8内部的热量抽入发酵区中时,先将风机12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电源连接,风机12通电后将外部空气抽入壳体8的内部并携带热量通过导气管2输送至发酵区的内部,对发酵区起到升温和温度持续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包括壳体(8),所述壳体(8)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部设有框体(3),所述框体(3)的内部设有太阳能板(1),所述框体(3)的外部套接有金属框板(7),所述金属框板(7)的四周侧面分别与壳体(8)的内部四周侧面接触,所述金属框板(7)的表面焊接有多个导热翅片(6),所述金属框板(7)的底部焊接有多根导热铜棒(14),所述金属框板(7)和框体(3)通过多个支撑机构与壳体(8)连接,所述第二开口的内部设有封堵机构,所述壳体(8)的侧面贯穿设有风机(12),所述风机(12)位于壳体(8)外侧的一端套接有导气管(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角铁件(13),所述角铁件(13)的两端通过第二锁紧螺钉(16)分别与壳体(8)和金属框板(7)连接,所述角铁件(13)的一端延伸至框体(3)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翅片(6)至少设有四组,四组导热翅片(6)排列在框体(3)的四周,每组中的导热翅片(6)至少设有三个并等距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铜棒(14)至少设有四组,四组导热铜棒(14)排列在框体(3)的四周,每组中的导热铜棒(14)至少设有四个并等距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机构包括底板(10)和多个固定块(15),所述底板(10)匹配安装在第二开口中,多个固定块(15)均焊接在壳体(8)侧壁上,所述固定块(15)的底部与底板(10)的顶部接触,所述固定块(15)的底部至少焊接有两个对称排列的支撑块(5),两个支撑块(5)的侧面均焊接有多个与壳体(8)底部位置对应的安装板(9),多个安装板(9)均通过第一锁紧螺钉(11)与壳体(8)连接,所述固定块(15)至少设有两个并分布于壳体(8)内部两个对称的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板(7)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进风口(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集热技术领域,尤其是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加热控制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内部设有框体,所述框体的内部设有太阳能板,所述框体的外部套接有金属框板,所述金属框板的四周侧面分别与壳体的内部四周侧面接触,所述金属框板的表面焊接有多个导热翅片,所述金属框板的底部焊接有多根导热铜棒。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太阳能板和风机,太阳能板将转化的热量输送至壳体的内部,通过控制风机将壳体内部的热量经过导气管输送至发酵区的内部,便于在寒冷地区或低温季节的发酵区内温度的升高和温度维持,增强了发酵区对自然温度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陈健;王治国;郭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创臻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01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49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