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涂料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投料时防止环境中粉尘吸入以及防止物料粉末扬起飘入空气中的的投料平台。
背景技术:
涂料生产过程中,原料投料工序需要在投料站完成,投料站主要用于物料的拆包、投放和卸料,而现有的投料站大多只能够进行物料的传输,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8560833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化工原料投料平台,虽然便于运输原料,但在投料时会出现物料粉尘到处飞扬,同时投料时原料袋及封装线容易掉落料缸内,从而影响整个产品质量。
授权公告号为cn20860013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无尘投料站,包括支架、设置在支架上的投料平台、投料仓门、卸料仓及下料仓,所述下料仓的底部连接有筛选装置,所述筛选装置包括物料罩、安装于物料罩内的筛网、连接在物料罩下方的弹簧及机座,所述机座上设置有振动电机,所述物料罩上分别在筛网上方和下方连接有第一出料管和第二出料管,所述第一出料管一端与物料罩连接,另一端上连接有粉碎装置,所述粉碎装置包括粉碎仓、设置在粉碎仓内的粉碎刀组及旋转电机,所述卸料仓的顶端设置有集尘风机,通过将投料站设计为此结构,其集筛选和粉碎为一体,并通过集尘风机来抑制粉尘飞扬,从而达到可有效抑制粉尘飞扬、可实现大块物料筛选、能有效回收粉碎大块物料的效果。但此种物投料站结构极其复杂,制造、使用以及维护成本高,其粉碎装置的设计对于粉末状物料来说反而显得多余,且投料极为不方便,反而限制了其应用。
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设计一种新的投料平台,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防尘投料平抬,能够在投料时,防止物料中混入塑料袋及其线头而造成的物料的污染,同时,也可防止投料时物料粉末的扬起使之飘散在空气中而造成的粉尘污染,除此之外,还提高了投料效率并减少了投料过程中物料的损失。
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防尘投料平台,包括底座、置物平台、吸尘装置、物料升降装置、限位轨道和阶梯;所述置物平台包括3组立柱和置物台面,3组立柱间隔相同的距离设置在底座的表面,支撑起立柱顶端的置物台面,并把置物台面均分成2部分,每一部分的置物台面的前侧均设有卡位槽;所述吸尘装置包括吸尘罩、吸尘管道、进料漏斗、分路管道、支撑脚、支撑板、第一过滤网插入板和第二过滤网插入板;所述吸尘罩呈上开口小下开口大的圆台状,吸尘罩的上开口与吸尘管道的一端相连,所述吸尘管道的另一端与外部风机相连接;所述进料漏斗包括前腔体、后腔体、2个支撑脚和支撑板,所述前腔体的下板的下表面靠近前端处设有2个支撑脚,靠近后端处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高度较支撑脚的高度低,所述后腔体穿过位于卡位槽部分的吸尘罩与圆柱形料缸的进料口相连通;在所述吸尘管道的一侧还设有分路管道,所述分路管道的一端与吸尘管道相连通,另一端通过进料漏斗的前腔体的上板与前腔体相连通;在置物平台的后侧与卡位槽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物料升降装置,所述物料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架、置物筐和驱动电机,所述升降机架呈门框状设计,升降机架的顶部设有驱动电机,所述置物筐设置在升降机架的门框内,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沿升降机架的导轨上下移动;在两个物料升降装置中间,从底座到置物台面设有阶梯;在所述卡位槽的前侧的底座上,设有一组限位轨道。
进一步地,所述卡位槽呈半圆形设计,且所述卡位槽的直径与圆柱形料缸的外直径相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吸尘罩的下开口的直径不小于圆柱形料缸的进料口的外直径,且吸尘罩位于进料口正上方。
进一步地,在所述吸尘管道内设有若干斜板,所述斜板分为2列错位设置在吸尘管道的内壁上,且斜板固定在内壁的这一端高于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前腔体的横截面呈梯形,且前腔体的上板较下板短。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可相对于下板前后摆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分路管道和进料漏斗的连通处设有第一过滤网插入板及其相应的插槽。
进一步地,在所述进料漏斗的后腔体设有第二过滤网插入板及其相应的插槽。
进一步地,所述置物筐与置物台面相靠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轨道之间的间距与圆柱形料缸的两滑轮外侧之间的距离相一致。
本实用新型跟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置物平台,其卡位槽的半圆形设计,使得圆柱形料缸的投料口在水平方向有一半嵌入在卡位槽内,更方便了投料,且投料时物料不易洒落到圆柱形料缸的投料口之外,避免了物料的损失;
(2)本实用新型在置料平台上方设置吸尘装置,其吸尘罩的覆盖性设计有效地防止了投料过程中圆柱形料缸内扬起的粉末飘洒在空气中造成粉尘污染,而其分路管道的设计进一步地防止了投料时物料进口处的粉尘飘洒在空气中造成粉尘污染;
(3)本实用新型的吸尘装置,在吸尘管道的斜板设计,有效地防止了吸尘装置吸收扬起的物料时吸力较大而将圆柱形料缸内的物料吸走造成物料的损失;
(4)本实用新型的吸尘装置,其第一过滤网插板和第二过滤网插板的设计,有效地防止了投料时物料的塑料袋及其线头进入圆柱形料缸造成物料的污染,且其可拆卸设计,方便了过滤网网孔堵塞时的更换和清理;
(5)本实用新型物料升降装置的设计,方便了将物料运输至置物平台,特别是置物筐与置物台面相靠的设计,使得工人在搬料时,只需将置物筐的底面升至与置物台面相平,然后将物料移至置物台面便可,既方便又省力;
(6)本实用新型限位轨道的设计,既方便了圆柱形料缸与卡位槽的配合,又可对圆柱形料缸进行一定程度的限位,防止投料过程中圆柱形料缸的滑动导致物料洒落;
(7)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易于使用,制造成本低,投料效率高,防尘效果好,且减少了投料过程中物料的损失以及污染风险,可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尘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吸尘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底座1、置物平台2、吸尘装置3、升降机架4、置物筐5、驱动电机6、限位轨道7、阶梯8、圆柱形料缸9、卡位槽21、吸尘罩31、吸尘管道32、进料漏斗33、分路管道34、支撑脚35、支撑板36、第一过滤网插入板37、第二过滤网插入板38、上开口311、斜板32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尘投料平抬的正面和背面结构示意图,该防尘投料平台包括底座1、置物平台2、吸尘装置3、物料升降装置、限位轨道7和阶梯8。
所述置物平台2包括3组立柱和置物台面,3组立柱间隔相同的距离设置在底座1的表面,支撑起立柱顶端的置物台面,并把置物台面均分成2部分,每一部分的置物台面的前侧均设有卡位槽21,所述卡位槽21呈半圆形设计,且所述卡位槽21的直径与圆柱形料缸9的外直径相一致,这样的设计,使得圆柱形料缸9的投料口在水平方向有一半嵌入在卡位槽21内,相较于现有的直线型的置物台面与圆柱形料缸9相切于一点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卡位槽21更方便了投料,且投料时物料不易洒落到圆柱形料缸9的投料口之外。
本实用新型的吸尘装置3,如图3、图4所示,包括吸尘罩31、吸尘管道32、进料漏斗33、分路管道34、支撑脚35、支撑板36、第一过滤网插入板37和第二过滤网插入板38。
所述吸尘罩31呈上开口311小下开口大的圆台状,吸尘罩31的上开口311与吸尘管道32的一端相连,所述吸尘管道32的另一端与外部风机相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将投料时圆柱形料缸9内扬起的粉末完全地吸入,所述吸尘罩31下开口的直径不小于圆柱形料缸9的进料口的外直径,且吸尘罩31位于进料口正上方并尽量接近或完全覆盖在进料口上。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吸尘装置3吸收扬起的物料时吸力较大而将圆柱形料缸9内的物料吸走从而造成物料的损失,在所述吸尘管道32内设有若干斜板321,所述斜板321分为2列错位设置在吸尘管道32的内壁上,且斜板321固定在内壁的这一端高于另一端,这样,当物料吸入吸尘管道32中时,遇到斜板321下表面的部分落回圆柱形料缸9,通过的部分继续往上,同样,遇到上方斜板321下表面的,在阻挡下落至下方斜板321的上表面,由于斜板321的倾斜设计,使得斜板321上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下滑,通过的部分以此类推。
所述进料漏斗33包括前腔体、后腔体、2个支撑脚35和支撑板36,所述前腔体的横截面呈梯形,且前腔体的上板较下板短,以便倾倒物料;为了使物料能顺利地滑入圆柱形料缸9,在前腔体的下板的下表面靠近前端处设有2个支撑脚,靠近后端处设有支撑板36,所述支撑板36的高度较支撑脚的高度低,使得前腔体呈倾斜设计,方便下料,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可相对于下板前后摆动,以便根据圆柱形料缸9的高度调整适合的倾斜度;所述后腔体穿过位于卡位槽21部分的吸尘罩31,与圆柱形料缸9的进料口相连通。
为了防止倾倒物料时物料扬散出来,在所述吸尘管道32的一侧还设有分路管道34,所述分路管道34的一端与吸尘管道32相连通,另一端通过进料漏斗33的前腔体的上板与前腔体相连通。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物料的塑料袋及其线头通过分路管道吸进吸尘装置3内,在分路管道34和进料漏斗33的连通处设有第一过滤网插入板37及其相应的插槽(插槽为常规公知技术,图中未表示出来),以便第一过滤网被堵塞或使用完毕后及时拔出清理后再插入使用。
更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物料的塑料袋及其线头落入圆柱形料缸9内,在所述进料漏斗33的后腔体设有第二过滤网插入板38及其相应的插槽(所述插槽为常规公知技术,图中未表示出来)。
为了方便运输物料,在置物平台2的后端与卡位槽21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物料升降装置,所述物料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架4、置物筐5和驱动电机6,所述升降机架4呈门框状设计,(升降机架为常规公知技术,其内部的链条导轨结构在图中未表示出来),升降机架4的顶部设有驱动电机6;所述置物筐5设置在升降机架4的门框内,在驱动电机6的驱动下,沿升降机架4的导轨上下移动,为了方便工人将置物筐5中的物料搬运至置物台面,所述置物筐5与置物台面相靠设计,这样,搬料时,只需将置物筐5的底面升至与置物台面相平,然后将物料移至置物台面便可。
在两个物料升降装置中间,从底座1到置物台面设有多级阶梯8,以便工人走上置物台面倒料。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投料时,先将圆柱形料缸9推至置物台面的卡位槽21内,为了进一步的对圆柱形料缸9进行限位,以防止投料过程中圆柱形料缸9滑动而导致物料洒落,在卡位槽21的前侧的底座1上,设有一组限位轨道7,所述限位轨道7之间的间距与圆柱形料缸9的两滑轮外侧之间的距离相一致,当圆柱形料缸9放置好后,将吸尘罩31放置在圆柱形料缸9的进料口的正上方,调整好进料漏斗33前腔体的倾斜度,然后通过物料升降装置将物料移至置物台面,开启吸尘装置,将物料从进料漏斗33前腔体倒入,物料经后腔体落入圆柱形料缸9,投料完毕,关闭吸尘装置,静置一会后,移出圆柱形料缸9至下一环节。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仅限于所述的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1.防尘投料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置物平台、吸尘装置、物料升降装置、限位轨道和阶梯;所述置物平台包括3组立柱和置物台面,3组立柱间隔相同的距离设置在底座的表面,支撑起立柱顶端的置物台面,并把置物台面均分成2部分,每一部分的置物台面的前侧均设有卡位槽;所述吸尘装置包括吸尘罩、吸尘管道、进料漏斗、分路管道、支撑脚、支撑板、第一过滤网插入板和第二过滤网插入板;所述吸尘罩呈上开口小下开口大的圆台状,吸尘罩的上开口与吸尘管道的一端相连,所述吸尘管道的另一端与外部风机相连接;所述进料漏斗包括前腔体、后腔体、2个支撑脚和支撑板,所述前腔体的下板的下表面靠近前端处设有2个支撑脚,靠近后端处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高度较支撑脚的高度低,所述后腔体穿过位于卡位槽部分的吸尘罩与圆柱形料缸的进料口相连通;在所述吸尘管道的一侧还设有分路管道,所述分路管道的一端与吸尘管道相连通,另一端通过进料漏斗的前腔体的上板与前腔体相连通;在置物平台的后侧与卡位槽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物料升降装置,所述物料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架、置物筐和驱动电机,所述升降机架呈门框状设计,升降机架的顶部设有驱动电机,所述置物筐设置在升降机架的门框内,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沿升降机架的导轨上下移动;在两个物料升降装置中间,从底座到置物台面设有阶梯;在所述卡位槽的前侧的底座上,设有一组限位轨道。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投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槽呈半圆形设计,且所述卡位槽的直径与圆柱形料缸的外直径相一致。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投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罩的下开口的直径不小于圆柱形料缸的进料口的外直径,且吸尘罩位于进料口正上方。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投料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尘管道内设有若干斜板,所述斜板分为2列错位设置在吸尘管道的内壁上,且斜板固定在内壁的这一端高于另一端。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投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腔体的横截面呈梯形,且前腔体的上板较下板短。
6.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投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可相对于下板前后摆动。
7.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投料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路管道和进料漏斗的连通处设有第一过滤网插入板及其相应的插槽。
8.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投料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料漏斗的后腔体设有第二过滤网插入板及其相应的插槽。
9.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投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筐与置物台面相靠设计。
10.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投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轨道之间的间距与圆柱形料缸的两滑轮外侧之间的距离相一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