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鳙鱼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10-12  107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鲢鳙鱼养殖装置的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鲢鳙鱼是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通常生活于淡水中,也能生活于不同盐份含量的咸水中,也可以存活于湖,河,池塘的浅水中。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因此可以进行商业大范围养殖。

    现有的鲢鳙鱼养殖多不上规模,且主要为根据自然条件进行散养,养殖设施落后,尤其在鲢鳙鱼的快速捕捞上,无法满足现有养殖需求,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鲢鳙鱼养殖装置,大大方便了成熟鲢鳙鱼的快速捕捞,同时有利于鲢鳙鱼鱼池水位的实时管控,提升了鲢鳙鱼的产业化养殖效益。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鲢鳙鱼养殖装置,包括鱼池、滑轨、第一过滤网和连接杆;鱼池为柱体,沿其轴向的横截面均相同;在鱼池的两侧沿其轴向平行设置两个滑轨,连接杆横跨鱼池与两个滑轨活动连接;在连接杆的底部设置第一过滤网,第一过滤网靠近鱼池的的侧壁和内底壁;鱼池沿其轴向方向分为养鱼区和捕鱼区,捕鱼区设置在远离第一过滤网的一端;养鱼区分为第一池室和第二池室上下两个区域,第一池室的顶部与第二池室的底部连通,且第二池室的宽度大于第一池室的宽度;第一池室的两侧壁为第一池室侧底壁,第二池室的底部侧壁为第二池室侧底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池室侧底壁倾斜向下,且指向第一池室侧底壁。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池室侧底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凹槽。

    进一步地,在所述鱼池的外侧设置第一排水管,第一排水管的底部与鱼池的底部通过第二排水管连通;第一排水管的高度低于鱼池的高度;第一排水管的两端封闭,在第一排水管的顶部设置第二排水阀。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排水管与鱼池连通处设置第二过滤网。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上部设置第三排水阀,第三排水阀的高度高于第二池室侧底壁的高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底部设置第一排水阀。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中部设置第四排水阀,第四排水阀的高度低于第二池室的最低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能达到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设置第一过滤网和捕鱼区,便于对成熟期的鲢鳙鱼进行快速捕捞。

    2、设置第二池室侧底壁,有利于提升鲢鳙鱼的繁殖效率,提升养殖的经济效益。

    3、通过设置第一排水管及多个排水阀,可以有效控制鱼池内的水位,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鱼池;11-第一池室;111-第一池室侧壁;12-第二池室;121-第二池室侧底壁;13-捕鱼区;3-第一排水管;31第一排水阀;32-第二排水阀;33-第三排水阀;34-第四排水阀;4-第二排水管;41-第二过滤网;5-滑轨;6-第一过滤网;7-连接杆;8-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鲢鳙鱼养殖装置,包括鱼池1、滑轨5、第一过滤网6和连接杆7;鱼池1为柱体,沿其轴向的横截面均相同;在鱼池1的两侧沿其轴向平行设置两个滑轨5,连接杆7横跨鱼池1与两个滑轨5活动连接;在连接杆7的底部设置第一过滤网6,第一过滤网6靠近鱼池1的的侧壁和内底壁;鱼池1沿其轴向方向分为养鱼区和捕鱼区13,捕鱼区13设置在远离第一过滤网6的一端;养鱼区分为第一池室11和第二池室12上下两个区域,第一池室11的顶部与第二池室121的底部连通,且第二池室12的宽度大于第一池室11的宽度;第一池室11的两侧壁为第一池室侧底壁111,第二池室12的底部侧壁为第二池室侧底壁121。

    如图2所示,为便于第一过滤网6的放置及移动,鱼池1可以设置为自上而下宽度依次减小的形状。

    滑轨5可以为螺杆,第一过滤网可以为铁质滤网,连接杆7通过螺纹与滑轨5转动连接,当滑轨5转动时,带动连接杆7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过滤网6移动。由于第二池室12的宽度大于第一池室11的宽度,因此,第二池室侧底壁121为倾斜或水平状态,使鱼池1中有一段处于较低水位的池边,便于鲢鳙鱼在此处进行产卵、繁殖。

    养殖时,将第一过滤网6移动至远离捕鱼区13的一端,并在鱼池1中准备好相应的养殖条件。养殖期,将鲢鳙鱼置于鱼池1内进行养殖,并控制鱼池1内的水位高于第二池室侧底壁121的最高位20-40厘米,且第二池室侧底壁121上有较均匀的、厚度在30-40厘米厚度的池泥,便于发情的雄鱼在此处进行产卵,从而有利于鲢鳙鱼的自然繁殖,提升鲢鳙鱼数量;当大部分鲢鳙鱼处于成熟期时,通过移动第一过滤网6,迫使鱼池1中的大鱼向捕鱼区13处移动,最终将大部分成熟期的鲢鳙鱼聚集与捕鱼区13等待捕捞;较小的鲢鳙鱼可以通过第一过滤网6的孔游离至远离捕鱼区13的一侧;从而将需要捕捞的鲢鳙鱼聚集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捕捞,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提升养殖效益。

    优选的,在进行捕鱼时,可以先将鱼池1内的水位降至第一池室11处时,再移动第一过滤网6,从而减小了第一过滤网6移动时,鲢鳙鱼的活动空间,提升了捕鱼效果。待捕捞完毕后,再将鱼池1内的水位恢复至正常。

    优选的,根据大多数鲢鳙鱼的成长期及尺寸,选择合适孔径的第一过滤网6,从而最大化提升鲢鳙鱼的利用价值。

    优选的,在捕捞时,提前在捕鱼区13处设置好渔网,待第一过滤网6将鲢鳙鱼驱赶至捕鱼区13时,直接将渔网收起,将鲢鳙鱼捕捞出来。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第二池室的结构。

    本装置中第二池室侧底壁121倾斜向下,且指向第一池室侧底壁111。考虑到,依照实施例1的方案实施,有可能在第二池室侧底壁121处形成凹形槽,无法进行排水,导致鲢鳙鱼停滞在此处,因此将第二池室侧底壁121设置为倾斜向下,捕鱼时,通过缓慢降低鱼池1内的水位,使的鲢鳙鱼依照鱼池1的侧壁缓缓落入第一池室11内,防止降低水位时,鲢鳙鱼被停滞在鱼池1的侧壁处,提升本装置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鲢鳙鱼繁殖结构。

    本装置中在第二池室侧底壁121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凹槽8。凹槽8的的宽度在25-50厘米范围内,便于发情的雄鱼在凹槽8内进行做窝,提升鲢鳙鱼人工养殖的繁殖效率。

    优选的,凹槽8沿第二池室侧底壁121倾斜设置,防止排水、捕捞时,鲢鳙鱼被停滞在凹槽8内,而影响本装置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防涝结构。

    本装置中在鱼池1的外侧设置第一排水管3,第一排水管3的底部与鱼池1的底部通过第二排水管4连通;第一排水管3的高度低于鱼池1的高度;第一排水管3的两端封闭,在第一排水管3的顶部设置第二排水阀32。

    通过本实施方案,利用连通器原理,使鱼池1、第一排水管3和第二排水管4形成连通器,并设置好第一排水管3上第二排水阀32的高度;第二排水阀32的高度低于鱼池1的高度,第二排水阀32打开时,使得,当鱼池1内中的水位高于第二排水阀32的高度时,通过连通器原理,将多余的水排出鱼池1内,从而可以防止鱼池1内水位过高、发生内涝。

    实施例5: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过滤结构。

    本装置中在第二排水管4与鱼池1连通处设置第二过滤网41。第二过滤网41设置在第二排水管4的进水端,可以防止鲢鳙鱼通过第二排水管4和第一排水管3游出鱼池1外。

    优选的,第二过滤网41设置较小的孔径,可以防止排水时,将鱼池1内的池泥带出或堵塞第一排水管3或第二排水管4,而影响本装置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6: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水位控制结构。

    本装置中在第一排水管3的上部设置第三排水阀33,第三排水阀33的高度高于第二池室侧底壁121的高度。第三排水阀33的位置高于第二池室侧底壁121的高度,且低于第二排水阀32的高度,绝大多数情况下,需控制鱼池1内的水位略高于第二池室侧底壁121的高度,设置第三排水阀33,当第三排水阀33打开时,可以通过连通器原理,使的鱼池1内的水位处于较适宜水位,省时省力。

    实施例7: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水位控制结构。

    本装置中在第一排水管3的底部设置第一排水阀31。第一排水阀31设置的第一排水管3的底部,当第一排水阀31打开时,第一排水阀31用于控制鱼池1内的最低水位。当第一排水阀31设置的高度高于鱼池1内的最低位时,可以使鱼池1内的水位降低,但不至于鱼池1内的水被排空。当第一排水阀31设置的高度低于鱼池1内的最低位时,可以将鱼池1内的水排出,使鱼池1的水排空。

    实施例8:

    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水位控制结构。

    本装置中在第一排水管3的中部设置第四排水阀34,第四排水阀34的高度低于第二池室12的最低位。设置第四排水阀34的位置低于第二池室12的最低位,且高于第一池室11的中部位置,在捕鱼时,需要将鱼池1内的水位下降至第一池室11处,以便于捕捞鲢鳙鱼,此时,将第四排水阀34打开,即可完成水位的控制,省时省力。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技术特征:

    1.鲢鳙鱼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鱼池(1)、滑轨(5)、第一过滤网(6)和连接杆(7);鱼池(1)为柱体,沿其轴向的横截面均相同;在鱼池(1)的两侧沿其轴向平行设置两个滑轨(5),连接杆(7)横跨鱼池(1)与两个滑轨(5)活动连接;在连接杆(7)的底部设置第一过滤网(6),第一过滤网(6)靠近鱼池(1)的侧壁和内底壁;鱼池(1)沿其轴向方向分为养鱼区和捕鱼区(13),捕鱼区(13)设置在远离第一过滤网(6)的一端;养鱼区分为第一池室(11)和第二池室(12)上下两个区域,第一池室(11)的顶部与第二池室(12)的底部连通,且第二池室(12)的宽度大于第一池室(11)的宽度;第一池室(11)的两侧壁为第一池室侧底壁(111),第二池室(12)的底部侧壁为第二池室侧底壁(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鲢鳙鱼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池室侧底壁(121)倾斜向下,且指向第一池室侧底壁(1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鲢鳙鱼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池室侧底壁(121)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凹槽(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鲢鳙鱼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鱼池(1)的外侧设置第一排水管(3),第一排水管(3)的底部与鱼池(1)的底部通过第二排水管(4)连通;第一排水管(3)的高度低于鱼池(1)的高度;第一排水管(3)的两端封闭,在第一排水管(3)的顶部设置第二排水阀(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鲢鳙鱼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排水管(4)与鱼池(1)连通处设置第二过滤网(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鲢鳙鱼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排水管(3)的上部设置第三排水阀(33),第三排水阀(33)的高度高于第二池室侧底壁(121)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鲢鳙鱼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排水管(3)的底部设置第一排水阀(3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鲢鳙鱼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排水管(3)的中部设置第四排水阀(34),第四排水阀(34)的高度低于第二池室(12)的最低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鲢鳙鱼养殖装置,包括鱼池、滑轨、第一过滤网和连接杆;鱼池为柱体,沿其轴向的横截面均相同;在鱼池的两侧沿其轴向平行设置两个滑轨,连接杆横跨鱼池与两个滑轨活动连接;在连接杆的底部设置第一过滤网,第一过滤网靠近鱼池的的侧壁和内底壁;鱼池沿其轴向方向分为养鱼区和捕鱼区,捕鱼区设置在远离第一过滤网的一端;养鱼区分为第一池室和第二池室上下两个区域,第一池室的顶部与第二池室的底部连通,且第二池室的宽度大于第一池室的宽度。设置第一过滤网和捕鱼区,便于对成熟期的鲢鳙鱼进行快速捕捞;设置第二池室侧底壁和凹槽,有利于提升鲢鳙鱼的繁殖效率,提升养殖的经济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项银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墨江渔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6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48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