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10-02  107


    本实用新型涉及贴合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



    背景技术:

    反射片由一种能够通过其背面产生反射的透明片组成,透明片具有一个部分地或全部由多个复合面组成的正面,每个复合面均为由仅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圆柱面及向反方向倾斜的曲面或平面组成,上述复合面或是连续的或是在其中间插有平面,并且其结构为圆柱面占复合面的大部分面积,且上述透明片还具有一个由多个邻接直角棱镜构成的背面。反射片由多层膜贴合而成。

    贴合机包括放卷装置、涂胶装置、输送加压装置、驱动马达等各大机械部分。公告号为cn20667997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贴合机,包括机架以及安装于该机架上的第一主动放料单元、第二主动放料单元、贴合单元、主传动单元、裁切单元以及控制系统;第一主动放料单元用于释放第一带料,第二主动放料单元用于释放第二带料;贴合单元设置于第一主动放料单元和第二主动放料单元的下游,主传动单元设置于贴合单元的下游,裁切单元设置于主传动单元的下游;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主动放料单元、第二主动放料单元、主传动单元和裁切单元通信连接。这种贴合机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完成贴合和在送进的同时完成裁切工作。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带料通过主动放料单元释放,传动单元在对带料进行传送的过程中,运动中的带料容易发生偏移,降低贴合的精度,影响贴合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能够对运动中的反射片卷材进行定位,限制卷材的偏移,从而提高了贴合的精度,提升了贴合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上设有贴合机构,所述机台的一端设有第一送料机构,所述机台的上方设有第二送料机构,所述第一送料机构包括一对的竖直平行设置的安装板,一对所述安装板安装于所述机台,一对所述安装板之间设有若干传送辊,所述传送辊的两端分别套设有挡板组件,所述挡板组件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套设于所述传送辊,所述上板的下端开设有上半圆槽,所述下板的上端开设有与所述上半圆槽对应的下半圆槽,所述上半圆槽和所述下半圆槽之间配合形成圆槽孔,所述圆槽孔插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与所述传送辊同轴,所述下板的下端面滑动插设有插杆,所述插杆依次穿过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所述插杆的上端与所述上板固定连接,所述插杆的下端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和所述下板之间设有复位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射片的第一卷材通过第一送料机构运输,反射片的第二卷材通过第二送料机构运输,第一卷材和第二卷材通过贴合机构进行贴紧压合。第一卷材与传送辊的上端面抵触,传送辊对第一卷材进行支撑和输送,固定杆对挡板组件进行支撑,挡板组件套设于传送辊的两端,对传送辊上运输的第一卷材进行定位,限制第一卷材的侧向偏移,从而提高了第一卷材和第二卷材的贴合精度,提升了贴合效果。操作人员将下板向下拉动,使下板与上板分离,上半圆槽和下半圆槽分离,复位弹簧被压缩,将挡板组件沿着固定杆的轴向移动,调整两个挡板组件之间的距离,来灵活适应不同宽度的卷材。挡板组件的位置确定后,松开下板,复位弹簧恢复形变的弹力使下板向上运动,下板与上板贴合,通过圆槽孔的内侧壁与固定杆外侧壁之间抵触来固定挡板组件的位置,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板的侧面固定有移动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通过移动块的移动来移动下板,移动块给操作人员的手提供一个着力点,便于操作人员根据卷材的宽度灵活调整两个挡板组件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杆设有两根或者两根以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杆对挡板组件进行支撑,通过上半圆槽和下半圆槽配合形成的圆槽孔的内侧壁与固定杆的外侧壁之间的抵触锁紧来固定挡板组件的位置,固定杆为两根或两根以上,使得挡板组件的圆槽孔与固定杆的外侧壁不易发生转动,提升了挡板组件的稳定性,利于挡板组件对第一卷材进行定位,限制第一卷材的侧向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贴合机构靠近所述第一送料机构的一侧设有下压机构,所述下压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机台上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安装有水平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分别铰接有转动条,所述转动条的中部和所述支撑板铰接,所述转动条靠近所述贴合机构的端部和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连接组件,所述支撑板的两端铰接有下压条,所述下压条位于所述转动条靠近所述贴合机构的一侧,所述转动条远离所述贴合机构的端部和所述下压条之间设有压紧弹簧,两个所述下压条之间设有压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射片的第一卷材通过第一送料机构运输,反射片的第二卷材通过第二送料机构运输,第一卷材和第二卷材通过贴合机构进行贴合。下压机构在贴合机构和第一送料机构之间,转动条通过连接组件与支撑板连接,通过两个下压条之间的压辊对第二卷材进行压紧,通过张紧力使第二卷材运输更加稳定;同时,压辊使第二卷材和第一卷材在进入贴合机构前进行初步贴合,利于提升贴合效果。压紧弹簧使转动条和下压条之间存在弹力,形成一定的缓冲空间,保证压辊对第二卷材进行下压的同时,不易产生压辊的下压力过大使第二卷材被拉断的情况,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螺纹穿设于所述支撑板的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的一端和所述转动条的端部铰接,所述调节螺杆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支撑板的端面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通过转动调节螺杆,调节转动条的角度,转动条通过压紧弹簧调整下压条的下压角度,从而灵活控制压辊对第二卷材的下压程度。压辊的位置确定后,通过螺母与支撑板的端面抵触锁紧来固定转动条的位置,简单便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螺杆远离所述转动条的端部设有转动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通过转动把手来转动调节螺杆,把手给操作人员提供一个着力点,使转动调节螺杆的过程更加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辊的两端分别套设有限位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辊对第二卷材进行下压,第二卷材与压辊的外侧壁抵触,限位环位于压辊的两端,对第二卷材的两侧进行限位,使第二卷材在运输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的情况,提升贴合效果,精准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一对所述安装板的上端分别安装有支撑块,两个所述支撑块之间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上同轴套设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射片的第一卷材通过第一送料机构运输,第一卷材与传送辊的上端面抵触,支撑块支撑固定横杆,转动柱沿着轴线转动,调整限位板的角度,限位板对第一卷材的上端面限位,限位板与传送辊配合,使第一卷材稳定地运输,利于提升后续的贴合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柱的侧壁螺纹穿设有锁紧螺杆,所述锁紧螺杆的端部同轴安装有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使转动柱沿着轴线转动,调整限位板的角度来对第一卷材的上端面限位,当限位板的位置确定后,操作人员通过转动手轮,使锁紧螺杆转动,锁紧螺杆的端部与横杆的外侧壁抵触锁紧,固定转动柱的位置,确定限位板的位置,简单便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了安装板、传送辊、挡板组件、上板、下板、固定杆、插杆、固定块和复位弹簧的技术,第一卷材与传送辊的上端面抵触,传送辊对第一卷材进行支撑和输送,固定杆对挡板组件进行支撑,挡板组件套设于传送辊的两端,对传送辊上运输的第一卷材进行定位,限制第一卷材的侧向偏移,从而提高了第一卷材和第二卷材的贴合精度,提升了贴合效果;

    2.采用了下压机构、固定座、支撑板、转动条、连接组件、下压条、压紧弹簧和压辊的技术,转动条通过连接组件与支撑板连接,通过两个下压条之间的压辊对第二卷材进行压紧,通过张紧力使第二卷材运输更加稳定,同时,压辊使第二卷材和第一卷材在进入贴合机构前进行初步贴合,利于提升贴合效果,压紧弹簧使转动条和下压条之间存在弹力,形成一定的缓冲空间,保证压辊对第二卷材进行下压的同时,不易产生压辊的下压力过大使第二卷材被拉断的情况,安全可靠;

    3.采用了支撑块、横杆、转动柱和限位板的技术,第一卷材与传送辊的上端面抵触,支撑块支撑固定横杆,转动柱沿着轴线转动,调整限位板的角度,限位板对第一卷材的上端面限位,限位板与传送辊配合,使第一卷材稳定地运输,利于提升后续的贴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隐藏一块安装板后用于体现挡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5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一卷材和第二卷材传输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台;2、贴合机构;21、安装座;22、上辊;23、下辊;24、调节杆;25、滑块;3、第一送料机构;31、第一支架;32、第一送料辊;33、安装板;34、传送辊;4、挡板组件;41、上板;411、通孔;42、下板;43、移动块;441、上半圆槽;442、下半圆槽;44、圆槽孔;45、固定杆;46、插杆;47、固定块;48、复位弹簧;51、支撑块;52、横杆;53、转动柱;54、限位板;55、锁紧螺杆;56、手轮;6、第二送料机构;61、第二机架;62、第二转动辊;71、固定座;72、支撑板;73、转动条;74、压紧弹簧;75、下压条;76、压辊;77、限位环;781、调节螺杆;782、螺母;783、转动把手;81、第一卷材;82、第二卷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包括机台1,机台1上设有贴合机构2,贴合机构2包括安装座21、上辊22和下辊23,安装座21固定安装于机台1。上辊2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滑块25,滑块25在竖直方向滑移连接于安装座21。滑块25上转动插设有调节杆24,调节杆24与安装座21螺纹连接。下辊23转动安装于安装座21,下辊23位于上辊22的下方。反射片的第一卷材81和第二卷材82穿过上辊22和下辊23之间的间隙(参见图7),通过上辊22和下辊23的配合进行贴紧压合。操作人员通过转动调节杆24,调整滑块25的的高度,使上辊22升降,灵活调节上辊22和下辊23之间的距离。

    参照图1和图7,机台1的一端设有第一送料机构3,第一送料机构3包括第一支架31、第一送料辊32和一对安装板33。第一送料辊32转动安装于第一支架31。一对安装板33安装于机台1,一对安装板33竖直平行设置,一对安装板33位于第一送料辊32和贴合机构2之间。一对安装板33之间设有若干传送辊34,若干传送辊34水平平行设置。反射片的第一卷材81通过第一送料机构3的第一送料辊32运输。

    参照图5和图6,传送辊34的两端分别设有挡板组件4。挡板组件4包括上板41和下板42,上板41的下端开设有上半圆槽441,下板42的上端开设有与上半圆槽441对应的下半圆槽442,上板41的下端与下板42的上端贴合连接,上半圆槽441和下半圆槽442之间配合形成圆槽孔44。圆槽孔44插设有固定杆45,固定杆45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33固定连接,固定杆45与传送辊34同轴。圆槽孔44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固定杆45对应设有两根或者两根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圆槽孔44和固定杆45分别对应设有两个。上板41的侧壁开设有通孔411,传送辊34穿设于通孔411,通孔411的尺寸大于传送辊34的截面尺寸,传送辊34的外侧壁与通孔411的内侧壁分离。固定杆45对挡板组件4进行支撑,固定杆45为两根,使得挡板组件4的圆槽孔44与固定杆45的外侧壁不易发生转动,提升了挡板组件4的稳定性。挡板组件4套设于传送辊34的两端,对传送辊34上运输的第一卷材81进行定位(参见图7),限制第一卷材81的侧向偏移,从而提高了贴合精度,提升了贴合效果。

    参照图5和图6,下板42的侧面固定有移动块43。下板42的下端面滑动插设有插杆46,插杆46依次穿过下板42和上板41,插杆46的上端与上板41固定连接,插杆46的下端设有固定块47,插杆46上套设有复位弹簧48,复位弹簧48位于固定块47的上端面和下板42的下端面之间。操作人员通过移动块43的移动来移动下板42,操作人员将下板42向下拉动,使下板42与上板41分离,上半圆槽441与固定杆45抵触,下半圆槽442与固定杆45分离,上半圆槽441和下半圆槽442分离,复位弹簧48被压缩,将挡板组件4沿着固定杆45的轴向移动,调整两个挡板组件4之间的距离,来灵活适应不同宽度的卷材。挡板组件4的位置确定后,松开下板42,复位弹簧48恢复形变的弹力使下板42向上运动,下板42与上板41贴合,下半圆槽442与固定杆45抵触,通过圆槽孔44的内侧壁与固定杆45外侧壁之间抵触来固定挡板组件4的位置,安全可靠。

    参照图2和图7,一对安装板33的上端分别安装有支撑块51,两个支撑块51之间设有横杆52,横杆52上同轴套设有转动柱53,转动柱53的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4。转动柱53的侧壁螺纹穿设有锁紧螺杆55,锁紧螺杆55插入转动柱53侧面的一端与横杆52的外侧壁抵触,锁紧螺杆55的另一端位于转动柱53外,锁紧螺杆55的另一端同轴安装有手轮56。第一卷材81与传送辊34的上端面抵触进行运输,支撑块51对横杆52进行支撑固定,操作人员转动手轮56,使锁紧螺杆55转动,锁紧螺杆55的端部与横杆52的外侧壁分离,将转动柱53沿着轴线转动,调整限位板54的角度,限位板54对第一卷材81的上端面限位,限位板54与传送辊34配合,使第一卷材81稳定地运输,利于提升后续的贴合效果。当限位板54的位置确定后,操作人员通过转动手轮56,使锁紧螺杆55转动,锁紧螺杆55的端部与横杆52的外侧壁抵触锁紧,固定转动柱53的位置,确定限位板54的位置,简单便捷。

    参照图1和图4,机台1的上方设有第二送料机构6,第二送料机构6包括第二机架61和第二转动辊62。第二转动辊62转动安装于第二机架61,第二转动辊62位于机台1上方。反射片的第二卷材82通过第二送料机构6的第二转动辊62运输。

    参照图2和图3,第二送料机构6的下方设有下压机构,下压机构位于第一送料机构3和贴合机构2之间。下压机构包括安装于机台1上的固定座71,固定座71竖直设置。固定座71上安装有水平的支撑板72,支撑板72的两端分别铰接有转动条73,转动条73的中部和支撑板72铰接。转动条73靠近贴合机构2的端部位于支撑板72的上方,转动条73靠近贴合机构2的端部与支撑板72的上端面之间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螺纹穿设于支撑板72的调节螺杆781。调节螺杆781竖直设置,调节螺杆781的上端和转动条73的端部铰接,调节螺杆781螺纹连接有螺母782,螺母782与支撑板72的端面抵触。调节螺杆781远离转动条73的下端设有转动把手783。操作人员通过转动把手783来转动调节螺杆781,调节转动条73的角度,转动条73通过压紧弹簧74调整下压条75的下压角度,通过两个下压条75之间的压辊76对第二卷材82进行压紧(参见图7),通过张紧力使第二卷材82运输更加稳定。此外,压辊76使第二卷材82和第一卷材81在进入贴合机构2前进行初步贴合,利于提升贴合效果。压紧弹簧74使转动条73和下压条75之间存在弹力,形成一定的缓冲空间,保证压辊76对第二卷材82进行下压的同时,不易产生压辊76的下压力过大使第二卷材82被拉断的情况。压辊76的位置确定后,通过螺母782与支撑板72的端面抵触锁紧来固定转动条73的位置,简单便捷。

    参照图2和图3,支撑板72的两端铰接有下压条75,下压条75位于转动条73靠近贴合机构2的一侧,下压条75位于转动条73的下方,转动条73远离贴合机构2的端部和下压条75之间设有压紧弹簧74,两个下压条75之间转动设有压辊76,压辊76的两端分别套设有限位环77。压辊76对第二卷材82进行下压(参见图7),第二卷材82与压辊76的外侧壁抵触,限位环77位于压辊76的两端,对第二卷材82的两侧进行限位,使第二卷材82在运输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的情况,提升贴合效果,精准可靠。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反射片的第一卷材81通过第一送料机构3的第一送料辊32运输,反射片的第二卷材82通过第二送料机构6的第二转动辊62运输。第一卷材81和第二卷材82穿过上辊22和下辊23之间的间隙,通过上辊22和下辊23的配合进行贴紧压合。第一卷材81与传送辊34的上端面抵触进行运输,操作人员转动手轮56,拧松锁紧螺杆55,将转动柱53转动,调整限位板54的角度,限位板54对第一卷材81的上端面限位,限位板54与传送辊34配合,使第一卷材81稳定地运输,利于后续的贴合。当限位板54的位置确定后,操作人员通过转动手轮56,拧紧锁紧螺杆55,固定转动柱53的位置,确定限位板54的位置。操作人员通过移动块43的移动来移动下板42,操作人员将下板42向下拉动,将挡板组件4沿着固定杆45的轴向移动,调整两个挡板组件4之间的距离,来灵活适应不同宽度的卷材。挡板组件4的位置确定后,松开下板42,复位弹簧48恢复形变的弹力使下板42向上运动,下板42与上板41贴合,固定挡板组件4的位置。挡板组件4套设于传送辊34的两端,对传送辊34上运输的第一卷材81进行定位,限制第一卷材81的侧向偏移,从而提高了贴合精度,提升了贴合效果。操作人员通过转动把手783来转动调节螺杆781,调节转动条73的角度,调整下压条75的下压角度,通过两个下压条75之间的压辊76对第二卷材82进行压紧,通过张紧力使第二卷材82运输更加稳定。此外,压辊76使第二卷材82和第一卷材81在进入贴合机构2前进行初步贴合,利于提升贴合效果。限位环77位于压辊76的两端,对第二卷材82的两侧进行限位,使第二卷材82在运输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的情况,进一步提升贴合精度和贴合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包括机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台(1)上设有贴合机构(2),所述机台(1)的一端设有第一送料机构(3),所述机台(1)的上方设有第二送料机构(6),所述第一送料机构(3)包括一对的竖直平行设置的安装板(33),一对所述安装板(33)安装于所述机台(1),一对所述安装板(33)之间设有若干传送辊(34),所述传送辊(34)的两端分别套设有挡板组件(4),所述挡板组件(4)包括上板(41)和下板(42),所述上板(41)套设于所述传送辊(34),所述上板(41)的下端开设有上半圆槽(441),所述下板(42)的上端开设有与所述上半圆槽(441)对应的下半圆槽(442),所述上半圆槽(441)和所述下半圆槽(442)之间配合形成圆槽孔(44),所述圆槽孔(44)插设有固定杆(45),所述固定杆(4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板(3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45)与所述传送辊(34)同轴,所述下板(42)的下端面滑动插设有插杆(46),所述插杆(46)依次穿过所述下板(42)和所述上板(41),所述插杆(46)的上端与所述上板(41)固定连接,所述插杆(46)的下端设有固定块(47),所述固定块(47)和所述下板(42)之间设有复位弹簧(4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42)的侧面固定有移动块(4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45)设有两根或者两根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机构(2)靠近所述第一送料机构(3)的一侧设有下压机构,所述下压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机台(1)上的固定座(71),所述固定座(71)上安装有水平的支撑板(72),所述支撑板(72)的两端分别铰接有转动条(73),所述转动条(73)的中部和所述支撑板(72)铰接,所述转动条(73)靠近所述贴合机构(2)的端部和所述支撑板(72)之间设有连接组件,所述支撑板(72)的两端铰接有下压条(75),所述下压条(75)位于所述转动条(73)靠近所述贴合机构(2)的一侧,所述转动条(73)远离所述贴合机构(2)的端部和所述下压条(75)之间设有压紧弹簧(74),两个所述下压条(75)之间设有压辊(7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螺纹穿设于所述支撑板(72)的调节螺杆(781),所述调节螺杆(781)的一端和所述转动条(73)的端部铰接,所述调节螺杆(781)螺纹连接有螺母(782),所述螺母(782)与所述支撑板(72)的端面抵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杆(781)远离所述转动条(73)的端部设有转动把手(783)。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辊(76)的两端分别套设有限位环(7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安装板(33)的上端分别安装有支撑块(51),两个所述支撑块(51)之间设有横杆(52),所述横杆(52)上同轴套设有转动柱(53),所述转动柱(53)的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柱(53)的侧壁螺纹穿设有锁紧螺杆(55),所述锁紧螺杆(55)的端部同轴安装有手轮(5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射片卷材的多层精准贴合机,其包括机台,第一送料机构包括一对安装板,一对安装板之间设有若干传送辊,传送辊的两端分别套设有挡板组件,挡板组件包括上板和下板,上板的下端开设有上半圆槽,下板的上端开设有与上半圆槽对应的下半圆槽,上半圆槽和下半圆槽之间配合形成圆槽孔,圆槽孔插设有固定杆,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固定连接,固定杆与传送辊同轴,下板的下端面滑动插设有插杆,插杆依次穿过下板和上板,插杆的上端与上板固定连接,插杆的下端设有固定块,固定块和下板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本实用新型能够对运动中的反射片卷材进行定位,限制卷材的偏移,从而提高了贴合的精度,提升了贴合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烨;邓华云;刘中豪;杨湘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思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04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47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