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9-22  135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发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



    背景技术:

    目前的制冷系统主要采用“毛细管”实现节流降压功能,而且,毛细管的内径相对于蒸发器的横截面来说要小得多,所以,由于毛细管的横截面远小于蒸发器的横截面,所以在截面突变处(即,冷媒喷发处)会产生噪声,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然后,目前降低噪声的方案主要是在毛细管与蒸发器管路的连接位置即冷媒喷发口外部包裹消声材料,例如消声棉或阻尼胶。但是,由于毛细管与蒸发器管路的连接位置处的温度较低,所述消声材料在低温条件下消声效果较差。另外,由于结构限制,包裹的消声材料的厚度有限,消声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通过在蒸发器的排气管和毛细管之间设置降噪管,使气流从大体积缓慢过度到小体积,极大降低蒸发器振动幅度,从而极大的减少噪音,用户体验感极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

    一种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用于蒸发器上的排气管和毛细管之间的连通,所述降噪过渡管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管和第二管,且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由依次连接的第一缓冲段、第一管主体段和第二缓冲段形成,所述第一缓冲段上设有进气口,所述第一缓冲段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二管由依次连接的第二管主体段和第三缓冲段形成,所述第三缓冲段上设有排气口,所述第三缓冲段通过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毛细管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缓冲段的直径沿所述第一管到第二管的方向逐渐变大。

    其中,所述第二缓冲段的直径沿所述第一管到第二管的方向逐渐变小。

    其中,所述第三缓冲段的直径沿所述第二管到毛细管的方向逐渐变小。

    其中,所述第一管主体段的直径比所述第二管主体段的直径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其有益效果为:通过在蒸发器的排气管和毛细管之间设置两段降噪管,气流在第一管和第二管的双重作用下,使气流从大体积缓慢过度到小体积,从而极大降低蒸发器振动幅度,达到减少噪音、用户体验感极佳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降噪过渡管结构图。

    图中标号说明:1、第一管;11、第一管主体段;2、第二管;21、第二管主体段;3、毛细管;4、第一缓冲段;41、进气口;5、第二缓冲段;6、排气管;7、第三缓冲段;71、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

    一种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用于蒸发器上的排气管6和毛细管3之间的连通,所述降噪过渡管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管1和第二管2,且第一管1和第二管2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1由依次连接的第一缓冲段4、第一管主体段11和第二缓冲段5形成,所述第一缓冲段4上设有进气口41,所述第一缓冲段4通过所述进气口41与所述排气管6连通,所述第二管2由依次连接的第二管主体段21和第三缓冲段7形成,所述第三缓冲段7上设有排气口71,所述第三缓冲段7通过所述排气口71与所述毛细管3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2的直径为第一管的0.8~0.9倍,第一管1和第二管2之间的直径相差不大,使气流能更顺畅和平稳的过渡到毛细管3,进而可以更好的减少蒸发器的震动。

    进一步地,第一缓冲段4、第二缓冲段5和所述第三缓冲段7的作用均用于提供一逐渐变形的管段,以在气流由排气管6向毛细管3传输的过程中充当缓冲的作用,保证气流在管道截面突变的情况下能平稳的传输到毛细管3,进而保证气体在到达毛细管3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太大的噪音,达到提高用户体验感的目的。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1和第二管2均为圆管。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2的直径是所述毛细管3的1.5倍,保证第二管2的直径与毛细管的直径相差不大,使气流平稳的过渡到毛细管3内,减少因气流传输而引起的震动,达到降噪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段4的直径沿所述排气管6到第一管1的方向逐渐变大。第一缓冲段4用于提供一逐渐变形的管段,以在气流由排气管6向第一管1传输的过程中充当缓冲的作用,保证气流在管道截面突变的情况下能平稳的传输到第一管1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缓冲段5的直径沿所述第一管1到第二管2的方向逐渐变小。第二缓冲段5同样也是在气流由第一管1流向第二管2时充当缓冲的作用,减少气流在传输时与管道之间产生的噪音。

    优选地,所述第三缓冲段7的直径沿所述第二管2到毛细管3的方向逐渐变小,能将第二管2内的气流平稳的过渡到到毛细管3内,起到缓冲的作用,有效的减少蒸发器的噪音。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主体段11的直径比所述第二管主体段21的直径大,保证气流能从直径大的管道流向直径小的管道,使气流能平稳过度,进而提高降噪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其有益效果为:通过在蒸发器的排气管6和毛细管3之间设置两段降噪管,气流在第一管1和第二管2的双重作用下,使气流从大体积缓慢过度到小体积,从而极大降低蒸发器振动幅度,达到减少噪音、用户体验感极佳的目的。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用于蒸发器上的排气管和毛细管之间的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过渡管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管和第二管,且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由依次连接的第一缓冲段、第一管主体段和第二缓冲段形成,所述第一缓冲段上设有进气口,所述第一缓冲段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二管由依次连接的第二管主体段和第三缓冲段形成,所述第三缓冲段上设有排气口,所述第三缓冲段通过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毛细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段的直径沿所述第一管到第二管的方向逐渐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段的直径沿所述第一管到第二管的方向逐渐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缓冲段的直径沿所述第二管到毛细管的方向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主体段的直径比所述第二管主体段的直径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在蒸发器上的降噪过渡管,用于蒸发器上的排气管和毛细管之间的连通,所述降噪过渡管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管和第二管,且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管由依次连接的第一缓冲段、第一管主体段和第二缓冲段形成,所述第一缓冲段上设有进气口,所述第一缓冲段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二管由依次连接的第二管主体段和第三缓冲段形成,所述第三缓冲段上设有排气口,所述第三缓冲段通过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毛细管连通。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在蒸发器的排气管和毛细管之间设置降噪管,使气流从大体积缓慢过度到小体积,极大降低蒸发器振动幅度,从而极大的减少噪音,用户体验感极佳。

    技术研发人员:邓文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顺新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05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45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