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9-10  92


    本实用新型属于提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中药提取装置通常是采用浸泡或蒸煮、溶剂提取方式,其在提取过程中均需要加热蒸发,然后将水或溶媒蒸发后变成的蒸气通入冷凝器和冷却器中予以冷凝、冷却,最后回流至提取罐内,从而形成一个蒸发冷凝循环。

    目前的提取设备中的冷凝装置采用水冷却方式,因冷却水大多数含有钙、镁离子和酸式碳酸盐,长时间使用时,水会结垢,或者外部杂质引入等因素,容易堵塞管路,导致冷却水流通不畅,降低冷却效率,同时影响冷凝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去除冷却水中杂质,保证冷却水流通顺畅,提升冷却效率的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包括冷凝器、泵、进水箱、制冷机及回水箱,所述冷凝器的下部具有进水管及出料管,所述冷凝器的上部具有回水管及进料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泵的出水端相连,所述泵的进水端与所述进水箱相连接,所述回水箱内设置有隔网,所述隔网下方的所述回水箱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所述回水管延伸至所述隔网下方的所述回水箱底部,所述制冷机的进水端与所述隔网上方的所述回水箱相连通,所述制冷机的出水端与所述进水箱相连通。

    所述冷凝器具有内筒体及套装所述内筒体外部的外筒体,所述外筒体内部的内筒体外部套装有冷凝管,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之间的上下两端密封,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向上、下延伸形成所述进料管、出料管。

    所述冷凝管为螺旋管状结构,所述冷凝管的外壁上沿其螺旋方向设置有与其一体结构的翅片。

    所述回水管设置在所述外筒体的顶端侧面,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外筒体的底端侧面,所述内筒体与外筒体形成空腔,所述回水管及所述进水管均与该空腔连通。

    所述进水箱及所述回水箱均为顶部具有可拆卸盖体的空腔结构。

    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回水箱的底部侧面,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隔网之间的所述回水箱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冷却水进入冷凝器之前对其进行过滤,并且在冷却水循环过程中,会将产生的水垢及时隔离出,有效去除冷却水中的水垢及其它杂质,保证冷却水流通顺畅,提升冷却效率;同时将水垢及其它杂质收集在回水箱的底部,打开第二阀门即可将其清理排出,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凝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以下实施例用来更加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的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包括冷凝器1、泵2、进水箱3、制冷机4及回水箱5,冷凝器1的下部具有进水管6及出料管9,冷凝器1的上部具有回水管7及进料管8,冷却水由进水管6进入冷凝器1,由回水管7流出冷凝器1,水或溶媒蒸发后变成的蒸气由进料管8通入冷凝器1中予以冷凝、冷却,最后由出料管9流回提取罐进行收集,进水管6与泵2的出水端相连,泵2的进水端与进水箱3相连接,泵2将进水箱3中的水泵入进水管6,回水箱5内设置有隔网10,隔网10用于隔离水垢或水中其他杂质,隔网10下方的回水箱5上设置有用于补充冷却水的第一阀门12及用于排出隔网10过滤的出水中杂质的第二阀门11,回水管7延伸至隔网10下方的回水箱5底部,制冷机4的进水端与隔网10上方的回水箱5相连通,制冷机4的出水端与进水箱3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初次使用时,冷却水通过第一阀门12进入回水箱5中,隔网10将冷却水中杂质过滤后供制冷机4使用,制冷机4将冷却水温度降低后送入进水箱3内部,供冷凝器1使用,冷凝器1中的水再经回水管7排入回水箱5完成一个工作循环,长时间使用后,冷却水中结垢经回水管7进入回水箱5的内,经隔网10的隔离作用将水垢收集在隔网10下方的回水箱5内部,当隔网10下方收集较多水垢或杂质时,打开第二阀门11将回水箱5内部的水及水垢、杂质一并排出即可,然后再关闭第二阀门11打开第一阀门12对回水箱5内部的冷却水进行补充。

    进一步的,进水箱3及回水箱5均为顶部具有可拆卸盖体的空腔结构,通过盖体可有效避免杂质进入冷却水中对冷却水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盖体可拆卸可便于打开盖体对箱体内部进行清洁。

    进一步的,第二阀门11设置在回水箱5的底部侧面,可便于将回水箱5内部的杂质排放干净、彻底,第一阀门12设置在第二阀门11与隔网10之间的回水箱5侧壁上,优选的,第一阀门12的底部紧贴隔网10的底部平面,第一阀门12与回水箱5的底部留有一定距离,在补充冷却水时可避免将回水箱5中的杂质冲起,影响隔网10对补充冷却水的过滤效率。

    进一步的,为了提升冷凝器1的冷凝效果,冷凝器1具有内筒体101及套装在内筒体101外部的外筒体102,外筒体102内部的内筒体101外部套装有冷凝管103,内筒体101与外筒体102之间的上下两端密封,在内筒体101与外筒体102之间形成密闭的供冷却水流动的空腔,冷凝管103的两端分别向上、下延伸形成进料管8、出料管9,通过在外筒体102的内部套装内筒体101的方式减小了冷凝器1中冷凝水的容量,在泵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冷凝器1中的冷却水流速更快,同样的时间内可泵入更多低温的冷却水,使冷凝器1中的冷凝管103与冷却水温度差保持较大的状态,提升热交换速度,进一步提升冷凝效率。

    进一步的,冷凝管103为螺旋管状结构,冷凝管103的外壁上沿其螺旋方向设置有与其一体结构的翅片,通过翅片增大冷凝管103外部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热交换效率更高,进一步提升了冷却效率。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回水管7与进水管6与冷凝器1的连接方式,回水管7焊接固定在外筒体102的顶端侧面,进水管6焊接固定在外筒体102的底端侧面,内筒体101与外筒体102之间形成供冷却水流动的空腔,回水管7及进水管6均与该空腔连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包括冷凝器、泵、进水箱、制冷机及回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下部具有进水管及出料管,所述冷凝器的上部具有回水管及进料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泵的出水端相连,所述泵的进水端与所述进水箱相连接,所述回水箱内设置有隔网,所述隔网下方的所述回水箱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所述回水管延伸至所述隔网下方的所述回水箱底部,所述制冷机的进水端与所述隔网上方的所述回水箱相连通,所述制冷机的出水端与所述进水箱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具有内筒体及套装所述内筒体外部的外筒体,所述外筒体内部的内筒体外部套装有冷凝管,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之间的上下两端密封,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向上、下延伸形成所述进料管、出料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为螺旋管状结构,所述冷凝管的外壁上沿其螺旋方向设置有与其一体结构的翅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管设置在所述外筒体的顶端侧面,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外筒体的底端侧面,所述内筒体与外筒体形成空腔,所述回水管及所述进水管均与该空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箱及所述回水箱均为顶部具有可拆卸盖体的空腔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回水箱的底部侧面,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隔网之间的所述回水箱侧壁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提取设备水冷却装置,包括冷凝器、泵、进水箱、制冷机及回水箱,所述冷凝器的下部具有进水管及出料管,所述冷凝器的上部具有回水管及进料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泵的出水端相连,所述泵的进水端与所述进水箱相连接,所述回水箱内设置有隔网,所述隔网下方的所述回水箱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所述回水管延伸至所述隔网下方的所述回水箱底部,所述制冷机的进水端与所述隔网上方的所述回水箱相连通,所述制冷机的出水端与所述进水箱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在冷却水进入冷凝器之间对其进行过滤,并且在冷却水循环过程中,会将产生的水垢及时隔离出,有效去除冷却水中的水垢及其它杂质,保证冷却水流通顺畅,提升冷却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周启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正昌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1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43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