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薄膜卷料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8-02  90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尤指将多片金属薄膜并排接连后卷绕所形成的卷料。



    背景技术:

    金属薄膜卷料为将个别的单片金属薄膜并排接连成卷料,现有并排接连方法为利用焊接将两片金属薄膜相对的侧方分别上下交迭点焊熔接,但是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缺失:

    1、金属薄膜上下交迭会产生厚度变化,导致金属薄膜卷收时发生不平整的问题。

    2、焊接会有焊渣,其焊渣在金属薄膜上形成不平整的凹凸点,金属薄膜在收卷时拉撑的受力下,焊点对应处的金属薄膜会有压伤缺陷。

    3、金属薄膜交迭点焊处会产生应力变形使金属薄膜厚度不均,无法平整卷收。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相关业者所亟欲研发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于,多片金属薄膜利用并排胶合方式连接,以方便卷收避免发生不平整的问题,且不会使金属薄膜产生压伤缺陷或是厚度不均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卷料由多片厚度不超过100um的金属薄膜并排接连后卷绕所形成,两相邻的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相对的侧边分别形成有连接侧与对接侧,连接侧表面凹设有连接缺槽,对接侧表面凹设有对接缺槽,且连接缺槽与对接缺槽形成连通状并填充有胶材,使胶材胶合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且胶材表面不高于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表面。

    前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中该卷料进一步于连接缺槽与对接缺槽内设置有连接薄膜,连接薄膜表面不高于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表面,且连接薄膜设置有复数个贯穿连接薄膜表面与底面的注胶孔,并在注胶孔内填充有胶材,使胶材胶合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

    前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中该第一金属薄膜的连接侧于连接缺槽底面形成有连接部,连接部上设置有卡槽,卡槽由连接部边缘凹陷所形成,且卡槽靠近连接部边缘处的宽度小于远离连接部边缘处的宽度,而第二金属薄膜的对接侧于对接缺槽底面形成有对接部,对接部边缘延伸有卡接片,卡接片的形状相同于卡槽,且卡接片位于卡槽内。

    前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中该连接缺槽与对接缺槽内设置有连接薄膜,连接薄膜表面不高于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表面,且连接薄膜设置有复数个贯穿连接薄膜表面与底面的注胶孔,并在注胶孔内填充有胶材,使胶材胶合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

    本实用新型再一具体实施方式为,卷料由多片厚度不超过100um的金属薄膜并排接连后卷绕所形成,该金属薄膜的侧边形成有连接侧,并在连接侧上设置有填充槽,填充槽由连接侧的边缘凹陷所形成,使两相邻金属薄膜的填充槽形成相对且连通的状态,并在填充槽内填充胶材,进而胶合两金属薄膜,且胶材表面不高于金属薄膜表面。

    前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中该金属薄膜的填充槽于靠近连接侧边缘处的宽度小于远离连接侧边缘处的宽度。

    前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中该两相邻金属薄膜的连接侧之间间隔形成有接合槽,两填充槽连通于接合槽。

    本实用新型再一具体实施方式为,卷料由多片厚度不超过100um的金属薄膜并排接连后卷绕所形成,两相邻的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相对的侧边分别形成有连接侧与对接侧,第一金属薄膜于连接侧上设置有连接槽,连接槽由连接侧的边缘凹陷所形成,具有开口部与底部,开口部的宽度小于底部宽度,而第二金属薄膜于对接侧边缘延伸有对接部,并使对接部位于连接槽内,让连接槽内壁与对接部之间形成有填充槽,并在填充槽内填充有胶材,且胶材表面不高于金属薄膜表面。

    前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中该第二金属薄膜的对接部宽度小于第一金属薄膜的开口部宽度。

    前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中该第二金属薄膜的对接部于远离对接侧末端形成有防脱端,靠近对接侧处形成有颈部,且防脱端的宽度大于第一金属薄膜的开口部宽度,并小于底部宽度,颈部的宽度小于开口部的宽度,使对接部位于连接槽内时,防脱端靠近于底部,颈部靠近于开口部。

    前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中该第一金属薄膜的连接侧与第二金属薄膜的对接侧之间间隔形成有接合槽,且接合槽连通于填充槽,并在接合槽内填充有胶材。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利用金属薄膜相对的侧方上分别设置连接槽,再以并排接连与上胶的方式后卷绕所形成,使并排接连处的上方平整与厚度一致,达到在卷料拉撑力下能平整不压伤金属薄膜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填胶后的上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填胶后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两金属薄膜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两金属薄膜的组合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使用连接薄膜的上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使用连接薄膜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两金属薄膜的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两金属薄膜的组合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两金属薄膜的分解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两金属薄膜的组合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两金属薄膜的分解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两金属薄膜的组合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两金属薄膜的分解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两金属薄膜的组合图。

    附图标记说明:1-金属薄膜;11-连接侧;12-连接缺槽;13-连接部;131-卡槽;2-金属薄膜;21-对接侧;22-对接缺槽;23-对接部;231-卡接片;3-薄膜;31-注胶孔;4-胶材;5-5’金属薄膜;51-51’-连接侧;52-52’-填充槽;53-53’-对接槽;6-金属薄膜;61-连接侧;62-连接槽;621-开口部;622-底部;7-7’-金属薄膜;71-71’-对接侧;72-72’-对接部;721’-颈部;722’-防脱端;8-填充槽;9-接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卷料由多片厚度不超过100um的金属薄膜1、2并排接连后卷绕所形成,两相邻的第一金属薄膜1与第二金属薄膜2相对的侧边分别形成有连接侧11与对接侧21,连接侧11与对接侧21为相互贴齐,而连接侧11表面凹设有连接缺槽12,对接侧21表面凹设有对接缺槽22,连接侧11与对接侧21贴齐后,连接缺槽12与对接缺槽22会形成连通状,续于连接缺槽12与对接缺槽22内填充胶材4,且胶材4表面不高于第一金属薄膜1与第二金属薄膜2表面,凭借胶材4胶合第一金属薄膜1与第二金属薄膜2,重复上述步骤,使多片金属薄膜1、2连接成长条状材料,方便进行卷收,以及后续加工使用,再者,由于胶材4表面不高于第一金属薄膜1与第二金属薄膜2表面,因此不会产生不平整问题,更加容易进行卷收,且不易使金属薄膜1、2表面受到损伤。

    请参阅图5与图6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前述的差异在于,第二实施例于连接缺槽12与对接缺槽22内设置有连接薄膜3,连接薄膜3表面不高于第一金属薄膜1与第二金属薄膜2表面,且连接薄膜3设置有复数个贯穿连接薄膜3表面与底面的注胶孔31,胶材4填充于注胶孔31内,进而胶合第一金属薄膜1与第二金属薄膜2,此种作法可方便胶材4的贯注。

    请参阅图7与图10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三实施例于连接缺槽12底面形成有连接部13,而连接部13边缘凹陷形成卡槽131,且卡槽131靠近连接部13边缘处的宽度小于远离连接部13边缘处的宽度,而对接缺槽22底面形成有对接部23,对接部23边缘延伸有卡接片231,卡接片231的形状相同于卡槽131,且卡接片231位于卡槽131内。

    请参阅图11与图14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第四与五实施例于该金属薄膜5、5’的侧边形成有连接侧51、51’,并在连接侧51、51’上的边缘凹陷所形成填充槽52、52’,填充槽52、52’于靠近连接侧51、51’边缘处的宽度小于远离连接侧51、51’边缘处的宽度,使两相邻金属薄膜5、5’并接后,使填充槽52、52’形成相对且连通的状态,并在填充槽52、52’内填充胶材4,进而胶合两金属薄膜5、5’,且胶材4表面不高于金属薄膜5、5’表面。请参阅图11与图12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连接侧51边缘处进一步设置有对接槽53,填充槽52由对接槽53的边缘凹陷所形成,填充槽52形成开口呈渐缩状的梯型,使两相邻金属薄膜5并接后,凭借对接槽53使两相对的填充槽52形成连通状,在于填充槽52内填充胶材4。再者,请参阅图13与图14所示,在第五实施例中连接侧51’边缘处进一步设置有对接槽53’,填充槽52’形成锁匙孔状,同样可于填充槽52’内填充胶材4后,接合两金属薄膜5’。

    请参阅图15与图16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于两相邻的第一金属薄膜6与第二金属薄膜7相对的侧边分别形成有连接侧61与对接侧71,第一金属薄膜6于连接侧61上的边缘凹陷形成连接槽62,连接槽62具有底部622与宽度小于底部622宽度的开口部621,而第二金属薄膜7于对接侧71边缘延伸有对接部72,其对接部72宽度小于第一金属薄膜6的开口部621宽度,并使对接部72位于连接槽62内,让连接槽62内壁与对接部72之间形成有填充槽8,而连接侧61与对接侧71之间间隔形成有接合槽9,且接合槽9连通于填充槽8,续于接合槽9与填充槽8内填充胶材4,此种作法在于金属薄膜拼接时第二金属薄膜7的对接部72能直接平行推进第一金属薄膜6的连接槽62内接合。

    请参阅图17与图18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与前述的第六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第二金属薄膜7’的对接部72’于远离对接侧71’末端形成有防脱端722’,靠近对接侧71’处形成有颈部721’,进而形成与第一金属薄膜6的连接槽62相同的形状,且防脱端722’的宽度大于第一金属薄膜6的开口部621宽度,并小于底部622宽度,颈部721’的宽度小于开口部621的宽度,使对接部72’位于连接槽62内时,防脱端722’靠近于底部622,颈部721’靠近于开口部621,让连接槽62内壁与对接部72’之间形成有填充槽8,而连接侧61与对接侧71’之间间隔形成有接合槽9,且接合槽9连通于填充槽8,续于接合槽9与填充槽8内填充胶材4。


    技术特征:

    1.一种金属薄膜卷料结构,该卷料由多片厚度不超过100um的金属薄膜并排接连后卷绕所形成,其特征在于:

    该卷料两相邻的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相对的侧边分别形成有连接侧与对接侧,连接侧表面凹设有连接缺槽,对接侧表面凹设有对接缺槽,且连接缺槽与对接缺槽形成连通状并填充有胶材,使胶材胶合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且胶材表面不高于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卷料还在连接缺槽与对接缺槽内设置有连接薄膜,连接薄膜表面不高于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表面,且连接薄膜设置有复数个贯穿连接薄膜表面与底面的注胶孔,并在注胶孔内填充有胶材,使胶材胶合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金属薄膜的连接侧于连接缺槽底面形成有连接部,连接部上设置有卡槽,卡槽由连接部边缘凹陷所形成,且卡槽靠近连接部边缘处的宽度小于远离连接部边缘处的宽度,而第二金属薄膜的对接侧于对接缺槽底面形成有对接部,对接部边缘延伸有卡接片,卡接片的形状相同于卡槽,且卡接片位于卡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缺槽与对接缺槽内设置有连接薄膜,连接薄膜表面不高于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表面,且连接薄膜设置有复数个贯穿连接薄膜表面与底面的注胶孔,并在注胶孔内填充有胶材,使胶材胶合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

    5.一种金属薄膜卷料结构,该卷料由多片厚度不超过100um的金属薄膜并排接连后卷绕所形成,其特征在于:

    该金属薄膜的侧边形成有连接侧,并在连接侧上设置有填充槽,填充槽由连接侧的边缘凹陷所形成,使两相邻金属薄膜的填充槽形成相对且连通的状态,并在填充槽内填充胶材,进而胶合两金属薄膜,且胶材表面不高于金属薄膜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金属薄膜的填充槽在靠近连接侧边缘处的宽度小于远离连接侧边缘处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两相邻金属薄膜的连接侧之间间隔形成有对接槽,两填充槽连通于对接槽。

    8.一种金属薄膜卷料结构,该卷料由多片厚度不超过100um的金属薄膜并排接连后卷绕所形成,其特征在于:

    该两相邻的第一金属薄膜与第二金属薄膜相对的侧边分别形成有连接侧与对接侧,第一金属薄膜于连接侧上设置有连接槽,连接槽由连接侧的边缘凹陷所形成,具有开口部与底部,开口部的宽度小于底部宽度,而第二金属薄膜于对接侧边缘延伸有对接部,并使对接部位于连接槽内,让连接槽内壁与对接部之间形成有填充槽,并在填充槽内填充有胶材,且胶材表面不高于金属薄膜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金属薄膜的对接部宽度小于第一金属薄膜的开口部宽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金属薄膜的对接部于远离对接侧末端形成有防脱端,靠近对接侧处形成有颈部,且防脱端的宽度大于第一金属薄膜的开口部宽度,并小于底部宽度,颈部的宽度小于开口部的宽度,使对接部位于连接槽内时,防脱端靠近于底部,颈部靠近于开口部。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金属薄膜的连接侧与第二金属薄膜的对接侧之间间隔形成有接合槽,且接合槽连通于填充槽,并在接合槽内填充有胶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金属薄膜卷料结构,利用金属薄膜相对的侧方上分别设置连接槽,再以并排接连与上胶的方式后卷绕所形成,使并排接连处的上方平整与厚度一致,达到在卷料拉撑力下能平整不压伤金属薄膜的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台炜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16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41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