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属于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用放线架。
背景技术:
在道路、桥梁等基本建设施工中,需要大量预应力钢绞线,如在桥梁施工中,每个桥梁预应力孔道需要穿引10~30根钢绞线。现有技术桥梁施工多采用单根穿引,这种施工方法由于钢绞线在孔道内相互缠绕,会造成孔道钢绞线整束张拉时,由于孔道内长度不一致,引起钢绞线张拉应力不均匀,造成某根钢绞线过早断裂,危害桥梁安全。为克服上述技术缺陷,交通部推广采用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技术,将钢绞线按要求等长下料,梳编成束,成捆打包后发到现场,整束穿孔施工。这种施工方法,解决了传统单根穿引引起的应力不均匀问题,但是增加了现场施工的难度。特别是钢绞线放线施工,由于成捆成品束重量大,回弹力强和输送孔道多等问题,现有施工设备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大幅降低施工效率,严重制约了成品束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动力替代人工输送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提高输送速度,解决施工中孔道堵塞引起的钢绞线拔出困难的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用放线架。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用放线架,所述放线架包括:底盘、转盘、旋转驱动机构和限位机构;所述转盘位于底盘上部,其内支撑盘状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其底部连接旋转驱动机构;在所述转盘的外侧设置有引导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导出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支撑在底盘上。
优选方案是: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外套;所述主动齿轮连接马达的输出轴,马达设置在底盘上;所述从动齿轮外套固定在转盘底部,从动齿轮外套的内圈通过多个滚珠沿内圈的外缘滚动,所述内圈底部固定在底盘上。
优选方案是:所述底盘包括外框架和设置在外框架内的内支架;所述马达固定在内支架上;所述内圈的底部连接一个底板,底板固定在内支架上。
优选方案是: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主框架,限位主框架下部设置在底盘上,限位主框架上部设置有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穿过的通孔。
优选方案是:所述限位主框架上部的通孔由一对间隔设置水平的横辊和一对间隔设置垂直的竖辊构成,所述一对横辊的两端和一对竖辊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限位主框架上,所述一对横辊上和一对竖辊上分别设置有能自由转动的辊套。
优选方案是:所述转盘包括盘架和两个以上固定架;所述盘架是一个横截面为u字型圆形框架,所述两个以上固定架均布在距盘架中心等距离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驱动机构驱动转盘旋转使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放线,放线省力,大幅降低了后续推送设备的牵引力,提高输送速度。
2、本实用新型放线转盘不仅可以旋转放线,还可以反转收线,可以解决施工中孔道堵塞引起的钢绞线拔出困难等问题。
3、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操作方便,有利于成品束的大面积采用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中局部剖显示旋转驱动机构中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外套结构;
图3是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3中i部放大图;
图5是图1中b-b剖视图。
《附图中序号说明》
1:底盘;1a:外框架;1b:内支架;1c:底板;2:转盘;2a:盘架;2b:固定架;3:旋转驱动机构;3a:从动齿轮外套;3b:滚珠;3c:内圈;3d:主动齿轮;3e:马达;4:限位机构;4a:限位主框架;4b:横辊;4c:竖辊;5: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用放线架,所述放线架包括:底盘1、转盘2、旋转驱动机构3和限位机构4;所述转盘2位于底盘1上部,转盘2的内支撑盘状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转盘2的底部连接旋转驱动机构3;在所述转盘2的外侧设置有引导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导出的限位机构4,所述限位机构4支撑在底盘1上。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3包括主动齿轮3d、从动齿轮外套3a、马达3e、多个滚珠3b、内圈3c。其中主动齿轮3d和从动齿轮外套3a相互啮合;所述主动齿轮3d连接马达3e的输出轴,马达3e固定设置在底盘1上;所述从动齿轮外套3a固定在转盘2底部,从动齿轮外套3a的内圈通过多个滚珠3b沿内圈3c的外缘滚动,所述内圈3c底部固定在底盘1上。上述结构马达的动力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外套旋转后传递到转盘2,能实现转盘2旋转带动整个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的输送。
所述底盘1包括外框架1a和设置在外框架1a内的内支架1b;所述马达3e固定在内支架1b上;所述内圈3c的底部连接一个底板1c,底板1c固定在内支架1b上面。
如图2至图4所示,更具体的说,外框架1a是一个方形框架,内支架1b沿外框架1a内的对角线设置;马达3e固定在内支架1b侧面;内圈3c固定在内支架1b顶面上,内圈3c被内支架1b支撑。
所述限位机构4包括限位主框架4a,限位主框架4a下部设置在底盘1上,限位主框架4a上部设置有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穿过的通孔。
如图1、图5所示,所述限位主框架4a上部的通孔由一对间隔设置水平的横辊4b和一对间隔设置垂直的竖辊4c构成,所述一对横辊4b的两端和一对竖辊4c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限位主框架4a上,在所述一对横辊4b上和一对竖辊4c上别设置有能自由转动的辊套(辊套采用现有技术铰接在横辊和竖辊上结构即可),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从横辊4b和竖辊4c之间牵引出,当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在移动穿过时碰到随之转动辊套能减少摩擦阻力。
所述转盘2包括盘架2a和两个以上固定架2b;所述盘架2a是一个横截面为u字型圆形框架,所述两个以上固定架2b均布在距盘架2a中心等距离处。图2中显示固定架2b有4个,用于固定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作如下说明:
首先,将本实用新型放线架调整到朝向工地上预应力孔道的位置,然后将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盘捆吊装到盘架2a中,拆除盘捆包装,将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前端从限位机构4的一对横辊4b和一对竖辊4c之间孔中牵引出,由后续的推送施工设备向前牵引推送。在推送设备打开的同时,打开本实用新型中旋转驱动机构3的马达3e,从而驱动转盘2旋转,释放成捆的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
如果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推送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旋转驱动机构3马达3e反转,将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重新收回到转盘2中,以备后续放线施工。依次放线施工,完成整个成品束放线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用放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线架包括:底盘(1)、转盘(2)、旋转驱动机构(3)和限位机构(4);所述转盘(2)位于底盘(1)上部,其内支撑盘状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其底部连接旋转驱动机构(3);在所述转盘(2)的外侧设置有引导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导出的限位机构(4),所述限位机构(4)支撑在底盘(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用放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3)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3d)和从动齿轮外套(3a);所述主动齿轮(3d)连接马达(3e)的输出轴,马达(3e)设置在底盘(1)上;所述从动齿轮外套(3a)固定在转盘(2)底部,从动齿轮外套(3a)的内圈通过多个滚珠(3b)沿内圈(3c)的外缘滚动,所述内圈(3c)底部固定在底盘(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用放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包括外框架(1a)和设置在外框架(1a)内的内支架(1b);所述马达(3e)固定在内支架(1b)上;所述内圈(3c)的底部连接一个底板(1c),底板(1c)固定在内支架(1b)上。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用放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4)包括限位主框架(4a),限位主框架(4a)下部设置在底盘(1)上,限位主框架(4a)上部设置有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5)穿过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用放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主框架(4a)上部的通孔由一对间隔设置水平的横辊(4b)和一对间隔设置垂直的竖辊(4c)构成,所述一对横辊(4b)的两端和一对竖辊(4c)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限位主框架(4a)上,所述一对横辊(4b)上和一对竖辊(4c)上分别设置有能自由转动的辊套。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钢绞线成品束施工用放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2)包括盘架(2a)和两个以上固定架(2b);所述盘架(2a)是一个横截面为u字型圆形框架,所述两个以上固定架(2b)均布在距盘架(2a)中心等距离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