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板栗炒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8-02  82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栗炒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进的板栗炒锅。



    背景技术:

    炒板栗作为零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炒制板栗时需要添加圆砂和麦芽糖混合炒制,炒制好后要将板栗从圆砂、糖料及粗盐中筛选出来;如附图1所示,目前市场上的板栗炒锅主要是通过电热管的热辐射为炒锅加热,其中炒锅的加热结构是电热管与炒锅的锅体间间隙安装,既并不是将电热管贴合在炒锅的锅体上,当电热管通电加热至500-800度时,炒锅加热至150-200度,当电热管不再通电加热时,此时,电热管仍会给炒锅加热,这样炒锅底部的温度会超出所需要的温度,出现温差值,使得所炒板栗火候过重而无法食用,这样的结构使得电热管加热的热量无法全部被炒锅吸收,而造成热量流失,加大成本;此外,目前的炒锅加热时间一般为50分钟,消耗掉电为6千瓦,这样不仅部件损耗大,而且费电还使得工作效率低,因而,急需提供一种既可以使得电热管热量全部被吸收,又可以保证电热管和炒锅在温差过后便可达到温度同步,且省电节能的板栗炒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板栗炒锅,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既可以使得电热管热量全部被吸收,又可以保证电热管和炒锅在温差过后便可达到温度同步,且起到省电节能的作用,同时在锅体外包覆有加厚层,使得保温效果好,炒制效果更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板栗炒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外包覆有加厚层,所述加厚层包括顶部、中间部和底部,所述底部上开设有若干个深凹槽,所述深凹槽间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两侧开设有分流槽,所述中间部上开设有第一引流槽、第二引流槽和第三引流槽,所述第一引流槽开设在导流槽的出口端,所述第二引流槽和第三引流槽开设在分流槽的出口端,所述顶部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固定有导流管,所述第一引流槽、第二引流槽和第三引流槽的出口端与导流管的进口端接触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厚层的外套接有保温套,所述保温套上开设有若干个弧形引流槽,所述保温套上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所述弧形引流槽和散热孔间隔设置,所述弧形引流槽的出口端与深凹槽的进口端接触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流管包括弧形部、与弧形部固定连接的水平部、与水平部固定连接的竖直部和与竖直部固定连接的折弯部,所述水平部固定在弧形部和竖直部上方,所述折弯部固定在竖直部下方。

    优选的,所述加厚层的厚度为12-15mm。

    优选的,所述锅体的厚度不小于5mm。

    优选的,所述深凹槽为u型结构或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保温套的厚度为2mm-5mm。

    优选的,所述加厚层的顶部外壁上固定有卡合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板栗炒锅通过在加厚层上设置有深凹槽、导流槽及分流槽,不仅可以使炒锅内受热更快,还可以使得保温更持久,同时也保证了炒锅内板栗受热均匀,此外,深凹槽通过采用u型或弧形结构,将电热管的四分之三包覆在深凹槽内,这样既可以使得电热管热量全部被吸收,又可以保证电热管和炒锅在温差过后便可达到温度同步,且起到省电节能的作用,同时在锅体外包覆有加厚层,使得保温效果好,炒制效果更好,此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板栗炒锅还有效地延长了电热管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板栗炒锅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板栗炒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环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保温套的内壁结构示意图;

    其中,1-锅体;2-深凹槽;3-导流槽;4-分流槽;5-第一引流槽;6-环形槽;7-第一凹槽;8-导流管;9-保温套;10-散热孔;11-第二引流槽;12-第三引流槽;13-卡合件;14-弧形引流槽;15-弧形部;16-水平部;17-竖直部;18-折弯部;19-电热管;20-加厚层;21-电机传动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板栗炒锅,包括锅体,锅体外包覆有加厚层20,加厚层的厚度设置为12-15mm,优选13mm,锅体1和加厚层20中间开设有电机传动孔21,用于安装电机;其中加厚层20包括顶部、中间部和底部,在底部上开设有若干个深凹槽2,使得放置在深凹槽2内的电热管19的热量可以沿着深凹槽2环形流动,不仅可以使得炒锅的受热速度更快,还可以使得受热均匀,且保温更持久,同时将深凹槽2设计为u型结构或弧形结构,既可以使得电热管19的热量全部被吸收,又可以保证电热管19和炒锅在温差过后便可达到温度同步,且起到省电节能的作用,由于深凹槽2的结构使得电热管19更换更方便;在深凹槽2间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3,在导流槽3内的加热管可以将热量传递到与之相连的分流槽4内,导流槽3两侧开设有分流槽4,此时热量便会顺着分流槽4内的加热管进行流动,使得炒锅内所炒制的板栗受热均匀,中间部上开设有第一引流槽5、第二引流槽11和第三引流槽12,第一引流槽5开设在导流槽3的出口端,第二引流槽11和第三引流槽12开设在分流槽4的出口端,顶部开设有环形槽6,环形槽6内开设有第一凹槽7,第一凹槽7内固定有导流管8,第一引流槽5、第二引流槽11和第三引流槽12的出口端与导流管8的进口端接触连接;此外,为了保证炒锅的热量不易流失,且保证热量可以循环使用,在锅体1外套接有保温套9,保温套9上开设有若干个弧形引流槽14,保温套9上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10,弧形引流槽14和散热孔10间隔设置,弧形引流槽14的出口端与深凹槽2的进口端接触连接,当热量到达中间部时,便会通过第一引流槽5、第二引流槽11和第三引流槽12引至导流管8处,热量从导流管8出口端出来后便会进入保护套的弧形引流槽14内,热量经由弧形引流槽14将热量再次传输至锅体1底部的深凹槽2内,使其对炒锅再次被加热,保证了热量可以形成循环回路,进而实现对热量的循环使用;另外,为了防止炒锅内热量聚集太多,在保温套9上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10,将小部分热量排出,以防止炒锅内热量过高,防止所炒制的板栗过火而失去炒制的熟度和香度。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了保证热量可以顺畅地通过导流管8再次进入弧形引流槽14内,将导流管8设置为包括弧形部15、与弧形部15固定连接的水平部16、与水平部16固定连接的竖直部17和与竖直部17固定连接的折弯部18,水平部16固定在弧形部15和竖直部17上方,折弯部18固定在竖直部17下方,热量依次由弧形部15、水平部16、竖直部17和折弯部18,然后由折弯部18的出口端流出,进入至弧形引流槽14内进行循环使用。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了保证使得加厚层20上热量可以迅速传输至锅体1上,将锅体1的厚度设置为不小于5mm,此外,为了防止锅体1的顶部热量不易流失,且可以有效进行热量循环使用,已达到省电节能的作用,将保温套9的厚度设置为2mm-5mm。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了使得炒锅可以稳定的固定在固定架上,在加厚层20顶部的锅沿上设置有卡合件13,以便将炒锅卡合在固定架上,不易出现晃动。

    工作时,首先将电热管19依次放置在深凹槽2、导流槽3、分流槽4、第一引流槽5、第二引流槽11和第三引流槽12内,当电热管19通电开始加热时,热量会快速沿着深凹槽2流动,此时,炒锅内的板栗便可以进行炒制,随着热量的不断流动,导流槽3和分流槽4内的加热管也随之升温,进而提高了板栗炒制热量,也使得炒锅的加热更加均匀,为了能够使得热量循环使用,达到节能作用,加热管内的热量会依次通过第一引流槽5、第二引流槽11和第三引流槽12进入至导流管8,由导流管8的出口端将热量在传递至保温套9的弧形引流槽14内,然后弧形引流槽14内的热量会再次流入至深凹槽2内进行循环加热,本实用新型的板栗炒锅通过设置特殊结构的深凹槽2及与其他部件配合,使得电热管19的热量全部被吸收,还可以保证电热管19和炒锅在温差过后便可达到温度同步,且起到省电节能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改进的板栗炒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1)外包覆有加厚层(20),所述加厚层(20)包括顶部、中间部和底部,所述底部上开设有若干个深凹槽(2),所述深凹槽(2)间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3),所述导流槽(3)两侧开设有分流槽(4),所述中间部上开设有第一引流槽(5)、第二引流槽(11)和第三引流槽(12),所述第一引流槽(5)开设在导流槽(3)的出口端,所述第二引流槽(11)和第三引流槽(12)开设在分流槽(4)的出口端,所述顶部开设有环形槽(6),所述环形槽(6)内开设有第一凹槽(7),所述第一凹槽(7)内固定有导流管(8),所述第一引流槽(5)、第二引流槽(11)和第三引流槽(12)的出口端与导流管(8)的进口端接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板栗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层(20)的外套接有保温套(9),所述保温套(9)上开设有若干个弧形引流槽(14),所述保温套(9)上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10),所述弧形引流槽(14)和散热孔(10)间隔设置,所述弧形引流槽(14)的出口端与深凹槽(2)的进口端接触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板栗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8)包括弧形部(15)、与弧形部(15)固定连接的水平部(16)、与水平部(16)固定连接的竖直部(17)和与竖直部(17)固定连接的折弯部(18),所述水平部(16)固定在弧形部(15)和竖直部(17)上方,所述折弯部(18)固定在竖直部(17)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板栗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层(20)的厚度为12-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板栗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厚度不小于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板栗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凹槽(2)为u型结构或弧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的板栗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套(9)的厚度为2mm-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板栗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层(20)的顶部外壁上固定有卡合件(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改进的板栗炒锅,包括锅体,锅体外包覆有加厚层,加厚层包括顶部、中间部和底部,底部上开设有若干个深凹槽,深凹槽间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导流槽两侧开设有分流槽,中间部上开设有第一引流槽、第二引流槽和第三引流槽,第一引流槽开设在导流槽的出口端,第二引流槽和第三引流槽开设在分流槽的出口端,顶部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内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固定有导流管,第一引流槽、第二引流槽和第三引流槽的出口端与导流管的进口端接触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板栗炒锅既可以使得电热管热量全部被吸收,又可以保证电热管和炒锅在温差过后便可达到温度同步,且起到省电节能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彭立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老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09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39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