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警装置,具体是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属于电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近年来电梯安全事故频发,常常将乘客进行夹住。
现有的电梯安全预警装置的红外线传感器安装在固定位置上,这样一来很难将电梯将乘客夹住的地方进行检查并进行检测,这样一来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长时间的使用后,电梯内的部分结构会出现生锈现象,从而极大的降低了电梯安全预警装置的实用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壳体内侧壁的润滑机构、透明玻璃板和预警机构,所述壳体表面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安装槽和安装孔,所述安装槽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气囊,所述安装孔内侧壁安装有位移传感器;
所述润滑机构包括微型电动推杆和储油箱,所述微型电动推杆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杆,且微型电动推杆顶端与壳体内腔顶端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储油箱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吸液漏斗,所述吸液漏斗底端固定连接有吸管,所述吸液漏斗一端固定连接软导管,所述储油箱表面固定连接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表面设有单向阀,且储油箱表面与壳体内侧壁相互固定连接;
所述预警机构包括控制面板、蜂鸣器、微型充气泵以及微型电机,所述控制面板内部安装有单片机,且控制面板和蜂鸣器均安装在壳体内侧壁上,所述微型充气泵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导气管,且导气管一端与气囊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微型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顶端固定连接有环形喷头,且环形喷头一端与软导管一端相互固定连接,所述螺纹套顶端和底端均固定连接有刮刀,所述螺纹套一端固定连接有红外线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活塞杆底端贯穿储油箱顶端并延伸至吸液漏斗内腔,且吸液漏斗表面与吸液漏斗内侧壁相互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杆,且限位杆表面与螺纹套相互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刮刀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刮刀表面与螺纹杆表面相互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气囊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气囊通过透明玻璃板对称分布,且透明玻璃板与红外线传感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单片机分别与微型充气泵、蜂鸣器、微型电动推杆、红外线传感器、微型电机以及位移传感器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螺纹杆、螺纹套、透明玻璃板、气囊以及导气管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更好的在电梯将乘客夹住时及时检测预警,同时对乘客进行防护,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通过设置储油箱、吸液漏斗、环形喷头、刮刀以及活塞杆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更好的对螺纹杆进行润滑,避免了螺纹杆生锈影响螺纹套的移动效率,极大的提高了润滑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微型充气泵,3、导气管,4、蜂鸣器,5、控制面板,6、单片机,7、储油箱,8、吸管,9、吸液漏斗,10、活塞杆,11、微型电动推杆,12、进油管,13、限位杆,14、螺纹杆,15、安装槽,16、气囊,17、软导管,18、刮刀,19、环形喷头,20、红外线传感器,21、螺纹套,22、单向阀,23、微型电机,24、安装孔,25、位移传感器,26、透明玻璃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壳体1内侧壁的润滑机构、透明玻璃板26和预警机构,所述壳体1表面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安装槽15和安装孔24,所述安装槽15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气囊16,所述安装孔24内侧壁安装有位移传感器25;
所述润滑机构包括微型电动推杆11和储油箱7,所述微型电动推杆11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杆10,且微型电动推杆11顶端与壳体1内腔顶端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储油箱7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吸液漏斗9,所述吸液漏斗9底端固定连接有吸管8,所述吸液漏斗9一端固定连接软导管17,所述储油箱7表面固定连接有进油管12,便于更好的对储油箱7内进行添加润滑油,所述进油管12表面设有单向阀22,便于避免润滑油的反流,且储油箱7表面与壳体1内侧壁相互固定连接;
所述预警机构包括控制面板5、蜂鸣器4、微型充气泵2以及微型电机23,所述控制面板5内部安装有单片机6,且控制面板5和蜂鸣器4均安装在壳体1内侧壁上,所述微型充气泵2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导气管3,且导气管3一端与气囊16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微型电机23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套21,所述螺纹套21顶端固定连接有环形喷头19,便于更好的对螺纹杆14表面进行润滑油喷淋,且环形喷头19一端与软导管17一端相互固定连接,所述螺纹套21顶端和底端均固定连接有刮刀18,便于更好的对螺纹杆14表面的杂质进行刮除,所述螺纹套21一端固定连接有红外线传感器20。
所述活塞杆10底端贯穿储油箱7顶端并延伸至吸液漏斗9内腔,且吸液漏斗9表面与吸液漏斗9内侧壁相互滑动连接,便于更好是使吸液漏斗9内形成密闭环境;所述壳体1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杆13,且限位杆13表面与螺纹套21相互滑动连接,便于更好的对螺纹套21位置进行限定,避免螺纹套21转动;所述刮刀18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刮刀18表面与螺纹杆14表面相互紧密贴合,便于更好的对螺纹杆14表面的杂质进行刮除;所述气囊16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气囊16通过透明玻璃板26对称分布,且透明玻璃板26与红外线传感器20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便于更好的使乘客被夹住时进行保护;所述单片机6分别与微型充气泵2、蜂鸣器4、微型电动推杆11、红外线传感器20、微型电机23以及位移传感器25电性连接,便于更好的使单片机6对微型充气泵2、蜂鸣器4、微型电动推杆11、红外线传感器20、微型电机23以及位移传感器25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本申请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在使用时均外接连通电源和控制开关,当电梯开启时,使位移传感器25进行检测,使位移传感器25将开启的检测信号传递给单片机6,使单片机6控制微型电机23和红外线传感器20开启,使微型电机23输出端带动螺纹杆14转动,使螺纹杆14通过螺纹套21带动红外线传感器20在竖直方向来回移动,同时使螺纹套21带动刮刀18在竖直方向来回移动,使刮刀18将螺纹杆14表面的杂质刮除,当电梯将乘客夹住时,使红外线传感器20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给单片机6,使单片机6控制微型充气泵2开始,使微型充气泵2通过导气管3对气囊16进行充气,使从而使鼓起的充气囊16对乘客进行支撑,从而对乘客进行保护,同时使单片机6开启蜂鸣器4进行开启,使蜂鸣器4鸣叫,从而完成对电梯的预警;当对螺纹杆14进行润滑时,首先使单片机6控制微型电动推杆11开启,使微型电动推杆11带动活塞杆10在竖直方向来回移动,从而使吸液漏斗9内形成负压,使吸液漏斗9通过吸管8和软导管17将储油箱7内的润滑油吸进环形喷头19内并喷出,使喷出的润滑油对螺纹杆14进行润滑。
其中:壳体1安装在电梯门板的内侧壁上;
微型电机23采用的是东莞市堤斯基自动化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m206微型电机,其配套电路可由商家提供。
单片机6采用深圳市聚飞达电子有限公司提供的单片机mcufm8pe53/sop8及其配套电源和电路。
蜂鸣器4采用的是上海铃兰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ad16-22sm蜂鸣器,其配套电源和电路可由商家提供。
位移传感器25采用厦门恩莱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el-zxw位移传感器及其配套电源和电路。
微型电动推杆11采用中山市大象电器有限公司提供的tga-100微型电动推杆及其配套电源和电路。
微型充气泵2采用深圳市颜华守信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d712-1503-3800微型充气泵及其配套电源和电路。
红外线传感器20采用深圳市米瑜贸易有限公司提供的d203s红外线传感器及其配套电源和电路。
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和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得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1.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壳体(1)内侧壁的润滑机构、透明玻璃板(26)和预警机构,所述壳体(1)表面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安装槽(15)和安装孔(24),所述安装槽(15)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气囊(16),所述安装孔(24)内侧壁安装有位移传感器(25);
所述润滑机构包括微型电动推杆(11)和储油箱(7),所述微型电动推杆(11)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杆(10),且微型电动推杆(11)顶端与壳体(1)内腔顶端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储油箱(7)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吸液漏斗(9),所述吸液漏斗(9)底端固定连接有吸管(8),所述吸液漏斗(9)一端固定连接软导管(17),所述储油箱(7)表面固定连接有进油管(12),所述进油管(12)表面设有单向阀(22),且储油箱(7)表面与壳体(1)内侧壁相互固定连接;
所述预警机构包括控制面板(5)、蜂鸣器(4)、微型充气泵(2)以及微型电机(23),所述控制面板(5)内部安装有单片机(6),且控制面板(5)和蜂鸣器(4)均安装在壳体(1)内侧壁上,所述微型充气泵(2)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导气管(3),且导气管(3)一端与气囊(16)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微型电机(23)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套(21),所述螺纹套(21)顶端固定连接有环形喷头(19),且环形喷头(19)一端与软导管(17)一端相互固定连接,所述螺纹套(21)顶端和底端均固定连接有刮刀(18),所述螺纹套(21)一端固定连接有红外线传感器(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10)底端贯穿储油箱(7)顶端并延伸至吸液漏斗(9)内腔,且吸液漏斗(9)表面与吸液漏斗(9)内侧壁相互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杆(13),且限位杆(13)表面与螺纹套(21)相互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刀(18)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刮刀(18)表面与螺纹杆(14)表面相互紧密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16)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气囊(16)通过透明玻璃板(26)对称分布,且透明玻璃板(26)与红外线传感器(20)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安全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6)分别与微型充气泵(2)、蜂鸣器(4)、微型电动推杆(11)、红外线传感器(20)、微型电机(23)以及位移传感器(25)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