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8-02  75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钢箱梁、钢桁架梁、钢混结合梁以其优越的承载能力和跨越能力在跨越江、河、湖、海甚至山沟的大跨径斜拉桥、悬索桥等应用越来越多。梁采用整幅、分节段吊装,除少数采用大型吊车和浮吊安装外,其余采用桥面吊机和跨缆吊机安装较多,梁的分块节段尺寸大、自重大,吊装所用的吊具承载能力越来越高。

    为了确保吊装的安全和结构稳定性,一般采用钢丝绳连接吊具吊装或者钢绞线连接吊具吊装居多。梁的宽度一般比梁的长度长,为了减少吊具自重大减少吊装能力,在梁刚度允许时,采用四点吊装,分为左右两侧,单侧纵向采用一组吊具吊装,纵向吊点有时可以增加,采用多点吊装。

    吊具的型式多种多样,一般在梁上预留吊耳、型钢吊具或桁架吊具预留吊耳,两吊耳位置在同一条线上,两者进行连接,吊具上部采用钢丝绳或钢绞线。采用钢桁或者大型钢作为吊具自重会增大,桥面吊机或跨缆吊机具增加了吊装负载。

    故需要一种吊装过程中确保结构稳定和安全而且自重相对偏小和安全系数高的吊装吊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型钢架作为吊具出现笨重问题,实现了连接方便、寿命长、自重轻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包括横梁、一对上吊耳、一对下吊耳和连接部,所述横梁上表面且位于两端分别固定上吊耳,所述横梁下表面中心处固定一对下吊耳,一对所述上吊耳和一对所述下吊耳平行,所述连接部铰接在一对所述下吊耳之间。

    所述连接部由一对钢带和开有孔的第一加强板以及销轴组成,所述钢带两端分别开有销孔,所述销孔两侧固定第一加强板,一对所述钢带的一端置在下吊耳之间,所述销轴贯穿钢带的销孔和下吊耳,一对所述钢带相对平行。

    所述横梁为工字钢,所述横梁两侧凹槽内等距固定多个第一加强肋。

    所述上吊耳和下吊耳两侧分别垂直固定第二加强肋,所述上吊耳和下吊耳两侧分别固定第二加强板。

    所述横梁上表面中心处固定第三加强肋,所述横梁下表面两端分被固定第四加强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钢带作为连接介质,有效解决了钢丝绳连接拆装步骤繁琐问题,进而实现了快速部署连接位置。

    由于采用销轴作为连接介质,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钢丝绳通过u型卡连接步骤繁琐问题,进而实现了快速连接优点。

    由于采用横梁和钢带作为主结构,有效解决了大型钢架自重过重,减少了桥面吊机吊装负载,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中:1-横梁;2-上吊耳;3-下吊耳;4-钢带;5-第一加强板;6-销轴;7-第一加强肋;8-第二加强肋;9-第二加强板;10-第三加强肋;11-第四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包括横梁1、一对上吊耳2、一对下吊耳3和连接部,所述横梁1上表面且位于两端分别固定上吊耳2,所述横梁1下表面中心处固定一对下吊耳3,一对所述上吊耳2和一对所述下吊耳3平行,所述连接部铰接在一对所述下吊耳3之间。

    实际使用时:将上吊耳2与桥面吊机连接,桥面吊机的钢绞线连接端都具有连接端,而且具有两个吊耳,在连接时,上吊耳2位于的连接端的吊耳之间,然后通过销轴进行销接,然后将连接部与桥梁块段销接,连接部可以在下吊耳之间以销轴6为圆心转动,然后启动桥面吊机,钢绞线带动上吊耳2提升移动,上吊耳2带动横梁1进行移动,横梁1通过带动下吊耳3移动,下吊耳3通过销轴6带动连接部移动,连接部带动钢梁移动,完成吊装。

    在使用时,需要至少两个本实用新型配合使用,均位于桥梁两侧对称,均与桥梁预留吊耳销接。

    实施例2:

    参照图1~2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连接部由一对钢带4和开有孔的第一加强板5以及销轴6组成,所述钢带4两端分别开有销孔,所述销孔两侧固定第一加强板5,一对所述钢带4的一端置在下吊耳3之间,所述销轴6贯穿钢带4的销孔和下吊耳3,一对所述钢带4相对平行。

    实际使用时:将两个钢带4一端分开,钢带4另一端以销轴6为圆心转动,然后将钢带4与桥梁预留吊耳销接,钢带4与桥梁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钢带4与钢梁夹角不小于45°,在吊装时保持稳定的同时,还不减少桥面吊机吊装能力。

    实施例3:

    参照图1~2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横梁1为工字钢,所述横梁1两侧凹槽内等距固定多个第一加强肋7。

    实际使用时第一加强肋7可以增加横梁1的结构强度,横梁1的尺寸由待吊装的桥梁重量相匹配,横梁1的抗屈服强度要大于桥梁自重。

    实施例4:

    参照图1~2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上吊耳2和下吊耳3两侧分别垂直固定第二加强肋8,所述上吊耳2和下吊耳3两侧分别固定第二加强板9。

    实际使用时:第二加强肋8可以增加上吊耳2和下吊耳3的结构强度,增加与横梁1连接强度,通过第二加强板9可以防止长时间吊装上吊耳2和下吊耳3发生形变。

    实施例5:

    参照图1~2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横梁1上表面中心处固定第三加强肋10,所述横梁1下表面两端分被固定第四加强肋11。

    实际使用时:第三加强肋10可以增加横梁1位于一对下吊耳3的受力点受力强度,第四加强肋11可以增加横梁1位于上吊耳2的受力点受力强度。

    实施例6:

    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使用方法,至少包括上述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还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连接,上吊耳2与桥面吊机的吊点连接,下降横梁1位置,将钢带4分别插入与钢梁预留吊耳之间通过销轴连接;

    第二步:起吊,拉动上吊耳2,带动横梁1提升,横梁1通过下吊耳3带动钢带4提升,钢带4带动钢梁提升移动;

    第三步:结束,吊装完毕后,返回第一步。

    实际使用时:连接,上吊耳2与桥面吊机的吊绳进行销接,启动桥面吊机放绳降低横梁1位置,然后将两个钢带4分别插在钢梁的预留吊耳之间,通过销进行连接,同时两个钢带4与钢梁形成三角形结构,钢带4与钢梁夹角不小于45°,从而增加稳定性。

    起吊,桥面吊机收绳,带动上吊耳2提升,上吊耳2带动横梁1移动,横梁1带动下吊耳3移动,下吊耳3通过销轴6拉动两个钢带4移动,钢带4带动钢梁移动。

    结束,吊装之后,解除钢带4与钢梁的吊耳连接,然后进行下一次吊装。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其都在该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1)、一对上吊耳(2)、一对下吊耳(3)和连接部,所述横梁(1)上表面且位于两端分别固定上吊耳(2),所述横梁(1)下表面中心处固定一对下吊耳(3),一对所述上吊耳(2)和一对所述下吊耳(3)平行,所述连接部铰接在一对所述下吊耳(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由一对钢带(4)和开有孔的第一加强板(5)以及销轴(6)组成,所述钢带(4)两端分别开有销孔,所述销孔两侧固定第一加强板(5),一对所述钢带(4)的一端置在下吊耳(3)之间,所述销轴(6)贯穿钢带(4)的销孔和下吊耳(3),一对所述钢带(4)相对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为工字钢,所述横梁(1)两侧凹槽内等距固定多个第一加强肋(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吊耳(2)和下吊耳(3)两侧分别垂直固定第二加强肋(8),所述上吊耳(2)和下吊耳(3)两侧分别固定第二加强板(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上表面中心处固定第三加强肋(10),所述横梁(1)下表面两端分被固定第四加强肋(1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桥梁吊装装置,包括横梁、一对上吊耳、一对下吊耳和连接部,所述横梁上表面且位于两端分别固定上吊耳,所述横梁下表面中心处固定一对下吊耳,所述上吊耳和下吊耳平行,所述连接部铰接在下吊耳之间。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钢带作为连接介质,有效解决了钢丝绳连接拆装步骤繁琐问题,进而实现了快速部署连接位置,采用销轴作为连接介质,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钢丝绳通过U型卡连接步骤繁琐问题,进而实现了快速连接优点,采用横梁和钢带作为主结构,有效解决了大型钢架自重过重,桥面吊机吊装能力,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维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二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4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37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