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起吊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挖孔桩,是指:用人力挖孔,然后在孔内设置钢筋混凝土桩。人工挖孔桩施工方便,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故而,施工现场人工挖孔桩是常用的施工手段。人工挖孔桩的直径通常较大,最小桩径也大于0.8m。
人工挖孔时,首先在地面的预设位置挖出直径符合要求的孔,然后,施工人员站在孔内利用铁锹等工具竖直向下挖孔,挖孔的过程中产生的土体由孔底的施工人员放置在铁桶内。铁桶上设置有挂钩,地面上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上设置有滑轮以及设置于滑轮上的提拉绳,提拉绳的末端设置有钩体。当铁桶内装满土体后,孔底的施工人员将铁桶上的挂钩挂在提拉绳的钩体上。随后,位于地面的施工人员利用设置在支撑架上的滑轮手动拉动该提拉绳,以将与提拉绳相连接的铁桶从孔底拉至孔外,并将该铁桶中的土体清理至地面。然后再将铁桶通过滑轮下放进孔底,在该过程中,地面施工人员的体力耗费明显、工作量较大。
并且,一般情况下,该种土体起吊装置一次性只能运送一只铁桶的土体,运送土体效率太低。当人工挖孔桩的开挖深度大于16m时,人工挖掘孔底土壤的速度会明显大于土体输送至孔外的速度。由于开挖出来的土体需要先运送至孔外孔底的施工人员才能继续开挖,并且,孔底土壤输送至孔外的效率太低,直接造成孔底施工人员挖掘速度降低,施工周期延长。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的土体起吊装置将人工挖孔状内的土体运送至孔外的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土体起吊装置将人工挖孔状内的土体运送至孔外的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制造成本低)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电动葫芦和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其中,
所述支撑架设置于人工挖孔桩周围的地面上,所述电动葫芦固设于所述支撑架上;每个所述土体转运件的顶面均设置有容纳槽和钩扣结构,每个所述土体转运件的底面均设置有牵引件,所述土体转运件中的一个能通过所述钩扣结构与所述电动葫芦提拉绳上的钩体相连接,其余所述土体转运件均设置于该所述土体转运件的下方,且在上的所述土体转运件上的所述牵引件能与在下的所述土体转运件上的所述钩扣结构相连接;所述电动葫芦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悬挂于该所述电动葫芦提拉绳的钩体下方的所有所述土体转运件的高度之和。
优选的,所述钩扣结构包括连接件和钩扣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土体转运件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钩扣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上,且所述钩扣件能扣合在所述钩体或者所述牵引件上。
优选的,所述钩体以及所述钩扣件均为弹扣起重钩。
优选的,所述土体转运件的底面设置有凹陷区,所述牵引件的两端与所述凹陷区的底面相连接,且所述牵引件与所述凹陷区的底面围合成穿插空间。
优选的,所述牵引件的外形轮廓呈v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牵引件与所述土体转运件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牵引件存在延伸至所述凹陷区外侧的部分。
优选的,所述土体转运件的底面还设置有延伸部,当所述土体转运件放置在地面时,所述延伸部能支撑所述土体转运件,且所述牵引件与底面之间存在距离差。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上固设有两个所述电动葫芦,且每个所述电动葫芦距离地面的高度均相同。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两侧设置有加强杆。
本实用新型电动葫芦提拉绳钩体的下方悬挂有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当电动葫芦运转时,其能将该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一起从孔内拉出,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能够盛装的土体较多,使得电动葫芦运转一次能够运送的土体也较多,同时,电动葫芦能平稳且迅速的将盛装有土体的土体转运件从孔内拉出,从而明显的提升了孔内土体转运至孔外的效率,并减轻了地面施工人员的体力耗费,降低了地面施工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的支撑架上安装有电动葫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的土体转运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11、加强杆;2、电动葫芦;21、提拉绳;22、钩体;3、土体转运件;31、钩扣结构;311、连接件;312、钩扣件;32、牵引件;33、凹陷区;34、延伸部;35、容纳槽;4、穿插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包括支撑架1、电动葫芦2和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3,支撑架1设置于人工挖孔桩周围的地面上,电动葫芦2固设于支撑架1上;如图3所示,每个土体转运件3的顶面均设置有容纳槽35和钩扣结构31,每个土体转运件3的底面均设置有牵引件32,土体转运件3中的一个能通过钩扣结构31与电动葫芦2提拉绳21上的钩体22相连接,其余土体转运件3均设置于该土体转运件3的下方,且在上的土体转运件3上的牵引件32能与在下的土体转运件3上的钩扣结构31相连接;电动葫芦2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悬挂于该电动葫芦2提拉绳21的钩体22下方的所述土体转运件3的高度之和,这样使得提拉绳21能将悬挂于钩体22下方的所有土体转运件3都拉至孔外,方便地面施工人员将土体转运件3取下。本实用新型电动葫芦2的提拉绳21的钩体22的下方悬挂有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3,当电动葫芦2运转时,其能将该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3一起从孔内拉出,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3能够盛装的土体较多,使得电动葫芦2运转一次能够运送的土体也较多,同时,电动葫芦2能平稳且迅速的将盛装有土体的土体转运件3从孔内拉出,从而提升了孔内土体转运至孔外的效率的同时减轻了地面施工人员的体力耗费,降低了地面施工人员的工作量。
具体的,土体转运件3为铁或钢制成的桶型结构,土体转运件3的高度和内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求进行设定。钩扣结构31包括连接件311和钩扣件312,沿该土体转运件3的直径方向,土体转运件3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通孔,连接件311的两个端部分别穿过对应的通孔后向上方弯折,该弯折部分能限制连接件311对应的端部从通孔内脱出。显而易见的,连接件311的两端分别与土体转运件3的侧壁转动连接,故而,拉动连接件311能使连接件311绕其与土体转运件3的转动连接处发生旋转,且连接件311能竖向设置。当连接件311不受力时,连接件311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倚靠在土体转运件3的侧壁上。钩扣件312设置于连接件311上,且钩扣件312能勾在钩体22或者牵引件32上。安全起见,钩扣件312和钩体22均为弹扣起重钩,弹扣起重钩为现有技术中的产品,可以通过市购获得。
本实施方式中的土体起吊装置可以在孔底的施工人员挖掘完成后,利用电动葫芦2将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3下放进孔底,孔底的施工人员从下往上的依次将土体转运件3取下,并将所有土体转运件3竖向叠放在一起(有效减小土体转运件3在孔底的占地面积)。然后孔底的施工人员,取下其中一个土体转运件3并在土体转运件3内盛装适量土体,并将该土体转运件3上的钩扣件312与提拉绳21上的钩体22相连接,孔底的施工人员继续在另一个土体转运件3内盛装土体,同时,地面上的施工人员启动电动葫芦2向上提拉一段距离。然后,孔底的施工人员将该土体转运件3上的钩扣件312与在前的土体转运件3上的牵引件32相连接。直至将最后一个土体转运件3装满土,并将其上的钩扣件312与在前的土体转运件3上的牵引件32相连接。随后,地面施工人员启动电动葫芦2将盛放有土体的所有土体转运件3拉至孔外,并依次从下往上的将土体转运件3取下并将土体转运件3内的土体倾倒至地面,与此同时,孔底的施工人员可继续挖掘孔底土体。当地面施工人员将所有土体转运件3内的土体均倾倒完成后,再依次将土体转运件3与钩体22相连接、土体转运件3与土体转运件3相连接,然后启动电动葫芦2将所有土体转运件3下放进孔内,等待孔底施工人员挖掘完成准备再次排土工作。
显而易见的,本实施方式中的土体起吊设备一次性能够运输的土体较多,加快了孔底土体向孔外运输的效率,使得孔底施工人员能够加快开挖速度,进而缩短了工期,也缩短了施工人员在孔底的施工时间。同时,多个土体转运件3分开设置,单个土体转运件3总质量不会过分沉重,也方便地面施工人员将土体转运件3取下倾倒其内部土体。若只设置一个体积较大的土体转运件3,虽然该土体转运件3也能盛装同样体积的土体,但是该体积较大的土体转运件3自重会较大,地面上的施工人员仅凭自身力量可能难以移动该体积较大的土体转运件3,或者,仅凭自身力量也难以倾倒该体积较大的土体转运件3中的土体,造成使用不便。
进一步的,土体转运件3的底面设置有凹陷区33,牵引件32的外形轮廓呈v型结构,且牵引件32的两端与凹陷区33的底面相连接,牵引件32与凹陷区33的底面围合成穿插空间4。并且,为了方便施工人员操作,牵引件32存在延伸至凹陷区33外侧的部分。与此同时,土体转运件3的底面还设置有延伸部34,当土体转运件3放置在地面时,延伸部34能支撑土体转运件3并使土体转运件3在地面上水平放置,此时,牵引件32与底面之间存在距离差,即牵引件32不能与地面相接触。
优选的,牵引件32与土体转运件3一体成型。
为了使本实施方式中土体起吊设备具有更快的土体输送效率,优选的,支撑架1上固设有两个电动葫芦2,且每个电动葫芦2距离地面的高度均相同。当第一个电动葫芦2将盛放有土体的土体转运件3提升至孔外时,地面施工人员可以在另一个电动葫芦2的钩体22下方悬挂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3,并启动该电动葫芦2将土体转运件3下放至孔低以准备下一次排土工作。两个电动葫芦2交叉运行,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土体起吊装置运送土体的效率更高。
优选的,电动葫芦2设置于支撑架1的顶部,且支撑架1的两侧设置有加强杆1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一种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电动葫芦(2)和至少两个土体转运件(3),其中,
所述支撑架(1)设置于人工挖孔桩周围的地面上,所述电动葫芦(2)固设于所述支撑架(1)上;每个所述土体转运件(3)的顶面均设置有容纳槽(35)和钩扣结构(31),每个所述土体转运件(3)的底面均设置有牵引件(32),所述土体转运件(3)中的一个能通过所述钩扣结构(31)与所述电动葫芦(2)提拉绳(21)上的钩体(22)相连接,其余所述土体转运件(3)均设置于该所述土体转运件(3)的下方,且在上的所述土体转运件(3)上的所述牵引件(32)能与在下的所述土体转运件(3)上的所述钩扣结构(31)相连接;所述电动葫芦(2)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悬挂于该所述电动葫芦(2)提拉绳(21)的钩体(22)下方的所有所述土体转运件(3)的高度之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扣结构(31)包括连接件(311)和钩扣件(312),所述连接件(3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土体转运件(3)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钩扣件(312)设置于所述连接件(311)上,且所述钩扣件(312)能勾在所述钩体(22)或者所述牵引件(3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体(22)以及所述钩扣件(312)均为弹扣起重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土体转运件(3)的底面设置有凹陷区(33),所述牵引件(32)的两端与所述凹陷区(33)的底面相连接,且所述牵引件(32)与所述凹陷区(33)的底面围合成穿插空间(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32)的外形轮廓呈v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32)与所述土体转运件(3)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32)存在延伸至所述凹陷区(33)外侧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土体转运件(3)的底面还设置有延伸部(34),当所述土体转运件(3)放置在地面时,所述延伸部(34)能支撑所述土体转运件(3),且所述牵引件(32)与底面之间存在距离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上固设有两个所述电动葫芦(2),且每个所述电动葫芦(2)距离地面的高度均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挖孔桩用土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的两侧设置有加强杆(11)。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