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机及具有其的焊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8-01  70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焊接机及具有其的焊接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生产线上所用的焊接机均为专用设备,通用性和柔性化程度低,当生产线同步生产多种型号的产品时,各部件之间的点焊设备无法兼容。

    此外,在焊接地铁座椅时,地铁侧墙的各个立柱之间的距离较小,现有的焊接机无法伸入相邻地两个立柱之间进行点焊工作,由于焊钳的尺寸与其刚性相关,因而有限的结构空间难以实现电阻点焊连接,使得焊接设备的通用性程度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焊接机及具有其的焊接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焊接机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难以实现点焊连接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焊接机,包括:机体;第一焊钳臂,第一焊钳臂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一焊钳臂的固定端安装在机体上,第一焊钳臂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焊接电极;第二焊接电极,第一焊接电极与第二焊接电极相互配合,以焊接待加工产品;其中,第一焊钳臂的至少部分为弯状结构,以使第一焊钳臂的自由端相对于第一焊钳臂的固定端靠近于第二焊接电极的轴线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焊钳臂包括:支撑段,支撑段为柱状结构,支撑段的一端为固定端,支撑段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弯状结构设置在支撑段上。

    进一步地,支撑段包括:第一段体,固定端设置在第一段体上,第一段体的轴心线与第二焊接电极的轴线平行;第二段体,第二段体的轴心线与第一段体的轴心线交叉设置,以使第一段体朝向靠近第二焊接电极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段体与第一段体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段还包括:第三段体,第三段体与第二段体连接,第三段体的轴心线与第二段体的轴心线交叉设置,以使第二段体和第三段体构成弯状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段体与第二段体通过第一连接段连接,第二段体与第三段体通过第二连接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段的至少部分和第二连接段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焊接机还包括:过渡段,过渡段设置在第一焊钳臂的自由端,第一焊接电极设置在过渡段上,以通过过渡段安装在第一焊钳臂上;过渡段的至少部分沿预定弧形轨迹延伸,弧形轨迹的圆心位于过渡段朝向第二焊接电极的一侧。

    进一步地,焊接机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的至少部分与第一焊钳臂远离机体的一端连接,过渡段的至少部分与连接件连接,以通过连接件使过渡段与第一焊钳臂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焊钳臂远离机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具有第二凹槽;连接件上设置有与第二凹槽相对的第一凹槽,以在连接件与连接部连接时,在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之间构成用于容纳过渡段的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连接部具有连接端面和止挡端面,连接端面与止挡端面呈预定夹角连接,以在连接端面和止挡端面之间构成避让空间,以用于避让连接件。

    进一步地,连接部上设置有连接孔,连接件上设置有安装孔,以通过使锁紧螺栓的至少部分依次穿过连接孔和安装孔,以将过渡段锁紧于容纳空间内。

    进一步地,焊接机还包括:第二焊钳臂,第二焊接电极设置在第二焊钳臂上,第一焊接电极的电极端与第二焊接电极的电极端相对,第二焊钳臂沿靠近或远离第一焊接电极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第二焊接电极的电极端与第一焊接电极的电极端相配合以进行点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焊接设备,包括焊接机和用于带动焊接机运动的驱动组件,焊接机为上述的焊接机。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焊接机包括机体、第一焊钳臂和第二焊接电极,第一焊钳臂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一焊钳臂的固定端安装在机体上,第一焊钳臂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焊接电极,第一焊接电极与第二焊接电极相互配合,以焊接待加工产品;其中,第一焊钳臂的至少部分为弯状结构,以使第一焊钳臂的自由端相对于第一焊钳臂的固定端靠近于第二焊接电极的轴线设置,其中,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第一焊钳臂为圆柱状,第一焊钳臂的自由端相对与固定端靠近与第二焊接电极的轴线设置即使第一焊钳臂的轴线与第二焊接电极的轴线交叉设置,且夹角优选为25°,以保证第一焊钳臂的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焊接机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难以实现点焊连接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焊钳臂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机体;10、第一焊钳臂;40、第一焊接电极;12、过渡段;13、支撑段;130、连接部;1301、第二凹槽;1302、连接孔;1303、连接端面;1304、止挡端面;131、避让空间;132、第一段体;133、第二段体;134、第一连接段;135、第三段体;136、第二连接段;14、连接件;140、第一凹槽;141、安装孔;20、第二焊接电极;30、第二焊钳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焊接机,如图1至4所示,包括:机体1;第一焊钳臂10,第一焊钳臂10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一焊钳臂10的固定端安装在机体1上,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焊接电极40;第二焊接电极20,第一焊接电极40与第二焊接电极20相互配合,以焊接待加工产品;其中,第一焊钳臂10的至少部分为弯状结构,以使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相对于第一焊钳臂10的固定端靠近于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焊接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体1、第一焊钳臂10和第二焊接电极20,第一焊钳臂10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一焊钳臂10的固定端安装在机体1上,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焊接电极40,第一焊接电极40与第二焊接电极20相互配合,以焊接待加工产品;其中,第一焊钳臂10的至少部分为弯状结构,以使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相对于第一焊钳臂10的固定端靠近于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设置,其中,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第一焊钳臂10为圆柱状,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相对与固定端靠近与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设置即使第一焊钳臂10的轴线与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交叉设置,且夹角优选为25°,以保证第一焊钳臂10的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焊接机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难以实现点焊连接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第一焊钳臂10包括:支撑段13,支撑段13为柱状结构,支撑段13的一端为固定端,支撑段1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弯状结构设置在支撑段13上,利用支撑段13以支撑第一焊接电极40。

    具体地,支撑段13包括:第一段体132,固定端设置在第一段体132上,第一段体132的轴心线与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平行;第二段体133,第二段体133的轴心线与第一段体132的轴心线交叉设置,以使第一段体132朝向靠近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段体133与第一段体132连接;第三段体135,第三段体135与第二段体133连接,第三段体135的轴心线与第二段体133的轴心线交叉设置,以使第二段体133和第三段体135构成弯状结构,这样设置,能够减小焊接机的喉深,使第一焊钳臂10能够深入较小的空间内进行点焊工作,提高了焊接机的通用性,在焊接地铁座椅的时候,可实现乙型梁柱连接板的电阻电焊工艺全覆盖,实现了乙型立柱与横梁连接板处的电阻焊接工艺。

    进一步地,第一段体132与第二段体133通过第一连接段134连接,第二段体133与第三段体135通过第二连接段136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段134的至少部分和第二连接段136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使第一段体132、第二段体133与第三段体135之间实现弧形过渡,增加第一焊钳臂10的臂体的柔性化。

    为了便于安装第一焊接电极40,焊接机还包括:过渡段12,过渡段12设置在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第一焊接电极40设置在过渡段12上,以通过过渡段12安装在第一焊钳臂10上;过渡段12的至少部分沿预定弧形轨迹延伸,弧形轨迹的圆心位于过渡段12朝向第二焊接电极20的一侧;其中,在进行焊接立柱与连接板时,各个立柱之间的距离较小,将过渡段12的至少部分沿预定弧形轨迹延伸,以在焊接机进行焊接时,防止过渡段12与立柱发生干涉,使焊接机不能正常进行电焊工作;过渡段12与第一焊接电极40之间设置有倒角,倒角优选为5°,此外,通过在第一焊钳臂10上设置过渡段12,将第一焊接电极40设置在过渡段12上,改变了以往的第一焊接电极40直接安装在第一焊钳臂10的端部的设置方式,有利与焊接机的维修,在第一焊钳臂10或过渡段12发生损坏时,只需将过渡段12从第一焊钳臂10上卸下,即可对第一焊钳臂10或过渡段12进行维修或更换。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3和图4所示,焊接机还包括:连接件14,连接件14的至少部分与第一焊钳臂10远离机体1的一端连接,过渡段12的至少部分与连接件14连接,以通过连接件14使过渡段12与第一焊钳臂10连接。

    具体地,为了便于支撑段13与过渡段12连接,第一焊钳臂10远离机体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130,连接部130具有第二凹槽1301;连接件14上设置有与第二凹槽1301相对的第一凹槽140,以在连接件14与连接部130连接时,在第二凹槽1301与第一凹槽140之间构成用于容纳过渡段12的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连接部130具有连接端面1303和止挡端面1304,连接端面1303与止挡端面1304呈预定夹角连接,以在连接端面1303和止挡端面1304之间构成避让空间131,以用于避让连接件14,使连接件14与连接部130的连接端面连接。

    连接部130上设置有连接孔1302,连接件14上设置有安装孔141,以通过使锁紧螺栓的至少部分依次穿过连接孔1302和安装孔141,以将过渡段12锁紧于容纳空间内,通过锁紧螺栓将过渡段12锁紧,结构简单且安装方便。

    在具体实施时,焊接机还包括:第二焊钳臂30,第二焊接电极20设置在第二焊钳臂30上,第一焊接电极40的电极端与第二焊接电极20的电极端相对,第二焊钳臂30沿靠近或远离第一焊接电极40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第二焊接电极20的电极端与第一焊接电极40的电极端相配合以进行点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焊接设备,包括焊接机和用于带动焊接机运动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焊接机为上述实施例的焊接机。

    通过驱动组件带动焊接机进行焊接工作,可使焊接机在任意位置进行焊接,点焊工艺可操作性强,劳动强度地,可实现城轨车辆梁柱有限空间位置电阻点焊作业,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焊接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体1、第一焊钳臂10和第二焊接电极20,第一焊钳臂10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一焊钳臂10的固定端安装在机体1上,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焊接电极40,第一焊接电极40与第二焊接电极20相互配合,以焊接待加工产品;其中,第一焊钳臂10的至少部分为弯状结构,以使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相对于第一焊钳臂10的固定端靠近于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设置,其中,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第一焊钳臂10为圆柱状,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相对与固定端靠近与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设置即使第一焊钳臂10的轴线与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交叉设置,且夹角优选为25°,以保证第一焊钳臂10的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焊接机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难以实现点焊连接的问题。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焊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1);

    第一焊钳臂(10),所述第一焊钳臂(10)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第一焊钳臂(10)的固定端安装在所述机体(1)上,所述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焊接电极(40);

    第二焊接电极(20),所述第一焊接电极(40)与所述第二焊接电极(20)相互配合,以焊接待加工产品;

    其中,所述第一焊钳臂(10)的至少部分为弯状结构,以使所述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焊钳臂(10)的固定端靠近于所述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钳臂(10)包括:

    支撑段(13),所述支撑段(13)为柱状结构,所述支撑段(13)的一端为所述固定端,所述支撑段(13)的另一端为所述自由端;所述弯状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段(1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13)包括:

    第一段体(132),所述固定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段体(132)上,所述第一段体(132)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平行;

    第二段体(133),所述第二段体(133)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一段体(132)的轴心线交叉设置,以使所述第一段体(132)朝向靠近所述第二焊接电极(20)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段体(133)与所述第一段体(13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13)还包括:

    第三段体(135),所述第三段体(135)与所述第二段体(133)连接,所述第三段体(135)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二段体(133)的轴心线交叉设置,以使所述第二段体(133)和所述第三段体(135)构成所述弯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体(132)与所述第二段体(133)通过第一连接段(134)连接,所述第二段体(133)与所述第三段体(135)通过第二连接段(136)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段(134)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段(136)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机还包括:

    过渡段(12),所述过渡段(12)设置在所述第一焊钳臂(10)的自由端,所述第一焊接电极(40)设置在所述过渡段(12)上,以通过所述过渡段(12)安装在所述第一焊钳臂(10)上;所述过渡段(12)的至少部分沿预定弧形轨迹延伸,所述弧形轨迹的圆心位于所述过渡段(12)朝向所述第二焊接电极(20)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机还包括:

    连接件(14),所述连接件(14)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焊钳臂(10)远离所述机体(1)的一端连接,所述过渡段(12)的至少部分与所述连接件(14)连接,以通过所述连接件(14)使所述过渡段(12)与所述第一焊钳臂(1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钳臂(10)远离所述机体(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130),所述连接部(130)具有第二凹槽(1301);

    所述连接件(1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凹槽(1301)相对的第一凹槽(140),以在所述连接件(14)与所述连接部(130)连接时,在所述第二凹槽(1301)与所述第一凹槽(140)之间构成用于容纳所述过渡段(12)的容纳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30)具有连接端面(1303)和止挡端面(1304),所述连接端面(1303)与所述止挡端面(1304)呈预定夹角连接,以在所述连接端面(1303)和所述止挡端面(1304)之间构成避让空间(131),以用于避让所述连接件(14)。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30)上设置有连接孔(1302),所述连接件(14)上设置有安装孔(141),以通过使锁紧螺栓的至少部分依次穿过所述连接孔(1302)和所述安装孔(141),以将所述过渡段(12)锁紧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机还包括:

    第二焊钳臂(30),所述第二焊接电极(20)设置在所述第二焊钳臂(30)上,所述第一焊接电极(40)的电极端与所述第二焊接电极(20)的电极端相对,所述第二焊钳臂(30)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焊接电极(40)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所述第二焊接电极(20)的电极端与所述第一焊接电极(40)的电极端相配合以进行点焊。

    12.一种焊接设备,包括焊接机和用于带动所述焊接机运动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机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焊接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焊接机及具有其的焊接设备,其中,焊接机,包括:机体;第一焊钳臂,第一焊钳臂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一焊钳臂的固定端安装在机体上,第一焊钳臂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焊接电极;第二焊接电极,第一焊接电极与第二焊接电极相互配合,以焊接待加工产品;其中,第一焊钳臂的至少部分为弯状结构,以使第一焊钳臂的自由端相对于第一焊钳臂的固定端靠近于第二焊接电极的轴线设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焊接机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难以实现点焊连接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何智勇;郑凯;吕安松;马爱华;赵延强;王福全;李刚卿;韩晓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21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35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