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矿用安全防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及防冲击服。
背景技术:
在矿产行业,由于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在特定的工作场景下,需要装备防冲击设备,现有技术中对于防冲击设备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穿着不灵活,不易穿脱,穿着后不能够实现两臂的自由运动、以及人体的跪、跳、蹲、跑、转体等活动,在工作过程中极不方便;二是为了提高防冲击性能和稳定性,往往会采用金属材质,导致风险增加;三是不能够满足灵活性和防护性能的综合要求,导致相对笨重,实用性差。
基于结构的稳定性和性能的抗冲击性能的综合考虑,需对防冲击服进行新的结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及防冲击服,其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满足灵活性和抗冲击性的综合要求,同时穿着舒服,具有可拆分的性能,实用性更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包括:前夹套,其与人体的前胸部对应设置;后夹套,其与人体后背部和侧部对应设置;以及布设在所述前夹套和所述后夹套中的护板块,所述护板块呈矩阵分布在所述前夹套和所述后夹套中,且相邻的护板块独立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组合式防冲击夹套,优选地,所述护板块上设置有加强筋或/和加强槽,且在所述护板块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组合式防冲击夹套,优选地,所述护板块为平板;或所述护板块为弧形板,位于前夹套或后夹套上的各所述护板块的圆心角朝向相同。
在所述后夹套的两侧还设置有侧夹套,侧夹套内设置有多块护板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组合式防冲击夹套,优选地,所述前夹套和所述后夹套均包括外衬层和内衬层,所述护板块的两侧均依次设置有内衬层和外衬层,且在靠近人体的所述内衬层和外衬层之间设置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为海绵或颗粒状塑料球粒。
根据本实用新型组合式防冲击夹套,优选地,所述内衬层中通过缝制线分隔为多个独立设置的容纳腔,所述护板块匹配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组合式防冲击夹套,优选地,还包括筋网层,所述护板块匹配布设在所述筋网层上,所述筋网层为帘子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组合式防冲击夹套,优选地,与臂膀对应的护板块的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平滑过渡设置在多个护板块上。
一种组合式防冲击服,包括:如上述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以及衣服本体,在所述衣服本体的前部和后部均设置有放置部,所述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匹配设置在所述放置部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组合式防冲击服,优选地,所述衣服本体包括:本体前部;本体后部,所述本体前部和本体后部的顶端一体连接,在本体后部的两侧设置有本体侧部;以及位于本体侧部上的束紧带;着装时,所述本体后部和本体侧部向前包裹搭设在所述本体前部上,并通过所述束紧带束紧;其中,所述本体前部、所述本体后部和本体侧部均为双层结构,在所述本体前部、本体后部和本体侧部上设置有容纳组合式防冲击夹套的容纳袋,所述容纳袋的袋口设置有拉链、绑带、纽扣的至少一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结构设计合理,其通过护板块、防冲击夹套和防冲击服的结构设计,能够实现可拆分的结构关系,对于护板块的布置和固定形式,能够保障在穿戴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进行一些动作时导致护板块偏移人体需防护部位。
本申请的防冲击夹套在结构上的设置,通过设置填料层、筋网层等结构,不仅能够满足抗冲击性能,而且能够兼具实用性,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耐磨性,同时在受到冲击时能够更好的使防冲击夹套保持一体结构,并实现力的分散,使得人体更大的作用面积承载冲击力,降低对局部位置的高强度冲击。
本申请的织物多采用纯棉材质,护板块采用具有抗冲击和高韧性的塑料板,避免出现裂纹或变形;防护服上的拉链、纽扣和束紧带等均采用非金属材质,进一步的提高在特殊工作环境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护板块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护板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夹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夹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夹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夹套与护板块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弧形结构的护板块的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帘子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式防冲击服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式防冲击服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
100为护板块、101为加强筋、102为加强槽、103为通孔、104为缺口;
200为组合式防冲击夹套、210为前夹套、220为后夹套、230为侧夹套、240为缝制线、250为筋网层;
300为衣服本体、310为本体前部、320为本体后部、330为本体侧部、340为拉链、350为纽扣、360为束紧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见图1-图11,一种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包括前夹套210、后夹套220以及布设在所述前夹套210和所述后夹套220中的护板块100,前夹套210与人体的前胸部对应设置;后夹套220与人体后背部和侧部对应设置;所述护板块100呈矩阵分布在所述前夹套210和所述后夹套220中,且相邻的护板块100独立间隔设置。
在后夹套的两侧还设置有侧夹套230,侧夹套230内设置有多块护板块100,用于防护人体侧部,并避免限制人体的臂膀的活动,本实施例中的侧夹套内设置有四块护板块。
本实施例中的护板块采用塑料材质,其具有无毒、无害、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同时表面光滑,周边无毛刺、飞边、裂纹等缺陷,在护板块100上设置有加强筋101和加强槽102,且在所述护板块100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03。此外,护板块可以为平板;护板块100也可以为弧形板,当为弧形板时,位于前夹套210或后夹套220上的各所述护板块100的圆心角朝向相同。护板块100的周边均采用圆角过渡,避免出现尖角或尖楞。
与臂膀对应的护板块100的上设置有缺口104,所述缺口104平滑过渡设置在多个护板块100上,从而使得前夹套210和后夹套220类似于马甲的形式对应在人体的前后侧,侧夹套位于缺口104的下部,从而使得前夹套210和后夹套220的缺口104位置形成臂膀活动的空间。
前夹套210、后夹套220和侧夹套230均包括外衬层和内衬层,护板块的两侧均依次设置有内衬层和外衬层,且在靠近人体的内衬层和外衬层之间设置有填料层;填料层为海绵或颗粒状塑料球粒,一方面避免护板块直接贴合在人体上,造成透气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舒适性,减少人体在进行动作时对人体造成频繁的摩擦。
对于护板块如何设置在前夹套210、后夹套220或侧夹套230中,本实施例给出了两种形式,其一是:内衬层中通过缝制线240分隔为多个独立设置的容纳腔,所述护板块匹配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即首先进行护板块的摆放,在用缝制线完成分离,避免护板块移动。另一种情况是:设置筋网层250,护板块匹配布设在所述筋网层上,并完成位置固定,所述筋网层250为帘子布,帘子布具有的性能,能够很好的满足抗冲击性能和护板块的固定,最终再有帘子布和内衬层和外衬层的缝合,实现固定,且效率更高,性能更好,实现了护板块和帘子布性能的叠加和升华。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防冲击服,包括如上述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200和衣服本体,在所述衣服本体300的前部和后部均设置有放置部,所述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匹配设置在所述放置部内。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衣服本体包括本体前部310、本体后部320、本体侧部330和位于本体侧部上的束紧带360,所述本体前部和本体后部的顶端一体连接,在本体后部的两侧设置有本体侧部;着装时,所述本体后部和本体侧部向前包裹搭设在所述本体前部上,并通过所述束紧带束紧;其中,所述本体前部、所述本体后部和本体侧部均为双层结构,在所述本体前部、本体后部和本体侧部上设置有容纳组合式防冲击夹套的容纳袋,所述容纳袋的袋口设置有拉链340、绑带、纽扣350的至少一种,还可以在衣服本体上设置反光带。
上述的拉链、纽扣、绑带均位于衣服本体的内侧,避免外侧裸露,最终通过束紧带束紧,能够更好的实现与人体的贴合,且避免使用金属结构件或者其他材质的部件,使得整个衣服本体的材质更趋于统一。
本申请的衣服本体为套头式结构,本体前部和本体后部的侧部相互分离,其能够更便于与人体的贴合,避免松松垮垮的现象,更便于作业人员动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1.一种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夹套,其与人体的前胸部对应设置;
后夹套,其与人体后背部和侧部对应设置;以及
布设在所述前夹套和所述后夹套中的护板块,所述护板块呈矩阵分布在所述前夹套和所述后夹套中,且相邻的护板块独立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块上设置有加强筋或/和加强槽,且在所述护板块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块为平板;或所述护板块为弧形板,位于前夹套或后夹套上的各所述护板块的圆心角朝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夹套的两侧还设置有侧夹套,侧夹套内设置有多块护板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套、所述后夹套和所述侧夹套均包括外衬层和内衬层,所述护板块的两侧均依次设置有内衬层和外衬层,且在靠近人体的所述内衬层和外衬层之间设置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为海绵或颗粒状塑料球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中通过缝制线分隔为多个独立设置的容纳腔,所述护板块匹配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筋网层,所述护板块匹配布设在所述筋网层上,所述筋网层为帘子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其特征在于,与臂膀对应的护板块的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平滑过渡设置在多个护板块上。
9.一种组合式防冲击服,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组合式防冲击夹套;以及
衣服本体,在所述衣服本体的前部和后部均设置有放置部,所述组合式防冲击夹套匹配设置在所述放置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式防冲击服,其特征在于,所述衣服本体包括:
本体前部;
本体后部,所述本体前部和本体后部的顶端一体连接,在本体后部的两侧设置有本体侧部;以及
位于本体侧部上的束紧带;着装时,所述本体后部和本体侧部向前包裹搭设在所述本体前部上,并通过所述束紧带束紧;
其中,所述本体前部、所述本体后部和本体侧部均为双层结构,在所述本体前部、本体后部和本体侧部上设置有容纳组合式防冲击夹套的容纳袋,所述容纳袋的袋口设置有拉链、绑带、纽扣的至少一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