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8-01  80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领域,具体是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



    背景技术:

    钛是一种银白色的过渡金属,其特征为重量轻、强度高、具金属光泽,耐湿氯气腐蚀。钛最常见的化合物是二氧化钛,可用于制造白色颜料。其他化合物还包括四氯化钛(ticl4)(作催化剂和用于制造烟幕作空中掩护)及三氯化钛(ticl3)(用于催化聚丙烯的生产)。

    钛锭在加工生产中,钛锭通过坩埚熔炼完成后,需要把坩埚移动到合适地位置进行冷却,现有的坩埚冷置放装置存在使用不方便,自动化程度低,安全性低,存量小等问题,这使得发明一种新的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成为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包括底架,所述底架为框架结构,所述电弧炉的一侧设置有置放池,置放池的底部设置有固定螺栓,底架的底部设置有和固定螺栓相配合的安装螺孔,底架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置放池内;所述底架的上部设置有传送带,传送带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上设置有多个和坩埚相配合的置放槽;所述置放池内设置有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管、风机、出风口、出风管道、水箱和循环泵,所述散热管螺旋铺设在置放池内,所述置放池的一侧设置有水箱和循环泵,循环泵的进水口和水箱的出水口连接;循环泵的出水口和散热管的进水口连接,散热管的出水口和水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置放池的上面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下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出风口上连接有多个出风管道,所述置放池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风机,风机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置放池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架为不锈钢材质;置放池为混凝土结构,置放池为方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送带为传送辊式传送带;所述固定架为不锈钢材质,固定架的底部设置有滑轨,底架上设置有和滑轨相配合的滑槽,固定架通过滑轨和滑槽的配合和底架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架和置放架的高度之和等于置放池的深度;所述散热管为铝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盖板为不锈钢材质,盖板的一侧通过螺栓螺母和置放池铰接;所述风机正对出风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通过设置的传送带、固定架、置放槽和散热装置,不仅实现了对坩埚的固定、传送和冷却的全自动化操作,而且实现了对坩埚的风冷和水冷两种方式冷却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通过使用盖板和置放池,把坩埚布置在地下进行冷却,不仅实现了对散出热量的封存,减少热量对工作环境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中的传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中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中的出风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中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架1、电弧炉2、置放池3、固定架4、置放槽5、传送带6、盖板7、散热装置8、风机9、出风口10、散热管11、出风管道12、水箱13、循环泵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2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包括底架1,所述底架1为框架结构,底架1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电弧炉2的一侧设置有置放池3,置放池3为混凝土结构,置放池3为方形,置放池3的底部设置有固定螺栓,底架1的底部设置有和固定螺栓相配合的安装螺孔,底架1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置放池3内;所述底架1的上部设置有传送带6,传送带6为传送辊式传送带6,传送带6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架4,固定架4为不锈钢材质,固定架4的底部设置有滑轨,底架1上设置有和滑轨相配合的滑槽,固定架4通过滑轨和滑槽的配合和底架1连接;固定架4上设置有多个和坩埚相配合的置放槽5,置放槽5用于置放坩埚;所述底架1和置放架的高度之和等于置放池3的深度;所述固定架4用于对坩埚进行限位,防止坩埚倾倒;所述传送带6用于带动坩埚向前传送;

    请参阅图1、图2、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置放池3内设置有散热装置8,散热装置8包括散热管11、风机9、出风口10、出风管道12、水箱13和循环泵14,所述散热管11为铝管,散热管11螺旋铺设在置放池3内,所述置放池3的一侧设置有水箱13和循环泵14,循环泵14的进水口和水箱13的出水口连接;循环泵14的出水口和散热管11的进水口连接,散热管11的出水口和水箱1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循环泵14、散热管11和水箱13,用于对坩埚进行水冷散热,同时实现对热能的回收利用;所述置放池3的上面设置有盖板7,盖板7为不锈钢材质,盖板7的一侧通过螺栓螺母和置放池3铰接,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方便对盖板7进行开合;所述盖板7的下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10,出风口10上连接有多个出风管道12,所述置放池3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风机9,风机9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置放池3内,风机9正对出风口10;所述风机9、出风管道12和出风口10,用于对坩埚进行风冷散热。

    在使用时,熔炼完成后,打开盖板7,把坩埚吊入固定架4的置放槽5内,通过置放槽5落到传送带6上,然后通过传送带6转动带动坩埚和固定架4向前移动,以便空出位置,放置更多坩埚,然后盖上盖板7,然后通过散热装置8对坩埚进行水冷和风冷散热,实现对坩埚散热的同时,实现对热能的利用,冷却完成后,打开盖板7,取出坩埚。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包括底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为框架结构,所述电弧炉(2)的一侧设置有置放池(3),置放池(3)的底部设置有固定螺栓,底架(1)的底部设置有和固定螺栓相配合的安装螺孔,底架(1)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置放池(3)内;所述底架(1)的上部设置有传送带(6),传送带(6)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架(4);固定架(4)上设置有多个和坩埚相配合的置放槽(5);所述置放池(3)内设置有散热装置(8),散热装置(8)包括散热管(11)、风机(9)、出风口(10)、出风管道(12)、水箱(13)和循环泵(14),所述散热管(11)螺旋铺设在置放池(3)内,所述置放池(3)的一侧设置有水箱(13)和循环泵(14),循环泵(14)的进水口和水箱(13)的出水口连接;循环泵(14)的出水口和散热管(11)的进水口连接,散热管(11)的出水口和水箱(1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置放池(3)的上面设置有盖板(7);所述盖板(7)的下面设置有多个出风口(10),出风口(10)上连接有多个出风管道(12),所述置放池(3)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风机(9),风机(9)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置放池(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为不锈钢材质;置放池(3)为混凝土结构,置放池(3)为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6)为传送辊式传送带(6);所述固定架(4)为不锈钢材质,固定架(4)的底部设置有滑轨,底架(1)上设置有和滑轨相配合的滑槽,固定架(4)通过滑轨和滑槽的配合和底架(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和置放架的高度之和等于置放池(3)的深度;所述散热管(11)为铝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7)为不锈钢材质,盖板(7)的一侧通过螺栓螺母和置放池(3)铰接;所述风机(9)正对出风口(1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包括底架,所述底架为框架结构,所述电弧炉的一侧设置有置放池,置放池的底部设置有固定螺栓,底架的底部设置有和固定螺栓相配合的安装螺孔,底架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置放池内;本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钛锭后的坩埚支撑架,通过设置的传送带、固定架、置放槽和散热装置,不仅实现了对坩埚的固定、传送和冷却的全自动化操作,而且实现了对坩埚的风冷和水冷两种方式冷却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通过使用盖板和置放池,把坩埚布置在地下进行冷却,不仅实现了对散出热量的封存,减少热量对工作环境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铁生;李向阳;李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洛阳伍鑫金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30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34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