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加热炉的炉体。
背景技术:
加热炉通常由若干呈长方形的本体堆砌而成,虽然本体具备良好的耐高温性能,但是其强度不足,在外力的撞击作用下本体容易破碎或者断裂,影响炉体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稳定性高且结构紧凑的加热炉的炉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加热炉的炉体,炉体包括若干呈长方体形的本体,若干本体堆叠在一起形成内部为空腔且侧部开口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外侧固连有罩壳,所述罩壳与本体之间形成内部为空腔的填充腔,所述填充腔内具有保温填充物。
本加热炉的炉体创造性的在本体外侧固连具备适当强度的罩壳,当炉体外部受到撞击作用力时,会直接作用在罩壳上,保证本体不会因上述撞击力破损。
当然,位于罩壳与本体之间的保温填充物还能提高炉体的保温性能,以及避免炉体外部温度过高,起到稳定的隔热作用。
在上述的加热炉的炉体中,所述保温填充物为玻璃棉。
在上述的加热炉的炉体中,所述保温填充物为矿棉。
在上述的加热炉的炉体中,所述罩壳上端与本体上部之间具有平滑过渡的过渡部一。
在上述的加热炉的炉体中,所述过渡部一为罩壳上端的倒角。
在上述的加热炉的炉体中,所述过渡部一为罩壳上端的圆角。
通过过渡部一消除罩壳上端处的尖角结构,有效提高其结构紧凑性。
在上述的加热炉的炉体中,所述罩壳下端与本体下部之间具有平滑过渡的过渡部二。
在上述的加热炉的炉体中,所述过渡部二为罩壳上端的倒角。
在上述的加热炉的炉体中,所述过渡部二为罩壳上端的圆角。
通过过度部二消除罩壳下端处的尖角结构,有效提高其结构紧凑性。
在上述的加热炉的炉体中,所述本体为陶瓷材料,所述罩壳为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罩壳具备足够强度。
在上述的加热炉的炉体中,所述本体下部与其侧部的连接处具有凹入的倒角部,上述过渡部二与倒角部相平齐。
这样的结构能减少本体材料消耗,同时也能使上下相邻的两个本体其上的罩壳不会碰触在一起,适当提高其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加热炉的炉体由于本体外侧稳定的连接有能提高其强度的罩壳,因此,炉体受到撞击作用力时能有效避免本体破损或者断裂,其稳定性比较高。
同时,位于罩壳与本体之间的保温填充物还能有效提高其保温隔热性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另外,由于上下相邻的两个本体其上的罩壳不会碰触在一起,进一步的提高了其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加热炉的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1a、倒角部;2、罩壳;2a、过渡部一;2b、过渡部二;3、保温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加热炉的炉体包括若干呈长方体形的本体1,若干本体1堆叠在一起形成内部为空腔且侧部开口的炉体,所述本体1外侧固连有罩壳2,所述罩壳2与本体1之间形成内部为空腔的填充腔,所述填充腔内具有保温填充物3。
所述保温填充物3为玻璃棉。根据实际情况,所述保温填充物3为矿棉也是可行的。
所述罩壳2上端与本体1上部之间具有平滑过渡的过渡部一2a。
所述过渡部一2a为罩壳2上端的倒角。根据实际情况,所述过渡部一2a为罩壳2上端的圆角也是可行的。
所述罩壳2下端与本体1下部之间具有平滑过渡的过渡部二2b。
所述过渡部二2b为罩壳2上端的倒角。根据实际情况,所述过渡部二2b为罩壳2上端的圆角也是可行的。
所述本体1为陶瓷材料,所述罩壳2为金属材料。
所述本体1下部与其侧部的连接处具有凹入的倒角部1a,上述过渡部二2b与倒角部1a相平齐。
本加热炉的炉体创造性的在本体外侧固连具备适当强度的罩壳,当炉体外部受到撞击作用力时,会直接作用在罩壳上,保证本体不会因上述撞击力破损。
当然,位于罩壳与本体之间的保温填充物还能提高炉体的保温性能,以及避免炉体外部温度过高,起到稳定的隔热作用。
1.一种加热炉的炉体,炉体包括若干呈长方体形的本体,若干本体堆叠在一起形成内部为空腔且侧部开口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外侧固连有罩壳,所述罩壳与本体之间形成内部为空腔的填充腔,所述填充腔内具有保温填充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填充物为玻璃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填充物为矿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炉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上端与本体上部之间具有平滑过渡的过渡部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炉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一为罩壳上端的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炉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一为罩壳上端的圆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炉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下端与本体下部之间具有平滑过渡的过渡部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炉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二为罩壳上端的倒角。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炉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二为罩壳上端的圆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炉的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下部与其侧部的连接处具有凹入的倒角部,上述过渡部二与倒角部相平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