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叉车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8-01  106


    本实用新型涉及叉车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叉车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叉车是一种工业搬运车辆,是指对成件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在搬运货物中起重要作用。叉车广泛应用于港口、车站、机场、货场、工厂车间、产库、流通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并进入船舱、车厢和集装箱内进行托盘货物的装卸和搬运工作。叉车是托盘运输、集装箱运输必不可少的设备。

    在很多能实现货物升降功能的叉车中,针对位置要求高的货物装卸,传统叉车通过增加门架的高度,以实现货物能被提升的高度,但是门架过高,将造成驾驶员的驾驶视线受阻,从而影响驾驶安全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动叉车提升装置,省去了液压管路系统,省去了前后起升油缸在驾驶员视线前方的设置,进一步改善了驾驶员的视野。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动叉车提升装置,通过车体带动移动,包括相对设置的门架和设置于两门架之间的可移动的滑架,所述门架包括外门架、固定连接两外门架顶端的横梁和可移动嵌套于外门架中的内门架;滑架上固定有带动滑架沿外门架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一提升机构,横梁上固定有带动内门架沿外门架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二提升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包括固定于内门架长度方向的第一齿条和与第一齿条啮合传动的第一提升齿轮和驱动第一提升齿轮转动的第一提升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包括固定于内门架长度方向的第二齿条和与第二齿条啮合传动的第二提升齿轮和驱动第二提升齿轮转动的第二提升电机;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固定于内门架的两垂直连接面上。

    进一步地,滑架上固定有控制第一提升电机的第一控制箱,第一提升电机固定于第一控制箱上,第一提升齿轮固定于第一控制箱中。

    进一步地,横梁上固定有控制第二提升电机的第二控制箱,第二提升电机固定于第二控制箱上,第二提升齿轮固定于第二控制箱中。

    进一步地,叉车提升装置与车体之间连接有旋转架机构,车体中设置有整个装置提供动力的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包括锂电池、电控底板、受电装置和一端固定于车体底部中心位置的底座立柱,底座立柱向远离车体底部方向延伸依次穿过受电装置的一端、电控底板的中心,电控底板与车体底部之间形成用于放置锂电池的空腔,受电装置的接线柱端设置于旋转架机构上,受电装置沿底座立柱轴向做圆周运动。

    进一步地,底座立柱在与受电装置的连接处设置有滑道组和开设于最大直径滑道组下部的接线孔,滑道组包括至少一个滑道,底座立柱在靠近与受电装置连接处开设有线束出口,车体内的电缆线与接线孔连接,车体外的电缆线与受电装置的接线柱端连接。

    进一步地,两外门架下端均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固定于外门架下端面的下支撑腿、套嵌体和套嵌在套嵌体中的钢球。

    进一步地,车体底部固定有转向轮,钢球最下端与转向轮最下端在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地,电动叉车提升装置上设置有前后倾斜机构,所述前后倾斜机构包括倾斜螺杆、驱动倾斜螺杆转动的倾斜电机、倾斜控制箱,倾斜控制箱与倾斜电机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叉车提升装置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中提供的一种电动叉车提升装置,内门架直接嵌套于外门架中,并通过电源装置驱动内门架和滑架的移动,一方面内门架可沿外门架轴向移动,改善了传统门架位于叉车前端过高,造成驾驶视野受阻的缺陷,减小了结构布置的空间,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省去了传统液压管路系统,省去了前后起升油缸在驾驶员视线前方的设置,进一步改善了驾驶员的视野;滑架的上下移动,完成货物的有效装卸;支撑装置中钢球最下端与转向轮最下端在同一平面内,使得车体的重心可以前移,从而减小了车体的转弯半径,因此可以在叉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减小车体的重量,节省成本和叉车的占用空间;前后倾斜机构与提升装置的配合使用,提高了提升装置的使用效率;叉车提升装置的动力由锂电池和电机提供,节能环保、维修方便;通过至少一个受电装置对多个用电器件进行稳定供电,实现了用电器件的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叉车提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后倾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受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a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受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受电装置固定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支撑装置的爆炸图;

    其中,1、旋转架机构,2、转向轮,3、车体,6、锂电池,7、电控底板,8、受电装置,10、底座立柱,5-1、第一提升电机,5-2、第一控制箱,5-3、第一提升齿轮,5-4、第一齿条,5-5、滑架,5-6、第二提升电机,5-7、第二控制箱,5-8、第二提升齿轮,5-9、内门架,5-10、外门架,5-11、第二齿条,5-12、倾斜电机,5-13、倾斜控制箱,5-14、倾斜螺杆,5-15、下支撑腿,5-16、套嵌体,5-17、钢球,5-18、横梁,5-19、货叉架,5-20、支点,8-1、接口,8-2、t型线槽,8-3、转动孔,10-1、接线孔,10-2、滑道组,10-3、分道槽,10-4、滑道,10-5、线束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能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中在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动叉车提升装置,通过车体3带动移动,包括相对设置的门架和设置于两门架之间的可移动的滑架5-5,所述门架包括外门架5-10、固定连接两外门架5-10顶端的横梁5-18和可移动嵌套于外门架5-10中的内门架5-9;滑架5-5上固定有带动滑架5-5沿外门架5-10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一提升机构,横梁5-18上固定有带动内门架5-9沿外门架5-10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二提升机构。

    将门架进行改进,通过内门架5-9可以在外门架5-10中移动,可以在装卸货物时提升门架的整体升降高度,使得高处的货物可以被稳定装卸,可以避免传统叉车直接将门架设置成较高的高度,从而使得驾驶员的驾驶视线受阻的缺陷;滑架5-5通过第一提升机构控制提升,可以实现位置要求不高的货物装卸,滑架5-5与内门架5-9结合提升,可以实现位置要求高的货物装卸。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包括固定于内门架5-9长度方向的第一齿条5-4和与第一齿条5-4啮合传动的第一提升齿轮5-3和驱动第一提升齿轮5-3转动的第一提升电机5-1,滑架5-5上固定有控制第一提升电机5-1的第一控制箱5-2,第一提升电机5-1固定于第一控制箱5-2上,第一提升齿轮5-3固定于第一控制箱5-2中,第一提升电机5-1通过带动第一提升齿轮5-3转动,以实现滑架5-5的升降。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包括固定于内门架5-9长度方向的第二齿条5-11和与第二齿条5-11啮合传动的第二提升齿轮5-8和驱动第二提升齿轮5-8转动的第二提升电机5-6,横梁5-18上固定有控制第二提升电机5-6的第二控制箱5-7,第二提升电机5-6固定于第二控制箱5-7上,第二提升齿轮5-8固定于第二控制箱5-7中,第二提升电机5-6通过带动第二提升齿轮5-8转动,以实现内门架5-9的升降;

    具体地,如图4和5所示,第一齿条5-4和第二齿条5-11分别固定于内门架5-9的两垂直连接面上,使得结构紧凑,节省了安装空间,进而使得整个叉车小巧方便;滑架5-5和内门架5-9的上下可移动设置,提高了货物的提升高度。节省了提升空间,内门架5-9直接嵌套于外门架5-10中,并通过电源装置驱动内门架和滑架的移动,一方面内门架可沿外门架轴向移动,改善了传统门架位于叉车前端过高,造成驾驶视野受阻的缺陷,减小了结构布置的空间,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省去了传统液压管路系统,省去了前后起升油缸在驾驶员视线前方的设置,进一步改善了驾驶员的视野。

    应理解,外门架5-10可以为槽钢,内门架5-9可以为工字钢或槽钢,工字钢内门架5-9设置于槽钢外门架5-10的槽中,并在与槽钢轴向垂直的方向上部分露出外门架5-10,露出部分设置第二齿条5-11,在与第二齿条5-11所在面垂直的一面设置第一齿条5-4,因此外观上,两内门架5-9上的第一齿条5-4相对设置,第二齿条5-11平行设置。

    如图4和12所示,两外门架5-10下端均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固定于外门架5-10下端面的下支撑腿5-15、套嵌体5-16和套嵌在套嵌体5-16中的钢球5-17。车体3底部固定有转向轮2,钢球5-17最下端与转向轮2最下端在同一平面内;套嵌体5-16设置成空心半球体,切除顶端,将钢球5-17嵌套在空心半球中,以防止5-17钢球脱落。

    下支撑腿5-15的开设第一孔,钢球5-17能放置于该第一孔中,为了提高钢球5-17的固定强度,在钢球5-17的外表面设置一套嵌体5-16,套嵌体5-16与下支撑腿5-15接触,一方面增加钢球5-17与下支撑腿5-15的接触强度,另一方面钢球5-17通过环状的套嵌体5-16实现360度旋转,以配合转向轮2-7的转动。

    钢球5-17最下端与转向轮2最下端在同一平面内,使得车体3的支撑点可以前移,增大车体3的杠杆比,额定载重不变的情况下,车体3的整车半径和重量可以大大减小,因此支撑装置的设置可以在叉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减小车体3的重量和整车半径,节省成本和叉车的占用空间。

    如图6和7所示,叉车提升装置与车体3之间连接有旋转架机构1,车体3中设置有整个装置提供动力的电源装置;叉车提升装置通过旋转架机构1与车体3固定连接,使得叉车提升装置能够通过车体3的移动带动其移动。

    所述电源装置包括锂电池6、电控底板7、受电装置8和一端固定于车体3底部中心位置的底座立柱10,底座立柱10向远离车体3底部方向延伸依次穿过受电装置8的一端、电控底板7的中心,电控底板7与车体3底部之间形成用于放置锂电池6的空腔,受电装置8的接线柱端设置于旋转架机构1上,受电装置8沿底座立柱10轴向做圆周运动,锂电池6可以是不充电的锂金属电池,也可以是二次充电的锂离子电池。

    如图8和9所示,底座立柱10在与受电装置8的连接处设置有滑道组10-2和开设于最大直径滑道组10-2下部的接线孔10-1,滑道组10-2包括至少一个滑道10-4,底座立柱10在靠近与受电装置8连接处开设有线束出口10-5,车体内的电缆线与接线孔10-1连接,车体外的电缆线与受电装置8的接线柱端连接,受电装置8可能不止一个并且内置电刷。

    锂电池6与受电装置8之间通过电缆线连接,为了美观和电缆线的固定,电缆线设置于底座立柱10的轴向空腔中,电缆线一端连接锂电池6的输出端,电缆线的另一端通过线束出口10-5接入接线孔10-1中,当外部用电器件所需供电不同时,可以设置多个滑道10-4,彼此滑道10-4之间通过分道槽10-3隔开;接线孔10-1与滑道10-4的一一对应关系,每个滑道10-4中的电缆线可以设置与受电装置8连接的不同控制作用的电缆线,该不同作用的电缆线与受电装置8接线柱端的输出一一对应,通过分道槽10-3隔开,以分离不同控制电路,实现受电装置8为不同要求的外部用电器件供电,提高了该电源装置对叉车供电的适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的图8和9中,底座立柱10上依次有小中大三个不同直径的滑道组10-2,每个滑道组10-2有分道槽10-3分成两个滑道10-4,所以共有六个滑道10-4,每个滑道10-4与六个接线孔10-1一一对应连通,互不干扰。

    如图10、11所示,受电装置8的接线柱端设置有多个接口8-1,每个接口8-1连接到一个滑道10-4中的电缆线,受电装置8的固定端内壁与底座立柱10上的滑道10-4、分道槽10-3配合,使得受电装置8的固定端在与相应电缆线连接的同时能绕底座立柱10轴向转动;受电装置8在固定端和接线柱端之间设置有t型线槽8-2,从固定端接入接线柱端的电缆线放置于该t型线槽8-2中,实现有序布线,避免电缆线的杂乱,从而影响美观。其中受电装置8安装时,将该t型线槽8-2面向车体3底部方向设置,接线柱端的接口8-1向远离车体3底部的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受电装置8的固定端可以开设一转动孔8-3,转动孔8-3的内表面可以设置多个凹面与凸面交替的环状圈并内置电刷,一方面与底座立柱10上的滑道10-4、分道槽10-3配合转动,另一方面,通过底座立柱10与凹面与凸面交替的环状圈的接触面的内置电刷,将锂电池的电能传输到整个提升装置中。

    应理解,叉车装置的动力由锂电池和各组电机提供,一方面节能环保,另一方面维修方便。锂电池6产生的动力通过受电装置8给用电器件供电。

    具体地,电控底板7上可以放置用电器件,同时多个用电器件较多时,可以进行逐层叠加,在层与层之间用电控底板7隔开,节省用电器件的占用空间,同时电控底板7将锂电池6与用电器件隔开,一方面固定锂电池6,另一方面使得整个装置检修方便。同时锂电池6也可以通过电控底板7隔开而设置成多层,以实现电能需求大的叉车工作,在锂电池6设置多层时,每层均设置滑道组10-2。

    应理解,叉车装置的动力由锂电池和各组电机提供,一方面节能环保,另一方面维修方便。锂电池6产生的动力通过受电装置8给用电器件供电;车体3内部的线束连接到接线孔10-1中,提升装置的线束连接到受电装置8的接线柱端,受电装置8绕底座立柱10转动。

    如图4所示,电动叉车提升装置上设置有前后倾斜机构,所述前后倾斜机构包括倾斜螺杆5-14、驱动倾斜螺杆5-14转动的倾斜电机5-12、倾斜控制箱5-13,倾斜控制箱5-13与倾斜电机5-12信号连接,倾斜控制箱5-13安装在滑架5-5上,倾斜电机5-12和驱动倾斜螺杆5-14安装于倾斜控制箱5-13上,放置货物的货叉架5-19与滑架5-5可转动连接,倾斜螺杆5-14与货叉架成一定角度连接,倾斜控制箱5-13控制倾斜电机5-12带动倾斜螺杆5-14的转动实现起升机构5的前后倾斜。倾斜螺杆5-14的伸缩使得货叉架能绕与滑架5-5连接的支点5-20做前后倾斜运动。

    前后倾斜机构与提升装置的配合使用,提高了提升装置的使用效率。

    滑架起升过程:第一控制箱5-2控制第一提升电机5-1工作,带动第一提升齿轮5-3转动,第一提升齿轮5-3通过与第一齿条5-4的啮合传动,带动滑架5-5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货物的上下移动。

    内门架5-9的起升过程:第二控制箱5-7控制第二提升电机5-6工作,带动第二提升齿轮5-8转动,第二提升齿轮5-8通过与第二齿条5-11的啮合传动,带动内门架5-9的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货物的上下移动。

    信号连接包括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有线连接包括宽带连接、光纤连接;无线连接包括wifi连接、无线电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叉车提升装置,通过车体(3)带动移动,包括相对设置的门架和设置于两门架之间的可移动的滑架(5-5),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架包括外门架(5-10)、固定连接两外门架(5-10)顶端的横梁(5-18)和可移动嵌套于外门架(5-10)中的内门架(5-9);

    滑架(5-5)上固定有带动滑架(5-5)沿外门架(5-10)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一提升机构,横梁(5-18)上固定有带动内门架(5-9)沿外门架(5-10)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二提升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叉车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包括固定于内门架(5-9)长度方向的第一齿条(5-4)和与第一齿条(5-4)啮合传动的第一提升齿轮(5-3)和驱动第一提升齿轮(5-3)转动的第一提升电机(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叉车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包括固定于内门架(5-9)长度方向的第二齿条(5-11)和与第二齿条(5-11)啮合传动的第二提升齿轮(5-8)和驱动第二提升齿轮(5-8)转动的第二提升电机(5-6);

    第一齿条(5-4)和第二齿条(5-11)分别固定于内门架(5-9)的两垂直连接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叉车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叉车提升装置与车体(3)之间连接有旋转架机构(1),车体(3)中设置有整个装置提供动力的电源装置;

    所述电源装置包括锂电池(6)、电控底板(7)、受电装置(8)和一端固定于车体(3)底部中心位置的底座立柱(10),底座立柱(10)向远离车体(3)底部方向延伸依次穿过受电装置(8)的一端、电控底板(7)的中心,电控底板(7)与车体(3)底部之间形成用于放置锂电池(6)的空腔,受电装置(8)的接线柱端设置于旋转架机构(1)上,受电装置(8)沿底座立柱(10)轴向做圆周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叉车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立柱(10)在与受电装置(8)的连接处设置有滑道组(10-2)和开设于最大直径滑道组(10-2)下部的接线孔(10-1),滑道组(10-2)包括至少一个滑道(10-4),底座立柱(10)在靠近与受电装置(8)连接处开设有线束出口(10-5),车体内的电缆线与接线孔(10-1)连接,车体外的电缆线与受电装置(8)的接线柱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叉车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外门架(5-10)下端均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固定于外门架(5-10)下端面的下支撑腿(5-15)、套嵌体(5-16)和套嵌在套嵌体(5-16)中的钢球(5-1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叉车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车体(3)底部固定有转向轮(2),钢球(5-17)最下端与转向轮(2)最下端在同一平面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叉车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滑架(5-5)上固定有控制第一提升电机(5-1)的第一控制箱(5-2),第一提升电机(5-1)固定于第一控制箱(5-2)上,第一提升齿轮(5-3)固定于第一控制箱(5-2)中。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叉车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横梁(5-18)上固定有控制第二提升电机(5-6)的第二控制箱(5-7),第二提升电机(5-6)固定于第二控制箱(5-7)上,第二提升齿轮(5-8)固定于第二控制箱(5-7)中。

    技术总结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叉车提升装置,通过车体带动移动,包括相对设置的门架和设置于两门架之间的可移动的滑架,所述门架包括外门架、固定连接两外门架顶端的横梁和可移动嵌套于外门架中的内门架;滑架上固定有带动滑架沿外门架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一提升机构,横梁上固定有带动内门架沿外门架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二提升机构,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包括固定于内门架长度方向的第一齿条和与第一齿条啮合传动的第一提升齿轮和驱动第一提升齿轮转动的第一提升电机。内门架直接嵌套于外门架中,并通过电源装置驱动内门架的移动,省去了液压管路系统,省去了前后起升油缸在驾驶员视线前方的设置,进一步改善了驾驶员的视野。

    技术研发人员:褚护生;牟艳;陶陶;崔多嵩;孙良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6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31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