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火力发电厂空冷机组间接空冷系统的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
背景技术:
火力发电厂空冷机组间接空冷系统:间冷循环冷却水进入表面式凝汽器水侧通过表面换热,冷却凝汽器汽侧的汽轮机和小汽机排汽,受热的间冷循环水由循环水泵输送至空冷塔,通过换热器与空气进行间接表面换热,循环水被空气冷却后返回凝汽器的水侧去冷却汽轮机和小汽机的排汽,构成一个闭式循环系统。
如图1和图2所示,火力发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口下集联箱,箱体1底部设有进水口5和出水口6,中间设有隔板2,将进水和出水隔离,进水口5与出水口6分别距离箱体1底板两边端部1/3底板长度的位置。冷却塔内的间冷循环水配水母管与每个散热器(材料为铝材)之间连通的进水管为dn250,进水管与进水口连接,进水口截面积(进水管截面积的2/3)为0.033m2,带有一定压力的间冷循环水通过槽体直接分配到散热器内每个散热管,由于布水不均匀,会出现:距离进水口附近的散热器散热管有较大的冲刷腐蚀,距离进水口远的散热管冲刷腐蚀就非常小,因此,冲刷腐蚀较大的散热管运行较短时间后就在进水口附近腐蚀破损,造成散热器漏水,给电厂机组运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对流入散热管的水进行均匀分布,进而可以减小对进水口附近散热管入口水流的冲击的下集联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包括中空的箱体和设置于箱体内的隔板和布水板,所述隔板设置于箱体中部且将箱体分隔为进水箱和出水箱,所述进水箱底部设有进水口,顶部设有散热管入口,出水箱底部设有出水口,顶部设有散热管出口;所述布水板设置于进水箱内且设置方向与进水箱内水流方向相垂直,所述布水板上设有若干排通孔,正对进水口的一排通孔为中心排,若干排通孔的直径自中心排向两侧逐渐增大。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计为:所述隔板将箱体分隔为体积相同的进水箱和出水箱,布水板将进水箱分隔为体积相同的两部分。
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的中心分别位于距离箱体底板两端1/3底板长度的位置。
所述散热管入口与散热管出口的直径均为25mm。
所述若干排通孔的直径为为散热管入口直径的(0.65 0.05n)倍,n为距离中心排通孔的排数。
所述进水口截面积为0.033m2。
所述布水板上通孔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进水口截面积的两倍。
所述散热器入口面积总和为0.059m2。
第n-1排通孔与第n排通孔之间的距离为(0.65 0.05n-0.05)*25/2 (0.65 0.05n)*25/2 10mm。
所述布水板宽度为165mm,中心排通孔个数为7个,且等距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的进水箱内设置布水板,使得流向散热管入口的水均匀分布,可以减小进水口附近散热管进水口水流的冲击,大大减轻散热管进水口铝材的冲刷腐蚀,满足火力发电厂间冷循环水安全运行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散热器进出口下集联箱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透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散热器进出口下集联箱透视图;
图4为图3中布水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隔板,3-进水箱,4-出水箱,5-进水口,6-出水口,7-布水板,8-通孔,9-散热管入口,10-散热管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箱体1内中部设有隔板2,隔板2将箱体分隔为体积相同的进水箱3和出水箱4,进水箱3和出水箱4底部分别设有进水口5和出水口6,进水口5用于与进水管连接,进水箱3和出水箱4底部分别设有散热管入口9和散热管出口10,散热管入口和散热管出口分别用于与倒“u”型散热管的入口和出口连接。
本实施例在进水箱4中部焊接有一块材料为铝材的布水板7,布水板7厚度与下集箱板材厚度相同,约为18mm,布水板7纵向距离进水箱4底部和下集联箱顶部的距离相同,将进水箱4分割位体积相同的两部分,且设置方向与进水箱4内水流方向相垂直,布水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8多个通孔8分为若干排,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散热管的直径为25mm,散热管入口9和散热管出口10的直径均为25mm,布水板7正对进水口5的位置的一排通孔为中心排,由中心排向两边分别为第一排、第二排……第n排,中心排通孔直径为散热管直径的0.65倍,即中心排每个通孔直径为16mm;沿中心排向两边依次为0.7倍(即此排每个通孔直径为18mm)、0.75倍(此排每个通孔直径为19mm)……,(0.65 0.05n)倍,则通孔直径为:(0.65 0.05n)*25mm,n为距离中心排的通孔排数,数值取整数。
所有通孔面积总和≥2.0倍进水口截面积,即0.066m2,一个散热器散热管总截面积为0.059m2,满足通孔总面积大于散热管总截面积的要求,目的为减小进水阻力。
中心排通孔到第一排之间距离为23mm,第二排与第三排之间距离为23.5mm,并以此类推,第n-1排与第n排之间距离为(0.65 0.05n-0.05)*25/2 (0.65 0.05n)*25/2 10mm,有效数字保留小数点后1位。
本实施例中每一排的通孔8之间等距排列,布水板7宽度(即横向距离总长度)为165mm,中心排通孔数为7个;第一排通孔数为7个;第二排通孔数为6个;第三排通孔数为6个;第四排通孔数为6个;第5排通孔数为5个;第6排通孔数为5个;第7、8、9排通孔数均各为4个;第10、11、12、13、14、15排通孔数均各为3个;第16、17、18、19、20、21、22通孔孔数均各为2个。
现有技术中,由于进水箱3内正对进水口5的部分水流量大,并向两侧逐渐减小,造成距离进水口5附近的散热器散热管有较大的冲刷腐蚀,本实施例通过布水板7上靠近进水口的通孔8尺寸小,并向两侧逐渐增大,来对流向散热管入口9的水流量进行均匀分布,来减小对靠近进水口的散热管的冲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换方式得到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1.一种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箱体和设置于箱体内的隔板和布水板,所述隔板设置于箱体中部且将箱体分隔为进水箱和出水箱,所述进水箱底部设有进水口,顶部设有散热管入口,出水箱底部设有出水口,顶部设有散热管出口;所述布水板设置于进水箱内且设置方向与进水箱内水流方向相垂直,所述布水板上设有若干排通孔,正对进水口的一排通孔为中心排,若干排通孔的直径自中心排向两侧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将箱体分隔为体积相同的进水箱和出水箱,布水板将进水箱分隔为体积相同的两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的中心分别位于距离箱体底板两端1/3底板长度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入口与散热管出口的直径均为2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排通孔的直径为散热管入口直径的(0.65 0.05n)倍,n为距离中心排通孔的排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截面积为0.033m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板上通孔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进水口截面积的两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入口面积总和为0.059m2。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其特征在于:第n-1排通孔与第n排通孔之间的距离为(0.65 0.05n-0.05)*25/2 (0.65 0.05n)*25/2 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电厂间冷塔散热器进出水口下集联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板宽度为165mm,中心排通孔个数为7个,且等距排列。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