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贵金属首饰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手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手镯,有些是完全封闭的,需要将手镯做成较大的环状才能佩戴至手上。有些手镯是可开合的,但只是简单的卡扣结构,不仅整体不够美观,而且稳定性也不足,佩戴舒适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得到一种美观、稳定且可分离、有一定趣味性的手镯。
为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镯,包括可佩带于手腕上的手镯本体,手镯本体上设有打开/锁合手镯本体的密码式锁合结构,所述手镯本体在可打开/锁合处包括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密码式锁合结构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密码式锁合结构包括有相适配的锁体和锁钩,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手镯本体的第一端,锁钩固定连接于所述手镯本体的第二端。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锁钩包括一插入段和一锁合凸起,锁合凸起设置于插入段的侧面,所述锁体在靠近所述锁钩的端部从表面向锁体内延伸有供锁钩的插入段和锁合凸起一同插入的锁孔。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锁体包括有密码转轮,密码转轮套于所述锁孔外并可绕锁孔旋转,密码转轮与所述锁合凸起相适配并可通过转动密码转轮而使得密码转轮与锁合凸起相互卡合或分离。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密码转轮在靠近转动中心的内侧开设有缺口,在缺口远离所述第二端的一侧设有可容置所述锁合凸起的容置腔,所述锁钩插入锁孔状态下,锁合凸起位于容置腔中,并可通过转动密码转轮至缺口与锁合凸起相对处以使得锁合凸起可穿过缺口而拔出容置腔。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沿所述第二端至第一端方向,所述锁体还依次包括锁体前端、空心柱和锁体后端,空心柱部分/完全空心以容置插入所述锁孔的锁钩插入段,锁体前端与锁体后端分别连接于空心柱的两端,所述锁孔从锁体前端表面向空心柱内延伸。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相对位于两端的所述锁体前端和所述锁体后端,所述锁体表面在所述空心柱处呈内凹状,所述密码转轮套于呈内凹状的空心柱上。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空心柱表面开设有贯穿槽,贯穿槽自靠近所述锁体前端的端部向所述锁体后端延伸,贯穿槽与所述锁钩锁合凸起相适配并使得锁合凸起插入锁孔时可从贯穿槽处露出空心柱。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空心柱在靠近所述锁体后端的表面上设有安装块,所述锁体后端内侧开设有安装槽,安装块嵌于安装槽内且空心柱与安装槽固定相连。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锁体后端表面设有标识“y”,所述锁体前端表面设有标识“u”,所述密码转轮表面依次环绕有标识“i”、“l”、“o”、“v”、“e”,且标识“o”内侧对应所述缺口位置,在所述密码式锁合结构可打开状态下标识“y”、“o”、“u”三者位于同一条线上。
由于在手镯本体上设置有密码式锁合结构,可用于闭合或打开手镯。打开手镯,易于佩戴。佩戴后,再通过密码式锁合结构将手镯锁合,从而保证了手镯的稳定不脱落,且密码式锁合结构需按照密码才可打开或锁合,从而增加了手镯打开/锁合过程的趣味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图1为一种手镯闭合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手镯打开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手镯的分解图;
图4为一种手镯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中,包括10-手镯本体、11-第一端、12-第二端、20-密码式锁合结构、21-锁体、211-锁孔、212-锁体前端、213-空心柱、214-密码转轮、215-锁体后端、216-安装槽、217-缺口、218-安装块、219-贯穿槽、22-锁钩、221-插入段、222-锁合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结合图1、图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手镯,包括可佩带于手腕上的手镯本体10,手镯本体10上设有打开/锁合手镯本体10的密码式锁合结构20,所述手镯本体10在可打开/锁合处包括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所述密码式锁合结构20连接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由于在手镯本体10上设置有密码式锁合结构20,可用于闭合或打开手镯。手腕处一般较小,可打开手镯,则易于佩戴。佩戴后,再通过密码式锁合结构20将手镯锁合,从而保证了手镯的稳定不脱落,手镯本体10的大小规格也更能与手腕匹配、贴合,且密码式锁合结构20需按照特定密码才可打开或锁合,从而增加了手镯打开/锁合过程的趣味性。
再结合图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密码式锁合结构20包括有相适配的锁体21和锁钩22,锁体21固定连接于所述手镯本体10的第一端11,锁钩22固定连接于所述手镯本体10的第二端12。从而可以通过锁体21锁钩22之间的锁合与分离来实现手镯两端的相连或相离。
再结合图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锁钩22包括一插入段221和一锁合凸起222,锁合凸起222设置于插入段221的侧面,所述锁体21在靠近所述锁钩22的端部从表面向锁体21内延伸有供锁钩22的插入段221和锁合凸起222一同插入的锁孔211,锁孔211的形状以及锁孔211的规格自然是需要与锁钩22相适配的,以使得锁钩22可以插入并被锁合或打开。需锁合时,可将锁钩22插入至锁孔211,利用锁体21将锁钩22锁住。需打开时,利用密码使锁体21解锁,使得锁钩22可从锁孔211中拔出。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锁体21包括有密码转轮214,密码转轮214套于所述锁孔211外并可绕锁孔211旋转,密码转轮214与所述锁合凸起222相适配并可通过转动密码转轮214而使得密码转轮214与锁合凸起222相互卡合或分离。密码转轮214自然是用来转动至特定密码,然后来打开锁体21,使得锁钩22可以分离,手镯本体10可以打开。
再结合图4,所述密码转轮214在靠近转动中心的内侧开设有缺口217,在缺口217远离所述第二端12的一侧设有可容置所述锁合凸起222的容置腔(图中未示出),所述锁钩22插入锁孔211状态下,锁合凸起222位于容置腔中,并可通过转动密码转轮214至缺口217与锁合凸起222相对处以使得锁合凸起222可穿过缺口217而拔出容置腔。即,解锁时,需要将转轮转动至缺口217与卡合凸起处,才能将锁钩22拔出;在未转动至该缺口217处时,由于密码转轮214内侧的阻挡,使得锁钩22无法拔出,处于锁合状态。
再结合图4,沿所述第二端12至第一端11方向,所述锁体21还依次包括锁体前端212、空心柱213和锁体后端215,空心柱213部分/完全空心以容置插入所述锁孔211的锁钩22插入段221,锁体前端212与锁体后端215分别连接于空心柱213的两端,所述锁孔211从锁体前端212表面向空心柱213内延伸。即锁钩22插入锁孔211时,插入段221依次穿过锁体前端212和空心柱213,并停留于空心柱213中,然后利用密码转轮214将其锁住。
结合图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相对位于两端的所述锁体前端212和所述锁体后端215,所述锁体21表面在所述空心柱213处呈内凹状,所述密码转轮214套于呈内凹状的空心柱213上。这种结构不仅可以保证密码转轮214可以自由转动,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密码转轮214沿自身轴向移动,保证位置的稳定。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心柱213表面开设有贯穿槽219,贯穿槽219自靠近所述锁体前端212的端部向所述锁体后端215延伸,贯穿槽219与所述锁钩22锁合凸起222相适配并使得锁合凸起222插入锁孔211时可从贯穿槽219处露出空心柱213。以便于锁合凸起222与套于空心柱213上的密码转轮214相配合而锁合或分离。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心柱213在靠近所述锁体后端215的表面上设有安装块218,所述锁体后端215内侧开设有安装槽216,安装块218嵌于安装槽216内且空心柱213与安装槽216固定相连。在锁体21实际安装时,锁体前端212、空心柱213和锁体后端215间都是固定相连的,且空心柱213与锁体后端215通过安装槽216与安装块218相连可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即空心柱213可以特定的角度与锁体后端215相连,也便于密码开锁的定位。然后还可采用焊接的形式将空心柱213与锁体后端215固定。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锁体后端215表面设有标识“y”,所述锁体前端212表面设有标识“u”,所述密码转轮214表面依次环绕有标识“i”、“l”、“o”、“v”、“e”,且标识“o”内侧对应所述缺口217位置,在所述密码式锁合结构20可打开状态下标识“y”、“o”、“u”三者位于同一条线上。各种标识具有定位识别作用,当密码转轮214转动至特定标识时,便可打开锁体21。且,上述各具体标识的设计,使得该手镯更能表达一种爱意。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第一、第二……只代表其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它们的重要程度和位置有什么不同。此处,上、下、左、右、前、后只代表其相对位置而不表示其绝对位置。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手镯,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佩带于手腕上的手镯本体,手镯本体上设有打开/锁合手镯本体的密码式锁合结构,所述手镯本体在可打开/锁合处包括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密码式锁合结构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码式锁合结构包括有相适配的锁体和锁钩,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手镯本体的第一端,锁钩固定连接于所述手镯本体的第二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包括一插入段和一锁合凸起,锁合凸起设置于插入段的侧面,所述锁体在靠近所述锁钩的端部从表面向锁体内延伸有供锁钩的插入段和锁合凸起一同插入的锁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包括有密码转轮,密码转轮套于所述锁孔外并可绕锁孔旋转,密码转轮与所述锁合凸起相适配并可通过转动密码转轮而使得密码转轮与锁合凸起相互卡合或分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码转轮在靠近转动中心的内侧开设有缺口,在缺口远离所述第二端的一侧设有可容置所述锁合凸起的容置腔,所述锁钩插入锁孔状态下,锁合凸起位于容置腔中,并可通过转动密码转轮至缺口与锁合凸起相对处以使得锁合凸起可穿过缺口而拔出容置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端至第一端方向,所述锁体还依次包括锁体前端、空心柱和锁体后端,空心柱部分/完全空心以容置插入所述锁孔的锁钩插入段,锁体前端与锁体后端分别连接于空心柱的两端,所述锁孔从锁体前端表面向空心柱内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镯,其特征在于:相对位于两端的所述锁体前端和所述锁体后端,所述锁体表面在所述空心柱处呈内凹状,所述密码转轮套于呈内凹状的空心柱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镯,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柱表面开设有贯穿槽,贯穿槽自靠近所述锁体前端的端部向所述锁体后端延伸,贯穿槽与所述锁钩锁合凸起相适配并使得锁合凸起插入锁孔时可从贯穿槽处露出空心柱。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镯,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柱在靠近所述锁体后端的表面上设有安装块,所述锁体后端内侧开设有安装槽,安装块嵌于安装槽内且空心柱与安装槽固定相连。
10.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手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后端表面设有标识“y”,所述锁体前端表面设有标识“u”,所述密码转轮表面依次环绕有标识“i”、“l”、“o”、“v”、“e”,且标识“o”内侧对应所述缺口位置,在所述密码式锁合结构可打开状态下标识“y”、“o”、“u”三者位于同一条线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