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4  169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具,具体是一种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人们普遍使用的折叠雨伞,当下雨使用后还未晾干前不好收纳携带,并妨碍影响他人及环境卫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未晾干亦能收纳携带,避免妨碍影响他人及环境卫生的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包括伞面、支撑所述伞面的伞骨、调节所述伞面高度的伸缩伞杆以及固定于所述伸缩伞杆下端并供用户手持的伞柄,还包括伞套,所述伞柄底部开设有连通所述伸缩伞杆内腔的凹槽,所述伞套的尾端连接于所述伸缩伞杆内,所述伞套可随所述伸缩伞杆的伸缩进出所述伸缩伞杆的内腔与所述凹槽形成的腔室,环绕所述伞套的套口处设置有捆扎绳,所述捆扎绳上设置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可锁紧或松开所述捆扎绳捆扎所述伞套的套口,并可随所述伞套收入所述腔室内而收入所述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所述伞套随所述伸缩伞杆的伸缩进出所述伸缩伞杆的内腔与所述凹槽形成的腔室,收伞时,所述伞套随所述伸缩伞杆缩回而脱出所述腔室,反卷所述伞套的套口使伞套包裹整个折叠雨伞后,拉紧所述捆扎绳以收紧所述伞套的套口,而后由所述锁紧件锁紧所述捆扎绳捆扎所述伞套的套口,完成收纳。结构简单,在下雨使用本折叠雨伞后不必等其晾干即可收纳到所述伞套内携带,所述伞面的雨水被所述伞套隔离无法溢出,不致于打湿随身物品,也不会拿在手上致到处滴水,从而避免妨碍影响他人及环境卫生;同时,由于所述伞套在未使用时收纳于所述腔室,不影响本折叠雨伞的正常使用,且所述伞套的使用和收纳方便快捷。

    进一步,所述锁紧件上固定设置有在所述锁紧件收入所述凹槽后可盖合所述凹槽槽口的槽盖。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避免外界杂质进入所述腔室内而影响所述伞套顺利进出所述腔室,确保所述伞套正常使用。

    进一步,所述槽盖周向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凹槽的槽口呈圆环形,其内壁对应所述外螺纹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槽盖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螺纹配合与所述凹槽的槽口螺纹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槽盖盖合所述凹槽的槽口便捷可靠。

    进一步,所述锁紧件为双孔猪鼻扣,所述伞套的套口处翻卷固定成环形套管,所述捆扎绳穿设于所述环形套管内,其两端由所述伞套内侧伸出后分别穿过所述双孔猪鼻扣的两个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按压或松开所述双孔猪鼻扣的按钮即可实现所述锁紧件锁紧或松开所述捆扎绳捆扎所述伞套的套口,操作简单方便。

    进一步,所述捆扎绳的两端穿过所述双孔猪鼻扣的两个孔后固定于所述伞套内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折叠雨伞在收纳状态时,由于所述捆扎绳在拉紧所述伞套的套口并由所述双孔猪鼻扣锁紧,用户能够将所述捆扎绳露出所述伞套的套口的部分作为手提带使用,不必额外设置手提带,并方便用户携带本折叠雨伞。

    进一步,所述伸缩伞杆包括连接所述伞面的上杆部和连接所述伞柄的下杆部,所述伞套的尾端连接于所述上杆部远离所述伞面的一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在二折伞中对所述伞套的安装,确保所述伞套能够在伸缩伞杆中随所述伸缩伞杆的伸缩而进出所述腔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收折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撑开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伞面;2-伞骨;3-伸缩伞杆;31-下杆部;32-上杆部;4-伞柄;5-伞套;6-凹槽;7-内腔;8-捆扎绳;9-双孔猪鼻扣;10-环形套管;11-槽盖;100-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包括伞面1、支撑伞面1的伞骨2、调节伞面1高度的伸缩伞杆3以及固定于伸缩伞杆3下端并供用户手持的伞柄4,还包括伞套5,伞柄4底部开设有连通伸缩伞杆3内腔7的凹槽6,伞套5的尾端连接于伸缩伞杆3内,伞套5可随伸缩伞杆3的伸缩进出伸缩伞杆3的内腔7与凹槽6形成的腔室100,环绕伞套5的套口处设置有捆扎绳8,捆扎绳8上设置有锁紧件,锁紧件可锁紧或松开捆扎绳8捆扎伞套5的套口,并可随伞套5收入腔室100内而收入凹槽6。

    优选地,锁紧件上固定设置有在锁紧件收入凹槽6后可盖合凹槽6槽口的槽盖11。

    更优选地,槽盖11周向外壁设置有外螺纹,凹槽6的槽口呈圆环形,其内壁对应外螺纹设置有内螺纹,槽盖11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螺纹配合与凹槽6的槽口螺纹连接。

    优选地,锁紧件为双孔猪鼻扣9,伞套5的套口处翻卷固定成环形套管10,捆扎绳8穿设于环形套管10内,其两端由伞套5内侧伸出后分别穿过双孔猪鼻扣9的两个孔。

    更优选地,捆扎绳8的两端穿过双孔猪鼻扣9的两个孔后固定于伞套5内侧。

    优选地,伸缩伞杆3包括连接伞面1的上杆部32和连接伞柄4的下杆部31,伞套5的尾端连接于上杆部32远离伞面1的一端。由于二折伞的伸缩伞杆3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故上杆部32与下杆部31的连接结构不再赘述。

    使用方式:

    收伞时,拧开槽盖11,伞套5随上杆部32的收入下杆部31内而脱出腔室100,反卷伞套5的套口使伞套5包裹整个折叠雨伞后,拉紧捆扎绳8以收紧伞套5的套口,而后按压双孔猪鼻扣9的按钮并推动其压紧伞套5的套口后,松开双孔猪鼻扣9,完成收纳。

    撑伞时,按压双孔猪鼻扣9的按钮并拉动其松开伞套5的套口后,松开双孔猪鼻扣9,而后将伞套5褪出整个折叠雨伞,撑开折叠雨伞,伞套5随上杆部32伸出下杆部31而收入腔室100内,拧上槽盖11,完成撑伞。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包括伞面(1)、支撑所述伞面(1)的伞骨(2)、调节所述伞面(1)高度的伸缩伞杆(3)以及固定于所述伸缩伞杆(3)下端并供用户手持的伞柄(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伞套(5),所述伞柄(4)底部开设有连通所述伸缩伞杆(3)内腔(7)的凹槽(6),所述伞套(5)的尾端连接于所述伸缩伞杆(3)内,所述伞套(5)可随所述伸缩伞杆(3)的伸缩进出所述伸缩伞杆(3)的内腔(7)与所述凹槽(6)形成的腔室(100),环绕所述伞套(5)的套口处设置有捆扎绳(8),所述捆扎绳(8)上设置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可锁紧或松开所述捆扎绳(8)捆扎所述伞套(5)的套口,并可随所述伞套(5)收入所述腔室(100)内而收入所述凹槽(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上固定设置有在所述锁紧件收入所述凹槽(6)后可盖合所述凹槽(6)槽口的槽盖(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盖(11)周向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凹槽(6)的槽口呈圆环形,其内壁对应所述外螺纹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槽盖(11)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螺纹配合与所述凹槽(6)的槽口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为双孔猪鼻扣(9),所述伞套(5)的套口处翻卷固定成环形套管(10),所述捆扎绳(8)穿设于所述环形套管(10)内,其两端由所述伞套(5)内侧伸出后分别穿过所述双孔猪鼻扣(9)的两个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捆扎绳(8)的两端穿过所述双孔猪鼻扣(9)的两个孔后固定于所述伞套(5)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伞杆(3)包括连接所述伞面(1)的上杆部(32)和连接所述伞柄(4)的下杆部(31),所述伞套(5)的尾端连接于所述上杆部(32)远离所述伞面(1)的一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具,具体是一种雨后易于携带的折叠雨伞,包括伞面、支撑所述伞面的伞骨、调节所述伞面高度的伸缩伞杆以及固定于所述伸缩伞杆下端并供用户手持的伞柄,还包括伞套,所述伞柄底部开设有连通所述伸缩伞杆内腔的凹槽,所述伞套的尾端连接于所述伸缩伞杆内,所述伞套可随所述伸缩伞杆的伸缩进出所述伸缩伞杆的内腔与所述凹槽形成的腔室,环绕所述伞套的套口处设置有捆扎绳,所述捆扎绳上设置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可锁紧或松开所述捆扎绳捆扎所述伞套的套口,并可随所述伞套收入所述腔室内而收入所述凹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未晾干亦能收纳携带,避免妨碍影响他人及环境卫生。

    技术研发人员:刘映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映林
    技术研发日:2019.07.1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27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