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螺母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螺母机是指将铜螺母有效置于塑胶产品的设备,其具有转产快、效率高、良品率高、性价比高、操作简便等优良特性。
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692577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一种自动螺母机的产品固定装置,包括产品摆放台,所述产品摆放台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的两侧内壁上开设有对称设置的凹槽,凹槽远离凹槽开口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嵌入槽,所述第一嵌入槽远离第一嵌入槽开口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推杆电机,第一推杆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第一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延伸至凹槽内并焊接有矩形块,矩形块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侧延伸至放置槽内并焊接有夹板。
这种自动螺母机的产品固定装置只能对一个产品进行固定,当对一个产品加工完成后对第二个产品进行加工时,先要将第一个产品(加工完成的)取出,再放置第二个产品。这样就增加了工作时间,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通过设置多个固定组件,在对产品加工的同时能够将加工完成后的产品取出,提高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包括工作台、转动连接在工作台顶端的转动盘、沿转动盘的圆周方向阵列设置在转动盘上的固定组件以及带动转动盘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转动盘顶端的底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一端的定位板以及垂直固定在底板一侧并且与定位板垂直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定位板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件放置在转动盘上并且被定位板和固定板一同定位,螺母机对工件进行加工,加工的同时工人将工件放置到转动盘上;加工完成后,转动盘转动,将加工完成后的工件从螺母机的底端转动,未加工的工件转动到螺母机的底端,能够在螺母机加工的同时对工件进行放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与定位板垂直的连接板,连接板固定在底板上并且与底板垂直;所述连接板靠近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对工件进行夹紧的夹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紧件放置到对底板上的工件进行夹紧,增加放置的工件的稳定性,从而增加对工件加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紧件包括设置在连接板靠近固定板一侧的夹紧板以及带动夹紧板向靠近固定板方向运动的弹性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紧板和固定板一同对工件进行夹紧,弹性件带动夹紧板向靠近固定板的方向运动,增加夹紧板对工件的夹紧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板的顶端设置有斜面,斜面使得固定板和连接板顶端的开口大于底端的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和连接板顶端的开口大于底端的开口,便于工件从固定板和连接板顶端放置到底座上,方便工件的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与转动盘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与转动盘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便于对底板进行更换,对不同的工件进行加工使采用不同的底端,增加使用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上穿有与转动盘螺纹连接的螺栓,所述底板上开有供螺栓连接的安装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孔对底板的安装进行定位,使得底板每次都能够安装到同一位置,增加底板安装的准确性,同时底板和转动盘之间的螺栓连接,便于对底板进行拆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转动盘同轴转动的槽轮、与槽轮配合的拨盘以及带动拨盘转动的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槽轮和拨盘构成的槽轮机构,能够使得转动盘发生均匀的间歇性转动,转动频率与螺母机的加工频率相同,提高转动盘转动的自动化。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工件放置在转动盘上并且被定位板和固定板一同定位,螺母机对工件进行加工,加工的同时工人将工件放置到转动盘上;加工完成后,转动盘转动,将加工完成后的工件从螺母机的底端转动,未加工的工件转动到螺母机的底端,能够在螺母机加工的同时对工件进行放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夹紧件放置到对底板上的工件进行夹紧,增加放置的工件的稳定性,从而增加对工件加工的稳定性;
3.夹紧板和固定板一同对工件进行夹紧,弹性件带动夹紧板向靠近固定板的方向运动,增加夹紧板对工件的夹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弹性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转动盘的示意图;
图5为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2、转动盘;21、安装孔;3、固定组件;31、底板;311、螺栓;32、定位板;33、固定板;331、斜面;332、橡胶垫;34、连接板;341、导柱;342、限位块;35、夹紧板;36、弹性组件;361、外壳;362、弹簧;363、滑动杆;4、驱动组件;41、支撑架;42、转轴;43、槽轮;44、拨盘;45、副齿轮;46、主齿轮;461、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参见图1,包括工作台1、转动连接在工作台1上的转动盘2、设置在转动盘2上的固定组件3以及设置在工作台1底端并且带动转动盘2转动的驱动组件4。工件放置到固定组件3内,螺母机对放置到固定组件3内的工件进行加工,工人在螺母机加工的同时,将固定组件3内加工完成的工件取出,并放置新的待加工的工件。固定组件3的数量为多个(图中为4),沿转动盘2的圆周方向阵列设置在转动盘2上。
参见图2,固定组件3包括可拆卸连接在转动盘2顶端的底板31、垂直固定在底板31一端的定位板32、垂直固定在底板31上并且位于定位板32一端的固定板33、位于定位板32另一端的连接板34、设置在连接板34靠近固定板33一侧的夹紧板35以及带动夹紧板35向远离连接板34方向运动的弹性组件36。
底板31上穿有与工作台1螺纹连接的螺栓311,螺栓311对放置到工作台1上的底板31进行固定。
连接板34和固定板33分别位于底板31的两侧并且与底板31垂直。固定板33靠近连接板34的一端固定有橡胶垫332;固定板33的顶端设置有斜面331,斜面331使得固定板33和连接板34顶端的开口大于底端的开口,便于工件的放置。
夹紧板35远离固定板33的一侧固定有与连接板34滑动连接的导柱341,导柱341远离夹紧板35的一端固定有限位块342,限位块342能够防止夹紧板35过度远离连接板34。
参见图3,弹性组件36包括固定在连接板34远离固定板33一侧的外壳361、设置在外壳361内部的弹簧362以及固定在夹紧板35靠近连接板34一侧的滑动杆363。滑动杆363与连接板34滑动连接,且滑动杆363靠近外壳361的一端与弹簧362抵接,弹簧362带动滑动杆363向靠近固定板33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夹紧板35和固定板33对工件进行夹紧。
参见图2和图4,转动盘2的顶端开设有若干供螺栓311插入的安装孔21。安装孔21共螺栓311连接,安装孔21使得底板31每次都能安装在同一位置上。
参见图1和图5,驱动组件4的底端固定在工作台1底端的支持架41、固定在转动盘2底端并且与转动盘2同轴转动的转轴42、与转轴42同轴转动的槽轮43、与槽轮43啮合的拨盘44、与拨盘44同轴转动的副齿轮45以及与副齿轮45啮合的主齿轮46。主齿轮46由固定在支撑架41上的电机461带动转动。槽轮43和拨盘44构成槽轮机构,能够带动转动盘2间歇性转动。
使用方法:将工件放置到底板31上,工件通过固定板33和定位板32进行定位后,再通过夹紧板35对工件进行夹紧。驱动组件4带动转动盘2转动,将安装有未加工工件的固定组件3转动到螺母机的工作装置底端,对工件进行加工。转动盘2做间歇性转动,间歇性转动的时间大于(或等于)对工件加工的时间。转动盘2转动将加工完成后的工件从螺母机工作装置的底端转出,工人将加工完成后的工件取出,并将未加工的工件进行放置。转动盘2继续转动,重复此过程。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转动连接在工作台(1)顶端的转动盘(2)、沿转动盘(2)的圆周方向阵列设置在转动盘(2)上的固定组件(3)以及带动转动盘(2)转动的驱动组件(4);所述固定组件(3)包括设置在转动盘(2)顶端的底板(31)、垂直固定在底板(31)一端的定位板(32)以及垂直固定在底板(31)一侧并且与定位板(32)垂直的固定板(33),所述固定板(33)位于定位板(32)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32)的另一端设置有与定位板(32)垂直的连接板(34),连接板(34)固定在底板(31)上并且与底板(31)垂直;所述连接板(34)靠近固定板(33)的一侧设置有对工件进行夹紧的夹紧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件包括设置在连接板(34)靠近固定板(33)一侧的夹紧板(35)以及带动夹紧板(35)向靠近固定板(33)方向运动的弹性组件(3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3)的顶端设置有斜面(331),斜面(331)使得固定板(33)和连接板(34)顶端的开口大于底端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1)与转动盘(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1)上穿有与转动盘(2)螺纹连接的螺栓(311),所述底板(31)上开有供螺栓(311)连接的安装孔(2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螺母机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与转动盘(2)同轴转动的槽轮(43)、与槽轮(43)配合的拨盘(44)以及带动拨盘(44)转动的驱动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