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行李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的限位块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行李箱关闭时采用的缓冲方式为在行李箱与侧围流水线之间安装一个缓冲块,使缓冲块与行李箱内板螺纹连接,与侧围流水槽搭接形式,当行李箱盖关闭的时候,缓冲块与侧围流水槽接触,起到垂直方向缓冲作用,由于只是限制了垂直方向,行李箱盖缓冲块一般只能单方向限位,未限制左右方向,导致汽车行驶在颠簸路况的时候,左右方向上容易晃动,导致行李箱在颠簸路况行驶过程中,容易晃动,且由于缓冲块自身螺旋的结构,导致与之匹配的钣金结构复杂,造成钣金成型困难,也造成缓冲块与钣金匹配不良,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限位块结构,可以降低行李箱钣金件加工的难度,同时解决行李箱在颠簸路况行驶过程中,容易晃动造成异响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的限位块结构,包括行李箱内板、侧围流水槽、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块通过第一限位块锁止销卡接在行李箱内板上,所述第二缓冲块通过第二限位块锁止销卡接在侧围流水槽上,所述第一缓冲块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上设有第一凹沿和第一卡接沿,所述第二缓冲块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有第二凹沿和第二卡接沿,所述第一限位块锁止销包括第一凸沿、第一卡接脚和第二卡接脚,所述第一凸沿与第一凹沿相匹配,所述第一卡接脚与第一卡接沿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二卡接脚与行李箱内板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锁止销包括第二凸沿、第三卡接脚和第四卡接脚,所述第二凸沿与第二凹沿相匹配,所述第三卡接脚与第二卡接沿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四卡接脚与侧围流水槽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可形成贴合,且它们的贴合面与垂直方向呈一夹角θ,其中10°<θ<30°。
优选的,所述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形成的贴合面与垂直方向形成夹角θ=15°。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块的外形呈圆柱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块远离行李箱内板的一端与第一凸沿远离第一卡接脚的一端齐平。
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块远离侧围流水槽的一端与第二凸沿远离第三卡接脚的一端齐平。
本实用新型具备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设计成分别与行李箱内板和侧围流水槽卡扣连接,可以降低钣金件的加工难度,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将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接触面与垂直方向形成一夹角,可以增加实现垂直方向和左右方向的限位,可以避免车体在运动时行李箱易晃动造成异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缓冲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缓冲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块锁止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限位块锁止销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行李箱内板,2、侧围流水槽,3、第一缓冲块,4、第二缓冲块,5、第一通孔,51、第一凹沿,52、第一卡接沿,6、第二通孔,61、第二凹沿,62、第二卡接沿,7、第一限位块锁止销,71、第一凸沿,72、第一卡接脚,73、第二卡接脚,8、第二限位块锁止销,81、第二凸沿,82、第三卡接脚,83、第四卡接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6所示的一种新型的限位块结构,包括行李箱内板1、侧围流水槽2、第一缓冲块3和第二缓冲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块3通过第一限位块锁止销7卡接在行李箱内板1上,所述第二缓冲块4通过第二限位块锁止销8卡接在侧围流水槽2上,所述第一缓冲块3上设有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上设有第一凹沿51和第一卡接沿52,所述第二缓冲块4上设有第二通孔6,所述第二通孔6设有第二凹沿61和第二卡接沿62,所述第一限位块锁止销7包括第一凸沿71、第一卡接脚72和第二卡接脚73,所述第一凸沿71与第一凹沿51相匹配,所述第一卡接脚72与第一卡接沿52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二卡接脚73与行李箱内板1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锁止销8包括第二凸沿81、第三卡接脚82和第四卡接脚83,所述第二凸沿81与第二凹沿61相匹配,所述第三卡接脚82与第二卡接沿62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四卡接脚83与侧围流水槽2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一凸沿71和第二凸沿81可形成贴合,且它们的贴合面与垂直方向呈一夹角θ,其中10°<θ<30°。
较佳地,所述第一凸沿71和第二凸沿81形成的贴合面与垂直方向形成夹角θ=15°。所述第一缓冲块3的外形呈圆柱形。所述第一缓冲块3远离行李箱内板1的一端与第一凸沿71远离第一卡接脚72的一端齐平。所述第二缓冲块4远离侧围流水槽2的一端与第二凸沿81远离第三卡接脚82的一端齐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的,在设计时,将第一缓冲块3设计在行李箱内板1的左侧(如图1示),通过第一限位块锁止销7卡扣固定连接在行李箱内板1上,将第二缓冲块4通过第二限位块锁止销8卡扣固定连接在侧围流水槽2上,第一缓冲块3和第二缓冲块4外层结构材料为pom,内芯材料为epdm,且它们通过双料注塑的生产工艺相结合,行李箱在关闭时,第一缓冲块3和第二缓冲块4相接触形成缓冲作用,将它们的接触面与垂直方形形成一夹角可以使左右方向(如图1示)和垂直方向(如图1示)相互干涉,在车体在运动时行李箱不易晃动造成异响。
上述实施方式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新型的限位块结构,包括行李箱内板(1)、侧围流水槽(2)、第一缓冲块(3)和第二缓冲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块(3)通过第一限位块锁止销(7)卡接在行李箱内板(1)上,所述第二缓冲块(4)通过第二限位块锁止销(8)卡接在侧围流水槽(2)上,所述第一缓冲块(3)上设有第一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5)上设有第一凹沿(51)和第一卡接沿(52),所述第二缓冲块(4)上设有第二通孔(6),所述第二通孔(6)设有第二凹沿(61)和第二卡接沿(62),所述第一限位块锁止销(7)包括第一凸沿(71)、第一卡接脚(72)和第二卡接脚(73),所述第一凸沿(71)与第一凹沿(51)相匹配,所述第一卡接脚(72)与第一卡接沿(52)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二卡接脚(73)与行李箱内板(1)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锁止销(8)包括第二凸沿(81)、第三卡接脚(82)和第四卡接脚(83),所述第二凸沿(81)与第二凹沿(61)相匹配,所述第三卡接脚(82)与第二卡接沿(62)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四卡接脚(83)与侧围流水槽(2)形成卡扣连接,所述第一凸沿(71)和第二凸沿(81)可形成贴合,且它们的贴合面与垂直方向呈一夹角θ,其中10°<θ<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限位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沿(71)和第二凸沿(81)形成的贴合面与垂直方向形成夹角θ=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限位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块(3)的外形呈圆柱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限位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块(3)远离行李箱内板(1)的一端与第一凸沿(71)远离第一卡接脚(72)的一端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限位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块(4)远离侧围流水槽(2)的一端与第二凸沿(81)远离第三卡接脚(82)的一端齐平。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