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氨氮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除氨塔。
背景技术:
填料塔除氨塔的除氨效率与分散度的关系不大,但是其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填料堵塞的问题,一旦发生填料堵塞,清理过程及其困难。
cn201620109768.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除氨塔及除氨系统,采用空塔吹脱与填料吹脱相结合的方案有效提高了一次除氨效率,但是,该除氨塔仅依靠从进风口进入到塔体内部的空气与流化填料层中的填料接触,实现对氨氮废水的处理效果,由于填料具有一定的重量,其在塔体内部很少或基本不发生相对运动,因此,该除氨塔的除氨效率具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除氨塔,通过循环泵将经过流化填料层的氨氮废水经循环管、散吹管后从散吹孔向上喷出,带动流化填料层中的物料进行无规则运动,有效提高了物料与氨氮废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除氨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除氨塔,包括塔体和设于塔体顶部侧壁上的进水管,所述塔体为中空柱状结构,所述塔体内设有填料流化吹脱段,所述填料流化吹脱段包括流化填料层、循环管、循环泵和散吹管,所述循环管的下端设置于塔体的底部,所述循环泵设于循环管上,所述循环管的上端与散吹管连接;所述散吹管埋设于流化填料层的底部,所述散吹管水平设置且末端封闭,所述散吹管的顶部设有若干个散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新型除氨塔,通过循环泵将经过流化填料层的氨氮废水经循环管、散吹管后从散吹孔向上喷出,通过合理设置循环泵的出水压力参数和散吹孔的尺寸大小,能够撞击流化填料层中的物料,带动其进行无规则运动,有效提高了物料与氨氮废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除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除氨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填料流化吹脱段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塔体;2、进水管;3、流化填料层;31、填充料;32、布风板;4、循环管;5、循环泵;6、散吹管;61、散吹孔;62、主吹管;62、副吹管;7、出水管;71、取水段;711、探水管;712、连接管;72、蓄水段;721、左竖管;722、横管;723、降压管;724、右竖管;73、出水段;8、进风管;9、分流器;10、除雾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除氨塔,包括塔体1和设于塔体1顶部侧壁上的进水管2,所述塔体1为中空柱状结构,所述塔体1内设有填料流化吹脱段,所述填料流化吹脱段包括流化填料层3、循环管4、循环泵5和散吹管6,所述循环管4的下端设置于塔体1的底部,所述循环泵5设于循环管4上,所述循环管4的上端与散吹管6连接;所述散吹管6埋设于流化填料层3的底部,所述散吹管6水平设置且末端封闭,所述散吹管6的顶部设有若干个散吹孔61。
该新型除氨塔,通过循环泵5将经过流化填料层3的氨氮废水经循环管4、散吹管6后从散吹孔61向上喷出,通过合理设置循环泵5的出水压力参数和散吹孔61的尺寸大小,能够撞击流化填料层3中的物料,带动其进行无规则运动,有效提高了物料与氨氮废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除氨效果。
为了保证散吹孔61对流化填料层3中物料的分散效果,所述散吹孔61沿塔体1的轴线方向设置,进一步优选的方案,若干个所述散吹孔61排列设置,更进一步的设置,所述流化填料层3的高度不大于1m,以避免流化填料层3中的物料不能被有效吹起,保证分散效果。
如图1~2,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散吹管6包括主吹管62和副吹管62,所述主吹管62和副吹管62连通并形成十字形结构,所述主吹管62和副吹管62的末端均封闭,如此设置,增加了对物料的扰流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除氨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化填料层3包括填充料31和用于支撑填充料31的布风板32,所述填充料31呈镂空的球体状结构,所述布风板32上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填充料31的直径。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塔体1底部的侧壁上设有出水管7,所述出水管7包括依次连通的取水段71、蓄水段72和出水段73,所述蓄水段72包括左竖管721、横管722、降压管723和右竖管724,所述左竖管721和右竖管724分设于横管722的两端,所述降压管723的底端连通横管722的顶部,所述降压管723的顶端连通大气,蓄水段72的设置方便对现有的除氨塔进行技术改造,无需改动除氨塔的底部结构,仅通过外部管道的设置就可以使得塔体1的底部能够聚集较多的处理后的氨氮废水,满足循环泵5的工作需求;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作为提高塔体1的底部容纳处理后的氨氮废水的手段,所述取水段71包括探水管711和连接管712,所述探水管711竖直设置,所述探水管711的顶端与连接管712的一端连通,所述连接管712贯穿于塔体1的侧壁,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连通左竖管721。
参考现有除氨塔的结构,所述塔体1的侧壁上设有进风管8,所述进风管8设于布风板32和出水管7之间;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2部分伸入塔体1的内部,所述进水管2的出水端连通有分流器9;更进一步的,所述塔体1的顶部设有除雾器10。
氨氮废水从进水管2中进入塔体1内部,通过分流器9向下喷出,首先与空气接触后,使得溶于氨氮废水中的氨扩散到空气相中,从而降低废水中的氨含量;
氨氮废水进一步接触填充料31发生反应实现除氨效果并聚集在塔体1的底部,当水量到出水高度后会通过出水管7向外排出,此过程中,塔体1底部的处理通过循环泵5经循环管4、散吹管6后从散吹孔61向上喷出,撞击填充料31并带动其进行无规则运动,有效提高了物料与氨氮废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除氨效果,经过循环处理后的氨氮废水,除氨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变形或修改均受本专利的保护。
1.一种新型除氨塔,包括塔体和设于塔体顶部侧壁上的进水管,所述塔体为中空柱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内设有填料流化吹脱段,所述填料流化吹脱段包括流化填料层、循环管、循环泵和散吹管,所述循环管的下端设置于塔体的底部,所述循环泵设于循环管上,所述循环管的上端与散吹管连接;
所述散吹管埋设于流化填料层的底部,所述散吹管水平设置且末端封闭,所述散吹管的顶部设有若干个散吹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吹孔沿塔体的轴线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氨塔,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散吹孔排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吹管包括主吹管和副吹管,所述主吹管和副吹管连通并形成十字形结构,所述主吹管和副吹管的末端均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填料层包括填充料和用于支撑填充料的布风板,所述填充料呈镂空的球体状结构,所述布风板上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填充料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底部的侧壁上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包括依次连通的取水段、蓄水段和出水段,所述蓄水段包括左竖管、横管、降压管和右竖管,所述左竖管和右竖管分设于横管的两端,所述降压管的底端连通横管的顶部,所述降压管的顶端连通大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除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段包括探水管和连接管,所述探水管竖直设置,所述探水管的顶端与连接管的一端连通,所述连接管贯穿于塔体的侧壁,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连通左竖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的侧壁上设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设于布风板和出水管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部分伸入塔体的内部,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连通有分流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的顶部设有除雾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