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4  102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风设备,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



    背景技术:

    吹风机主要用于头发的干燥和整形,但也可供实验室、理疗室及工业生产、美工等方面作局部干燥、加热和理疗之用。

    吹风机主要由手柄和机头构成,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将风机甚至加热组件设置在手柄上的设计,但是这种设计由于电器组件在手柄上,手柄会产生热量,而这个热量不易散去,使得长时间使用有烫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冷却效果的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

    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具有一个主流道、入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主流道内具有一个风机,风机将风从入风口进入到主流道并从出风口吹出;

    所述外壳内具有一个内壳,所述主流经过于内壳的内壁,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形成循环流道,所述外壳上具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循环流道导通,

    所述内壳上具有一个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主流道导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均位于入风口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内壳朝向入风口一侧设置有导流槽,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导流槽位置,所述导流槽与循环流道导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循环流道包括上行流道和下行流道,所述上行流道与第一进风口导通,风在上行流道中朝向出风口方向流动,所述下行流道与第二进风口导通,风在下行流道中背向出风口方向流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上行流道中设置至少一个上行阻隔板,所述上行阻隔板与上行流道的其中一个侧壁具有第一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上行流道分布至少两个上行阻隔板,相邻的上行阻隔板上的第一开口于上行流道的两个侧壁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下行流道中设置至少一个下行阻隔板,所述下行阻隔板与下行流道的其中一个侧壁具有第二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下行流道分布至少两个下行阻隔板,相邻的下行阻隔板上的第二开口于下行流道的两个侧壁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外壳相对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位置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主流道与循环通道分隔,且分隔板上设置有与主流道导通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内壳上设置背向导流槽的一侧设置有导通槽,所述导通槽导通上行流道和下行流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风机启动,将主流的风进入到入风口中,之后经过主流道,并从出风口吹出。在此过程中由于外壳和内壳的设置,外壳和内壳将主流道和循环流道进行阻隔,而位于外壳上的第一进风口与循环流道导通,同时,内壳上的第二进风口与主流道导通,这样风机的转动会对循环流道形成一个负压,将风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经过循环流道,最后进入到第二进风口,从而汇入到主流道中,在这个过程中,风会经过循环流道,而手柄内产生的热量会被风带走,从而进入主流道,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风为外界的冷风,这样就起到了对外壳和内壳起到一个冷却的作用,形成一个循环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爆炸结构示意图。

    1、外壳;2、主流道;3、入风口;4、出风口;5、风机;6、内壳;7、循环流道;8、第一进风口;9、第二进风口;10、导流槽;11、上行流道;12、下行流道;13、上行阻隔板;14、第一开口;15、下行阻隔板;16、第二开口;17、分隔板;18、通孔;19、导通槽;20、主壳体;21、下壳体;22、封闭层;25、缺口;26、电热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的

    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5手柄,

    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中具有一个主流道2、入风口3以及出风口4,所述主流道2内具有一个风机5,风机5将风从入风口3进入到主流道2并从出风口4吹出;

    所述外壳1内具有一个内壳6,所述主流经过于内壳6的内壁,所述外壳1和内壳6之间形成循环流道7,所述外壳1上具有第一进风口8,所述第一进风口8与循环流道7导通,所述内壳6上具有一个第二进风口9,所述第二进风口9与主流道2导通。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风机5启动,将主流的风进入到入风口3中,之后经过主流道2,并从出风口4吹出。在此过程中由于外壳1和内壳6的设置,外壳1和内壳6将主流道2和循环流道7进行阻隔,而位于外壳1上的第一进风口8与循环流道7导通,同时,内壳6上的第二进风口9与主流道2导通,这样风机5的转动会对循环流道7形成一个负压,将风从第一进风口8进入,经过循环流道7,最后进入到第二进风口9,从而汇入到主流道2中,在这个过程中,风会经过循环流道7,而手柄内产生的热量会被风带走,从而进入主流道2,从第一进风口8进入的风为外界的冷风,这样就起到了对外壳1和内壳6起到一个冷却的作用,形成一个循环风。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将电热组件26,直接设置在手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进风口8和第二进风口9均位于入风口3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进风口8和第二进风口9位于入风口3的同一侧,可以使得在风从第一进风口8进入后,可以完整得通过整个壳体,形成一个回流的循环风,可以起到更好的冷却作用。

    所述内壳6朝向入风口3一侧设置有导流槽10,所述第一进风口8设置在导流槽10位置,所述导流槽10与循环流道7导通。

    通过上述上技术方案,通过导流槽10的设置,可以将第一进风口8进入的风,经过导流槽10,之后再进入到循环风道,使得风能够对这一位置也进行冷却,实现全方位冷却,并且延长了风的流动路径,使得冷却更加彻底。

    所述循环流道7包括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所述上行流道11与第一进风口8导通,风在上行流道11中朝向出风口4方向流动,所述下行流道12与第二进风口9导通,风在下行流道12中背向出风口4方向流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的设置,使得延长了冷却风的路径,对于整体而言冷却更加全面。

    所述上行流道11中设置至少一个上行阻隔板13,所述上行阻隔板13与上行流道11的其中一个侧壁具有第一开口14。

    所述上行流道11分布至少两个上行阻隔板13,相邻的上行阻隔板13上的第一开口14于上行流道11的两个侧壁间隔设置。

    所述下行流道12中设置至少一个下行阻隔板15,所述下行阻隔板15与下行流道12的其中一个侧壁具有第二开口16。

    通过第一阻隔板和第二阻隔板的设置,具有的第一开口14和第二开口16,使得风在经过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是能够呈现s形走向,延长了风的流动路径,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

    其中第一开口14的间隔设置为,上行流道11具有两个侧壁,其中一个第一开口14位于一个侧壁上,另外一个第一开口14位于另一个侧壁上,相互间隔。

    所述外壳1相对第一进风口8和第二进风口9的位置设置有分隔板17,所述分隔板17将主流道2与循环通道分隔,且分隔板17上设置有与主流道2导通的通孔18,所述分隔板17上设置有用于与循环通道导通的缺口25。

    通过分隔板17的设置,起到个分隔循环流道7和主流道2的作用,是其互不影响。

    所述内壳6上设置背向导流槽10的一侧设置有导通槽19,所述导通槽19导通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

    通过导通槽19的设置,起到了导通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本身的主壳体20,另一部分则为下壳体21,下壳体21位于主壳体20背向出风口4的一侧,并且主壳体20和下壳体21均连接在分隔板17上,此时入风口3位于和第一进风口8均设置在下壳体21上,并且下壳体21相对入风口3和第一进风口8位置具有一个封闭层22,分隔板17就位于这个封闭层22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中具有一个主流道(2)、入风口(3)以及出风口(4),所述主流道(2)内具有一个风机(5),风机(5)将风从入风口(3)进入到主流道(2)并从出风口(4)吹出;

    所述外壳(1)内具有一个内壳(6),所述主流经过于内壳(6)的内壁,所述外壳(1)和内壳(6)之间形成循环流道(7),所述外壳(1)上具有第一进风口(8),所述第一进风口(8)与循环流道(7)导通,所述内壳(6)上具有一个第二进风口(9),所述第二进风口(9)与主流道(2)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口(8)和第二进风口(9)均位于入风口(3)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6)朝向入风口(3)一侧设置有导流槽(10),所述第一进风口(8)设置在导流槽(10)位置,所述导流槽(10)与循环流道(7)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流道(7)包括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所述上行流道(11)与第一进风口(8)导通,风在上行流道(11)中朝向出风口(4)方向流动,所述下行流道(12)与第二进风口(9)导通,风在下行流道(12)中背向出风口(4)方向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流道(11)中设置至少一个上行阻隔板(13),所述上行阻隔板(13)与上行流道(11)的其中一个侧壁具有第一开口(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流道(11)分布至少两个上行阻隔板(13),相邻的上行阻隔板(13)上的第一开口(14)于上行流道(11)的两个侧壁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行流道(12)中设置至少一个下行阻隔板(15),所述下行阻隔板(15)与下行流道(12)的其中一个侧壁具有第二开口(1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行流道(12)分布至少两个下行阻隔板(15),相邻的下行阻隔板(15)上的第二开口(16)于下行流道(12)的两个侧壁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1)相对第一进风口(8)和入风口(3)的位置设置有分隔板(17),所述分隔板(17)将主流道(2)与循环通道分隔,且分隔板(17)上设置有与主流道(2)导通的通孔(18)。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6)上设置背向导流槽(10)的一侧设置有导通槽(19),所述导通槽(19)导通上行流道(11)和下行流道(1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风道吹风机手柄,包括外壳,外壳中具有一个主流道、入风口以及出风口,主流道内具有一个风机,风机将风从入风口进入到主流道并从出风口吹出;外壳内具有一个内壳,主流经过于内壳的内壁,外壳和内壳之间形成循环流道,外壳上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与循环流道导通,内壳上具有一个第二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与主流道导通。风机的转动会对循环流道形成一个负压,将风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经过循环流道,最后进入到第二进风口,从而汇入到主流道中,在这个过程中,风会经过循环流道,而手柄内产生的热量会被风带走,从而进入主流道,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风为外界的冷风,这样就起到了对外壳和内壳起到一个冷却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陈光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光喜
    技术研发日:2019.06.13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25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