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膜元件,尤其涉及大通量低压膜元件。
背景技术:
膜元件是净水处理的核心部件,膜元件也为称为滤芯,现有的膜元件过滤后的净水通过中心管来收集,原水从膜元件的圆周面进入到原水流道,通过反渗透膜过滤后纯水进入到纯水膜袋中,最后流入到中心管内,例如申请号:201820335434.0,实用新型名称:缠绕式双膜元件。这种结构方式的膜元件纯水流通量小,纯水膜袋中的纯水通过中心管外壁上的孔后再进入到中心管内,纯水流动阻力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膜元件流通量小的缺点,提供大通量低压膜元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大通量低压膜元件,包括中心管,中心管上缠绕有第一膜和第二膜,第一膜折叠后其边缘通过胶水胶合形成原水流道,相邻两片第一膜边缘之间通过胶水胶合形成第一纯水膜袋,第二膜折叠后其边缘通过胶水胶合形成浓水流道,相邻两片第二膜边缘之间通过胶水胶合形成第二纯水膜袋,原水流道与浓水流道连通;中心管包括原水管、浓水管和隔离件,隔离件设在原水管与浓水管之间并用于阻隔两者连通,多片第一膜缠绕在原水管上并形成第一滤芯,原水流道与原水管连通,第一纯水膜袋的开口背离原水管,多片第二膜缠绕在浓水管上并形成第二滤芯,第二纯水膜袋的开口背离浓水管,浓水流道与浓水管连通。
传统的膜元件原水从其一端部的外圆周侧壁进入,浓水从其另一端部的外圆周侧壁或者端面流出,纯水被收集到中心管内并流入到净水龙头,纯水通过中心管上的通孔才能被收集到管内,中心管上的通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纯水的流动,同时还由于中心管管径比较小,从而导致中心管输出纯水的流通量比较小。本膜元件中的原水是从中心管一端流入,浓水从中心管另一端流出,纯水从膜元件的外圆周侧壁流出,纯水流动不会受中心管管内径和管壁上的通孔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了膜元件纯水的流通量。
作为优选,第一滤芯的下端面密封有第一密封件,第二滤芯的下端面的上端面密封有第二密封件,第一滤芯与第二滤芯里端之间密封有第三密封件,第一滤芯与第二滤芯外端之间固定有第四密封件,第一滤芯的下端面、第二滤芯的上端面、第四密封件的内侧面和第三密封件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用于供水流动的口子,口子一端与原水流道连通,口子另一端与浓水流道连通。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使得水不能从膜元件的两端面流出,口子使得第一滤芯上的原水流道能够与第二滤芯上的浓水流道连通,从而使得中心管能够收集浓水并排除。
作为优选,原水流道内设有原水导流网,原水管的外圆周侧壁上设有数量为多个的原水通孔,原水导流网与原水通孔连接并将原水引入到原水流道内。原水导流网使得原水能够在原水流道内流动。
作为优选,浓水流道内设有浓水导流网,浓水管的外圆周侧壁上设有数量为多个的浓水通孔,浓水导流网与浓水通孔连接并将浓水流道内的浓水引入到浓水管中。浓水导流网能够使得浓水能够在浓水流道内流动。
作为优选,第一纯水膜袋和第二纯水膜袋内分别设有第一纯水导流网和第二纯水导流网。第一纯水导流网和第二纯水导流网能够使得纯水流出纯水膜袋。
作为优选,中心管为分体式,隔离件为连接柱,连接柱一端与原水管卡合密封连接,其另一端与浓水管卡合密封连接。连接柱式的隔离件一方面用于连接原水管和浓水管,另一方面将原水管与浓水管分隔开并形成两个独立且互不连通的管路。
作为优选,中心管为一体式,隔离件为隔离片,隔离片将中心管分隔成原水管和浓水管内。
作为优选,中心管为分体式,隔离件为隔离片,隔离片设在原水管内或者浓水管内,原水管与浓水管卡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本膜元件中的原水是从中心管一端流入,浓水从中心管另一端流出,纯水从膜元件的外圆周侧壁流出,纯水流动不会受中心管管内径和管壁上的通孔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了膜元件纯水的流通量。第一纯水膜袋和第二纯水膜袋与中心管不直接接触连接,降低传统膜元件纯水膜袋与中心管外壁结合不好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原水流道和浓水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膜叠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膜叠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纯水膜袋和第二纯水膜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0—中心管、11—第一膜、12—第二膜、13—第一密封件、14—第二密封件、15—第三密封件、16—第四密封件、17—原水导流网、18—浓水导流网、19—第一纯水导流网、20—第二纯水导流网、100—口子、101—原水管、102—浓水管、103—隔离件、111—原水流道、112—第一纯水膜袋、121—浓水流道、122—第二纯水膜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大通量低压膜元件,包括中心管10,中心管10上缠绕有第一膜11和第二膜12,本实施例第一膜11和第二膜12都为反渗透膜,第一膜11和第二膜12都缠绕成圆柱体形,两者缠绕后的圆柱体外径相同。第一膜11折叠后其边缘通过胶水胶合形成原水流道111,相邻两片第一膜11边缘之间通过胶水胶合形成第一纯水膜袋112。第二膜12折叠后其边缘通过胶水胶合形成浓水流道121,相邻两片第二膜12边缘之间通过胶水胶合形成第二纯水膜袋122。原水流道111与浓水流道121连通。中心管10包括原水管101、浓水管102和隔离件103,隔离件103设在原水管101与浓水管102之间并用于阻隔两者连通。第一膜11缠绕在原水管101上,原水流道111与原水管101连通,使得原水能够通过原水管101流入到原水流道111内。第一纯水膜袋112的开口背离原水管101,第一纯水膜袋112不与中心管10直接接触连接,降低了传统膜元件纯水膜袋与中心管10内部结合不好的风险。纯水能够从膜元件的圆周侧壁流出。第二膜12缠绕在浓水管102上,第二纯水膜袋122的开口背离浓水管102,第二纯水膜袋122不与中心管10直接接触连接,降低了传统膜元件与中心管10内部结合不好的风险。浓水流道121与浓水管102连通,使得浓水能够通过浓水管102排出。
第一滤芯的下端面密封有第一密封件13,第一密封件13为胶水层,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13也可以为密封盖,第二滤芯的下端面的上端面密封有第二密封件14,第二密封件为胶水层,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也可以为密封盖,第一滤芯与第二滤芯里端之间密封有第三密封件15,第三密封件15位胶水层,第三密封件15与中心管10胶合连接,从形状上来看第三密封件15为圆环形。第一滤芯与第二滤芯外端之间固定有第四密封件16,第四密封件16为环形设置的胶水层,第四密封件16防止过滤过的浓水与纯水混合。第一滤芯的下端面、第二滤芯的上端面、第四密封件16的内侧面和第三密封件15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用于供水流动的口子100,口子100一端与原水流道111连通,口子100另一端与浓水流道121连通。第一密封件13、第二密封件14使得水不能从膜元件的两端面流出,口子100使得第一滤芯上的原水流道111能够与第二滤芯上的浓水流道121连通,从而使得中心管10能够收集浓水并排除。
原水流道111内设有原水导流网17,原水管101的外圆周侧壁上设有数量为多个的原水通孔,原水导流网17与原水通孔连接并将原水引入到原水流道111内。浓水流道121内设有浓水导流网18,浓水管102的外圆周侧壁上设有数量为多个的浓水通孔,浓水导流网18与浓水通孔连接并将浓水流道121内的浓水引入到浓水管102中。
第一纯水膜袋112和第二纯水膜袋122内分别设有第一纯水导流网19和第二纯水导流网20。第一纯水导流网19和第二纯水导流网20能够使得纯水流出对应端的纯水膜袋。
中心管10为分体式,隔离件103为连接柱,连接柱一端与原水管101卡合密封连接,其另一端与浓水管102卡合密封连接。连接柱式的隔离件103一方面用于连接原水管101和浓水管102,另一方面将原水管101与浓水管102分隔开并形成两个独立且互不连通的管路。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特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实施例2中中心管10为一体式,隔离件103为隔离片,隔离片将中心管10分隔成原水管101和浓水管102内。本实施例没有公开对应的示意图。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特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实施例3中中心管10为分体式,隔离件103为隔离片,隔离片设在原水管101内,原水管101与浓水管102卡合连接。本实施例没有公开对应的示意图。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特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实施例4中中心管10为分体式,隔离件103为隔离片,隔离片设在浓水管102内,原水管101与浓水管102卡合连接。本实施例没有公开对应的示意图。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1.大通量低压膜元件,包括中心管(10),中心管(10)上缠绕有多片第一膜(11)和第二膜(12),第一膜(11)折叠后其边缘通过胶水胶合形成原水流道(111),相邻两片第一膜(11)边缘之间通过胶水胶合形成第一纯水膜袋(112),第二膜(12)折叠后其边缘通过胶水胶合形成浓水流道(121),相邻两片第二膜(12)边缘之间通过胶水胶合形成第二纯水膜袋(122),原水流道(111)与浓水流道(121)连通;其特征在于:中心管(10)包括原水管(101)、浓水管(102)和隔离件(103),隔离件(103)设在原水管(101)与浓水管(102)之间并用于阻隔两者连通,多片第一膜(11)缠绕在原水管(101)上并形成第一滤芯,原水流道(111)与原水管(101)连通,第一纯水膜袋(112)的开口背离原水管(101),多片第二膜(12)缠绕在浓水管(102)上并形成第二滤芯,第二纯水膜袋(122)的开口背离浓水管(102),浓水流道(121)与浓水管(10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通量低压膜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滤芯的下端面密封有第一密封件(13),第二滤芯的上端面密封有第二密封件(14),第一滤芯与第二滤芯里端之间密封有第三密封件(15),第一滤芯与第二滤芯外端之间固定有第四密封件(16),第一滤芯的下端面、第二滤芯的上端面、第四密封件(16)的内侧面和第三密封件(15)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用于供水流动的口子(100),口子(100)一端与原水流道(111)连通,口子(100)另一端与浓水流道(12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通量低压膜元件,其特征在于:原水流道(111)内设有原水导流网(17),原水管(101)的外圆周侧壁上设有数量为多个的原水通孔,原水导流网(17)与原水通孔连接并将原水引入到原水流道(1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通量低压膜元件,其特征在于:浓水流道(121)内设有浓水导流网(18),浓水管(102)的外圆周侧壁上设有数量为多个的浓水通孔,浓水导流网(18)与浓水通孔连接并将浓水流道(121)内的浓水引入到浓水管(102)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通量低压膜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纯水膜袋(112)和第二纯水膜袋(122)内分别设有第一纯水导流网(19)和第二纯水导流网(2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大通量低压膜元件,其特征在于:中心管(10)为分体式,隔离件(103)为连接柱,连接柱一端与原水管(101)卡合密封连接,其另一端与浓水管(102)卡合密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大通量低压膜元件,其特征在于:中心管(10)为一体式,隔离件(103)为隔离片,隔离片将中心管(10)分隔成原水管(101)和浓水管(102)内。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大通量低压膜元件,其特征在于:中心管(10)为分体式,隔离件(103)为隔离片,隔离片设在原水管(101)内或者浓水管(102)内,原水管(101)与浓水管(102)卡合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