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属于电子件自动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自动化生产设备在生产线的广泛运用,其大大提高了生产率,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保证生产均衡性,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从而逐步取代了人工装配的工艺。
电阻针脚比较细直径只有0.25mm、绝缘电缆针脚为0.6mm,人工装配效率低,且电阻针脚在装配时,常常因为包装和运输过程中,造成引脚弯折,为自动装配带来不便。如何实现绝缘电缆、变径套管、电阻三者之间快速装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校正装配机构。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包括:插装装置、校正装置,所述插装装置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第一燕尾槽,第一燕尾槽后端设置有导向轴,导向轴后端设置有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内移动连接有绝缘电缆载体,所述导向轴顶端设置有变径套管载体,所述第二燕尾槽内移动连接有电阻载体,所述绝缘电缆载体后端设置有第一压缩弹簧,第一压缩弹簧另一端穿过导向轴,与电阻载体前端相连接;所述导向轴一侧设置有第三燕尾槽,第三燕尾槽内移动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末端与凸轮轴承末端相连接,凸轮轴承与连接板内凹槽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通过连接块与电阻载体一侧相连接;当电阻载体带动连接板向后移动时,连接板凹槽内的凸轮轴承反向运动,带动限位块伸出,当电阻载体带动连接板向前移动时,连接板凹槽内的凸轮轴承反向运动,带动限位块缩回;
所述校正装置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后端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后端设置有第四燕尾槽,靠板通过两侧设置的第一滑块与第四燕尾槽移动连接,靠板上设置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内移动连接有第二凸轮轴承,第二凸轮轴承另一端通过螺丝与连杆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通槽,第二通槽上设置有第五燕尾槽,所述第一夹爪末端与第五燕尾槽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顶部设置有第六燕尾槽,所述第二夹爪末端与第六燕尾槽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前面分别通过第三导向轴固定有两个线性轴承,两个线性轴承上移动套接有移动连接板,移动连接板上端连接耳通过轴承固定轴固定有第三凸轮轴承,移动连接板下端连接耳通过轴承固定轴固定有第四凸轮轴承,所述第一夹爪上设置有第三通槽,第四凸轮轴承与第三通槽移动连接,所述第二夹爪上设置有第四通槽,第三凸轮轴承与第四通槽移动连接;所述移动连接板前端固定有第二导向轴,第二导向轴前端设置有弹簧;所述第二基板前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五通槽,所述第一夹爪自由端从第五通槽伸出,所述线性轴承自由端、第二导向轴自由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板通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夹爪、第二夹爪的自由端均设置有校正机构,所述连杆另一端穿过支撑板与移动连接板前端相接触;所述第一夹爪、第二夹爪的自由端位置与电阻载体前端位置相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限位螺丝。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校正机构包括校正凹槽、校正凸块,一个夹爪自由端设置有校正凹槽,另一个夹爪自由端相应位置设置有校正凸块。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一端与支撑板背面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推杆,所述靠板下方设置有推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燕尾槽前端、第二燕尾槽后端均设置有缓冲器固定板,缓冲器固定板上设置有缓冲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燕尾槽上设置有第一自锁机构固定板,第一自锁机构固定板上设置有自锁机构主体,自锁块一端与自锁机构主体转动连接,自锁块与自锁机构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燕尾槽上设置有第二自锁机构固定板,第二自锁机构固定板上设置有自锁机构主体,自锁块一端与自锁机构主体转动连接,自锁块与自锁机构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块伸出后,限位块前端结构与变径套管载体相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绝缘电缆载体后端顶部设置有距离感应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板底面设置有加强筋。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校正装配机构,通过插装装置与校正装置相配合,可以在一个工位上同时实现电阻引脚校正,和电阻、电缆、变径套管的装配,本设定位精准,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组装效率高,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推广潜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插装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校正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包括:插装装置01、校正装置02,所述插装装置01包括:基板4,所述基板4上设置有第一燕尾槽3,第一燕尾槽3后端设置有导向轴7,导向轴7后端设置有第二燕尾槽6,所述第一燕尾槽3内移动连接有绝缘电缆载体2,所述导向轴7顶端设置有变径套管载体15,所述第二燕尾槽6内移动连接有电阻载体9,所述绝缘电缆载体2后端设置有第一压缩弹簧12,第一压缩弹簧12另一端穿过导向轴7,与电阻载体9前端相连接;所述导向轴7一侧设置有第三燕尾槽23,第三燕尾槽23内移动连接有限位块20,限位块20末端与凸轮轴承19末端相连接,凸轮轴承19与连接板17内凹槽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17通过连接块18与电阻载体9一侧相连接;当电阻载体9带动连接板17向后移动时,连接板17凹槽内的凸轮轴承19反向运动,带动限位块20伸出,当电阻载体9带动连接板17向前移动时,连接板17凹槽内的凸轮轴承19反向运动,带动限位块20缩回。
所述校正装置02包括:第二基板35,所述第二基板35后端设置有支撑板26,支撑板26后端设置有第四燕尾槽33,靠板31通过两侧设置的第一滑块32与第四燕尾槽33移动连接,靠板31上设置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内移动连接有第二凸轮轴承30,第二凸轮轴承30另一端通过螺丝28与连杆27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通槽,第二通槽上设置有第五燕尾槽37,所述第一夹爪36末端与第五燕尾槽37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26顶部设置有第六燕尾槽43,所述第二夹爪42末端与第六燕尾槽43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26前面分别通过第三导向轴46固定有两个线性轴承47,两个线性轴承47上移动套接有移动连接板39,移动连接板39上端连接耳通过轴承固定轴44固定有第三凸轮轴承45,移动连接板39下端连接耳通过轴承固定轴44固定有第四凸轮轴承,所述第一夹爪36上设置有第三通槽,第四凸轮轴承与第三通槽移动连接,所述第二夹爪42上设置有第四通槽,第三凸轮轴承45与第四通槽移动连接;所述移动连接板39前端固定有第二导向轴40,第二导向轴40前端设置有弹簧38;所述第二基板35前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五通槽,所述第一夹爪36自由端从第五通槽伸出,所述线性轴承47自由端、第二导向轴40自由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板通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夹爪36、第二夹爪42的自由端均设置有校正机构48,所述连杆27另一端穿过支撑板26与移动连接板39前端相接触;所述第一夹爪36、第二夹爪42的自由端位置与电阻载体9前端位置相配合。
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限位螺丝41。
所述校正机构48包括校正凹槽、校正凸块,一个夹爪自由端设置有校正凹槽,另一个夹爪自由端相应位置设置有校正凸块。
还包括第二连接块29,所述第二连接块29一端与支撑板26背面相连接。
还包括推杆34,所述靠板32下方设置有推杆34。
所述第一燕尾槽3前端、第二燕尾槽6后端均设置有缓冲器固定板1,缓冲器固定板1上设置有缓冲器13。
所述第一燕尾槽3上设置有第一自锁机构固定板5,第一自锁机构固定板5上设置有自锁机构主体10,自锁块11一端与自锁机构主体10转动连接,自锁块11与自锁机构主体10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25;所述第二燕尾槽6上设置有第二自锁机构固定板8,第二自锁机构固定板8上设置有自锁机构主体10,自锁块11一端与自锁机构主体10转动连接,自锁块11与自锁机构主体10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25。
所述限位块20伸出后,限位块20前端结构与变径套管载体15相配合。
所述绝缘电缆载体2后端顶部设置有距离感应片24,用于感应绝缘电缆载体与电阻载体之间的距离。
所述连接板17底面设置有加强筋21,用于增强连接板的强度,便于推动凹槽内凸轮轴承往复运动。
实施例:
使用时,初始位置,插装装置的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分别前后两端分开,将绝缘电缆22放入绝缘电缆载体,将电阻14放入电阻载体;当电阻载体在最后端时,限位块从第三燕尾槽内伸出,限位块前端结构与变径套管载体相配合的空间内放入变径套管16。此时,电阻的针脚伸出电阻载体,校正装置由外部力推送推杆,推杆向上推动靠板在第四燕尾槽内移动,第二凸轮轴承在第一通槽内移动,带动连杆向前推出,移动连接板在线性轴承上向前移动,移动连接板两端的凸轮轴承,分别带动第一夹爪、第二夹爪的末端在第五燕尾槽、第六燕尾槽内向上、向下移动,实现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合并的功能,合并后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前端通过校正凹槽、校正凸块对电阻的引脚进行夹持校正,从而保证电阻的引脚水平竖直,且相互平行。
电阻引脚校正后,移动连接板向前移动时,将导向轴上的弹簧进行压缩,当推杆向下移动时,弹簧反推移动连接板,移动连接板向后运动,带动第一夹爪、第二夹爪分别在第五燕尾槽、第六燕尾槽内向下、向上移动,实现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分开的功能。
在外力的作用下,将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分别向内推,电阻载体向前运动时,带动限位块缩回,当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分别与导向轴相接触时,距离感应片测得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之间距离满足设定值后,外力停止作用。在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分别与导向轴靠近的过程中,分别完成了绝缘电缆、电阻与变径套管两端装配的工序,还有第一压缩弹簧被压缩的过程。
另外,两个自锁块自由端分别与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侧面相接触,自锁块在第二压缩弹簧作用下,将自锁块自由端向外推,当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分别与导向轴相接触时,自锁块自由端分别卡接在绝缘电缆载体前端和电阻载体后端,完成对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与导向轴固定连接,此时,可以移动基板,将连接有绝缘电缆、电阻和变径套管送至下一工序。
当基板返回后,绝缘电缆、电阻和变径套管被取走,外力将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向外分开,当自锁块自由端分别受到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向外推的作用力后,自锁块推动第二压缩弹簧向内收;同时,第一压缩弹簧将绝缘电缆载体和电阻载体向外推,绝缘电缆载体前端和电阻载体后端经缓冲器减速至到静止,此时,限位块伸出,与变径套管载体相配合,如此反复,完成绝缘电缆、电阻和变径套管的装配。
另外,连接块可以实现校正装配机构与其它机构相连接,第二基板上设置的限位螺丝,用于限制移动连接板向前移动的距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包括:插装装置、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装置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第一燕尾槽,第一燕尾槽后端设置有导向轴,导向轴后端设置有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内移动连接有绝缘电缆载体,所述导向轴顶端设置有变径套管载体,所述第二燕尾槽内移动连接有电阻载体,所述绝缘电缆载体后端设置有第一压缩弹簧,第一压缩弹簧另一端穿过导向轴,与电阻载体前端相连接;所述导向轴一侧设置有第三燕尾槽,第三燕尾槽内移动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末端与凸轮轴承末端相连接,凸轮轴承与连接板内凹槽移动连接,所述连接板通过连接块与电阻载体一侧相连接;当电阻载体带动连接板向后移动时,连接板凹槽内的凸轮轴承反向运动,带动限位块伸出,当电阻载体带动连接板向前移动时,连接板凹槽内的凸轮轴承反向运动,带动限位块缩回;
所述校正装置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后端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后端设置有第四燕尾槽,靠板通过两侧设置的第一滑块与第四燕尾槽移动连接,靠板上设置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内移动连接有第二凸轮轴承,第二凸轮轴承另一端通过螺丝与连杆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通槽,第二通槽上设置有第五燕尾槽,第一夹爪末端与第五燕尾槽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顶部设置有第六燕尾槽,第二夹爪末端与第六燕尾槽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前面分别通过第三导向轴固定有两个线性轴承,两个线性轴承上移动套接有移动连接板,移动连接板上端连接耳通过轴承固定轴固定有第三凸轮轴承,移动连接板下端连接耳通过轴承固定轴固定有第四凸轮轴承,第一夹爪上设置有第三通槽,第四凸轮轴承与第三通槽移动连接,第二夹爪上设置有第四通槽,第三凸轮轴承与第四通槽移动连接;所述移动连接板前端固定有第二导向轴,第二导向轴前端设置有弹簧;所述第二基板前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五通槽,第一夹爪自由端从第五通槽伸出,所述线性轴承自由端、第二导向轴自由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板通孔位置相对应;第一夹爪、第二夹爪的自由端均设置有校正机构,所述连杆另一端穿过支撑板与移动连接板前端相接触;第一夹爪、第二夹爪的自由端位置与电阻载体前端位置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限位螺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机构包括校正凹槽、校正凸块,一个夹爪自由端设置有校正凹槽,另一个夹爪自由端相应位置设置有校正凸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一端与支撑板背面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杆,所述靠板下方设置有推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燕尾槽前端、第二燕尾槽后端均设置有缓冲器固定板,缓冲器固定板上设置有缓冲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燕尾槽上设置有第一自锁机构固定板,第一自锁机构固定板上设置有自锁机构主体,自锁块一端与自锁机构主体转动连接,自锁块与自锁机构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燕尾槽上设置有第二自锁机构固定板,第二自锁机构固定板上设置有自锁机构主体,自锁块一端与自锁机构主体转动连接,自锁块与自锁机构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伸出后,限位块前端结构与变径套管载体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电缆载体后端顶部设置有距离感应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校正装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底面设置有加强筋。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