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适用于重金属类污染土壤淋洗废水处理。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类土壤尤其是cr 6、cr 3、pb 2较多,在重金属土壤淋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废水,这类废水有些ph较低,有些含有芳烃类有机物,治理过程十分复杂。同时,这类废水是重金属类污染土壤淋洗过程中经常产生的废水,废水处理设施的标准化及设备化有利于消减项目成本,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移动,处理效果好。
9、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包括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内从左到右通过隔板隔设有絮凝反应池、沉淀池、缓冲池、过滤池和清水池,其中所述絮凝反应池从前到后通过隔板隔成多个絮凝反应区,在靠后的第一絮凝反应区内的中心设置有内电解池,所述内电解池的中下部设置有铁碳微电解填料,所述内电解池的底部设置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与进水管相连,所述内电解池的底部还设置有曝气系统,所述内电解池内的水通过其顶部的溢流口溢流到第一絮凝反应区内,各絮凝反应区依次通过隔板上的联通口相连,靠前侧的最后一个絮凝反应区的底部与沉淀池联通,所述沉淀池的上清液通过其上部出水口溢流到缓冲池,所述缓冲池内的水通过提升泵提升到过滤池上部,所述过滤池的中下部设置有填料,所述过滤池的下部设置有出水口与清水池相连,所述清水池上设置有出水管。
上述方案中:所述内电解池为圆柱形。
采用上述方案,将内电解池、絮凝反应池、沉淀池、缓冲池、过滤池及清水池均集成在一个罐体中,占地面积小,大大降低了建设时间,且可以移动,利于重复利用。内电解池呈圆柱形,位于第一絮凝反应区,一方面有利于内电解池没有死角,反应充分,另一方面,可减少空间浪费。进水管与污水泵相连,污水泵安装在罐体外。污水首先在内电解池内进行电解,可将cr6 还原为cr3 ,将部分芳烃类有机物加以去除,不需要像传统处理工艺那样添加还原剂。同时在不加碱液情况下,将ph值提高。然后出水溢流到絮凝反应区,经过絮凝反应后进入沉淀池沉淀,沉淀池的上清液经过缓冲池后进入过滤池过滤,过滤池出来的水为达标清水,可直接排放。过滤池的填料可以选用钢渣石英砂混合填料,有利于pb 2等的反应,从而进一步提高重金属去除效率。
上述方案中:所述絮凝反应池从前到后通过隔板隔成第一絮凝反应区、第二絮凝反应区和第三絮凝反应区,所述第一絮凝反应区、第二絮凝反应区和第三絮凝反应区内底部设置有搅拌气管。
上述方案中:所述清水池内设置有反冲洗泵,所述反冲洗泵的出水口与过滤池底部的反冲洗管相连,所述过滤池的上部设置有反冲洗水出水管。对填料进行反冲洗。
上述方案中:所述沉淀池为平流沉淀池,其进水口位于下部靠前侧的位置,出水口位于上部靠后侧的位置。沉淀池采用平流沉淀方式,在有效水深不大情况下,增加了污泥浓缩时间,有利于污泥减量化。
上述方案中:所述沉淀池内靠近出水口设置有竖向延伸的挡泥板,所述挡泥板位于出水口和进水口之间,所述挡泥板的高度低于沉淀池的深度。挡泥板和罐体后壁之间为出水区。避免污泥进入出水区后进入缓冲池。
上述方案中: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斗。
上述方案中:所述罐体为pp或pe材料制成,不仅耐酸碱,耐腐蚀,还可以重复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以下益效果:(1)将内电解池、絮凝反应池、沉淀池、缓冲池、过滤池及清水池整合在一个罐体内,大大降低了建设周期,罐体材质为pe或pp且可移动,增加了重复利用率。(2)将内电解池设计为圆柱状,且位于絮凝反应池中间,无死角,增加反应效率,同时,可以减小占地面积。(3)沉淀池采用平流式,可增加污泥浓缩时间,有利于污泥减量化。(4)过滤池过滤时,进一步去除重金属pb2 ,提高了重金属去除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前、后、左、右等方位词仅代表图中相对位置,不表示产品绝对位置。
如图1和2所示,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由罐体1、内电解池2、布水器3、曝气系统4、絮凝反应池5、沉淀池6、缓冲池7、过滤池8、清水池9、提升泵10、反冲洗泵11和气提排泥系统12组成。
罐体1为pp或pe材料制成,经久耐用,耐腐蚀。罐体1内从左到右通过前后延伸的纵向的隔板隔设有絮凝反应池5、沉淀池6、缓冲池7、过滤池8和清水池9。
其中絮凝反应池5从前到后通过左右延伸的纵向的隔板隔成多个絮凝反应区,图中为三个,第一絮凝反应区501、第二絮凝反应区502和第三絮凝反应区503,第一絮凝反应区501、第二絮凝反应区502和第三絮凝反应区503依次通过隔板上的联通口联通,在这里,隔板可以参照折流板设置,也可以在隔板上部设置联通管联通三个絮凝反应区,此为常规技术。在第一絮凝反应区501内的中心设置有内电解池2,内电解池2为圆柱形。内电解池2的中下部设置有铁碳微电解填料201,内电解池2的底部设置有布水器3,布水器3与进水管相连,进水管与位于罐体1外的污水泵相连。内电解池2的底部还设置有曝气系统4,内电解池2内的水通过其顶部的溢流口溢流到第一絮凝反应区501内。
第一絮凝反应区501、第二絮凝反应区502和第三絮凝反应区503内底部设置有搅拌气管504。
第三絮凝反应区503的底部与沉淀池6联通,沉淀池6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斗601,污泥斗6内设气提排泥系统12,气体排泥系统12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气体排泥系统为现有技术没在此不做赘述,图中未显示。沉淀池6为平流沉淀池,其进水口位于下部靠前侧的位置,出水口位于上部靠后侧的位置。
沉淀池6内靠近出水口设置有竖向延伸的挡泥板602,挡泥板602位于出水口和进水口之间,所述挡泥板602的高度低于沉淀池6的深度。挡泥板602的下端与沉淀池6底板固定,上端与沉淀池6顶板之间有距离。挡泥板602和罐体1后壁之间为出水区。避免污泥进入出水区后进入缓冲池7。
沉淀池6的上清液通过其上部出水口溢流到缓冲7,缓冲池7内的水通过提升泵10提升到过滤池8上部,过滤池8的中下部设置有填料801,过滤池8的下部设置有出水口与清水池9相连,清水池9上设置有出水管901。清水池9内设置有反冲洗泵11,反冲洗泵11的出水口与过滤池8底部的反冲洗管相连,过滤池8的上部设置有反冲洗水出水管802。
1.一种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包括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内从左到右通过隔板隔设有絮凝反应池、沉淀池、缓冲池、过滤池和清水池,其中所述絮凝反应池从前到后通过隔板隔成多个絮凝反应区,在靠后的第一絮凝反应区内的中心设置有内电解池,所述内电解池的中下部设置有铁碳微电解填料,所述内电解池的底部设置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与进水管相连,所述内电解池的底部还设置有曝气系统,所述内电解池内的出水通过其顶部的溢流口溢流到第一絮凝反应区内,各絮凝反应区依次通过隔板上的联通口相连,靠前侧的最后一个絮凝反应区的底部与沉淀池联通,所述沉淀池的上清液通过其上部出水口溢流到缓冲池,所述缓冲池内的水通过提升泵提升到过滤池上部,所述过滤池的中下部设置有填料,所述过滤池的下部设置有出水口与清水池相连,所述清水池上设置有出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解池为圆柱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池从前到后通过隔板隔成第一絮凝反应区、第二絮凝反应区和第三絮凝反应区,所述第一絮凝反应区、第二絮凝反应区和第三絮凝反应区内底部设置有搅拌气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内设置有反冲洗泵,所述反冲洗泵的出水口与过滤池底部的反冲洗管相连,所述过滤池的上部设置有反冲洗水出水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为平流沉淀池,其进水口位于下部靠前侧的位置,出水口位于上部靠后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内靠近出水口设置有竖向延伸的挡泥板,所述挡泥板位于出水口和进水口之间,所述挡泥板的高度低于沉淀池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重金属类土壤修复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为pp或pe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