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灭弧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断路器在分断的瞬间,两触头间会产生电弧,目前大多数断路器都是采用灭弧室来进行灭弧,但是电弧在进入灭弧室的过程中,在断路器壳体内扩散会产生一定的热量,造成断路器壳体内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断路器的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断路器的灭弧散热结构,能有效的散除电弧产生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散热结构,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上设有散热腔,所述的散热腔位于断路器的灭弧室和动触头之间,散热腔朝一侧开口设置,所述的散热腔内设有若干个向其开口侧凸起的散热柱,若干个散热柱相互间隔分布且排列成多排结构,每排散热柱由动触头所在端至灭弧室所在端成弧形排列,断路器的静触头位于散热腔的开口侧且对应动触头设置,散热柱与静触头在散热柱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上设有围板,所述的围板板在壳体上围成散热腔。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散热柱为与壳体一体成型的塑料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散热腔靠近灭弧室的一侧设有金属引弧部,所述的金属引弧部的一端伸入灭弧室。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断路器的灭弧散热结构,其在断路器分断时,产生的电弧会经过散热腔,产生的热量部分被散热柱吸收,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且散热柱沿着电弧的方向设置,同时散热柱也不会阻扰电弧的移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下参考图1-3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散热结构,包括壳体1,所述的壳体1上设有散热腔2,所述的散热腔2位于断路器的灭弧室3和动触头4之间,散热腔2朝一侧开口设置。
所述的散热腔2内设有若干个向其开口侧凸起的散热柱5,若干个散热柱5相互间隔分布且排列成多排结构,每排散热柱5由动触头4所在端至灭弧室3所在端成弧形排列,散热柱顺着电弧的移动方向设置,便于吸收电弧产生的热量。
断路器的静触头6位于散热腔2的开口侧且对应动触头4设置,散热柱5与静触头6在散热柱5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该设置使得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不会受到散热柱的阻挡干扰。
其中,所述的壳体1上设有围板7,所述的围板7板在壳体1上围成散热腔2。
其中,所述的散热柱5为与壳体1一体成型的塑料结构。
其中,散热腔2靠近灭弧室3的一侧设有金属引弧部8,所述的金属引弧部8的一端伸入灭弧室3。金属引弧部可起到引导电弧移动的作用,使电弧沿散热腔移动,使散热腔能更好的吸收热量来散热。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断路器的灭弧散热结构,其在断路器分断时,产生的电弧会经过散热腔2,产生的热量部分被散热柱5吸收,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且散热柱5沿着电弧的方向设置,同时散热柱5也不会阻扰电弧的移动。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断路器的灭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上设有散热腔,所述的散热腔位于断路器的灭弧室和动触头之间,散热腔朝一侧开口设置,所述的散热腔内设有若干个向其开口侧凸起的散热柱,若干个散热柱相互间隔分布且排列成多排结构,每排散热柱由动触头所在端至灭弧室所在端成弧形排列,断路器的静触头位于散热腔的开口侧且对应动触头设置,散热柱与静触头在散热柱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上设有围板,所述的围板板在壳体上围成散热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柱为与壳体一体成型的塑料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的灭弧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散热腔靠近灭弧室的一侧设有金属引弧部,所述的金属引弧部的一端伸入灭弧室。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