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工件的生产效率,往往是多台机加工设备一起工作,且由一个工作人员向各台机加工设备上下料,由于工件的上下料工作重复性高,造成上下料的劳动强度较大。
授权公告号为cn20586971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上下料的多工位镭雕设备,该镭雕设备的机械手能够对两排镭雕机进行上下料以完成镭雕工序的自动化。但上述的机械手距离各镭雕机的距离不同,机械手的夹持端从一个镭雕机向另一个镭雕机运行的轨迹不同,需要在控制器上针对每个镭雕机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控制程序,控制程序设计较为麻烦,不便于机械手对各镭雕机上下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加工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机械手距离各机加工设备的距离不同,不便于机械手对各机加工设备上下料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机加工系统的技术方案是:
机加工系统包括至少两台用于对工件进行机加工的机加工设备,以及可回转的用于向各机加工设备递送待加工的工件和将各机加工设备加工好的工件移走的机械手,各机加工设备以机械手的回转轴线为中心线环绕所述机械手分布,机加工系统还包括用于放置待加工的工件以供机械手取料的供料结构,和用于供机械手放置加工好的工件的接料结构。
有益效果是:通过一个机械手向多台机加工设备上下料,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将各机加工设备绕机械手的回转轴线布置,使机械手距离各机加工设备的距离相同,便于机械手对各机加工设备上下料。
各机加工设备绕所述机械手的回转轴线均匀间隔布置。使每次机械手沿机械手的回转方向移动的距离相同,便于控制机械手移动。
所述供料结构为供料输送结构,接料结构为接料输送结构。将供料结构和接料结构设计成输送结构,能够实现不间断工作,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在机械手的回转方向上,任意相邻两机加工设备之间留有间隔,所述供料输送结构和接料输送结构对应位于不同的间隔中。在机加工设备均匀间隔布置的情况下,在机械手的回转方向上可放置更多的机加工设备。
所述供料输送结构和接料输送结构均为皮带输送结构。皮带输送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所述供料输送结构上具有供机械手取料的取料位,取料位处设有用于检测待加工的工件重量的重量传感器。根据重量传感器检测到的重量,可以将待加工的工件放置在相应的机加工设备上进行加工。
所述机加工设备为孔加工机床,孔加工机床的孔加工主轴设置在以机械手的回转轴线为中心线的同一圆周上。孔加工主轴设置在以机械手的回转轴线为中心线的同一圆周上,使机械手的夹持端距离各孔加工主轴的距离相同,便于机械手对各孔加工机床上下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加工系统加工好的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加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加工系统的流程图。
图中:1-孔加工机床;2-孔加工主轴;3-工作台;4-机械手;5-重量传感器;6-供料输送结构;7-接料输送结构;8-锚环;9-锚环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机加工系统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要加工的工件为锚环8,锚环8是预应力锚具系统的关键部件,也称锚板、锚圈,锚环8为圆柱体结构,在其上排布有锚环孔9。
如图2所示,机加工系统包括多台用于对工件进行孔加工的孔加工机床1,以及用于向各孔加工机床1递送待加工的工件和将各孔加工机床1加工好的工件移走的机械手4,各孔加工机床1以机械手4的回转轴线为中心线环绕机械手4分布,通过一个机械手4向多台孔加工机床1上下料,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将各孔加工机床1绕机械手4的回转轴线布置,使机械手4距离各孔加工机床1的距离相同,便于机械手4对各孔加工机床1上下料。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工件的加工方式不同,可以更换相应的机床,如铣床、车床等。
如图2所示,孔加工机床1上设有工作台3,工作台3上设有用于夹持锚环8的工装,孔加工机床1于工作台3的上方设有孔加工主轴2,孔加工主轴2设置在以机械手4的回转轴线为中心线的同一圆周上,孔加工主轴2的下端设有用于加工锚环孔9的钻头。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加工其他需要加工孔的工件,此时需要在孔加工机床的工作台上更换相应的夹具。加工锚环8的孔加工机床1为现有技术中的成熟产品。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各孔加工机床1绕机械手4的回转轴线均匀间隔布置,使每次机械手4移动的距离相同,便于控制机械手4移动以进行上下料。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机械手的回转方向上,各孔加工机床之间的间隔有大有小,此时,机械手的移动没有规律,不便于控制机械手进行上下料。
如图2所示,机加工系统还包括用于放置待加工的锚环8以供机械手4取料的供料输送结构6,和用于供机械手4放置加工好的锚环8的接料输送结构7,以实现对锚环8的不间断加工,其中,供料输送结构6构成供料结构,接料输送结构7构成接料结构,其中,箭头为各输送结构的输送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锚环的不间断加工,在机械手的活动区域内放置有物料台,物料台具有供料结构和接料结构,此时,需要人工定期对物料台进行上下料。
本实施例中,在机械手4的回转方向上,任意相邻两孔加工机床1之间留有间隔,供料输送结构6和接料输送结构7对应位于不同的间隔中,在孔加工机床1均匀间隔布置的情况下,在机械手4的回转方向上可放置更多的孔加工机床1。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供料输送结构和接料输送结构放置在同一个间隔中,此时,如果在机械手的回转方向上均匀设置各孔加工机床,则会使放置的孔加工机床的数量较少。
本实施例中,供料输送结构6和接料输送结构7分别放置在相邻的两个间隔中,此时供料输送结构6和接料输送结构7在同一侧,便于作业人员管理供料输送结构6和接料输送结构7。在其他实施例中,供料输送结构和接料输送结构分别放置在不相邻的两个间隔中,此时,不便于作业人员管理。
本实施例中,供料输送结构6和接料输送结构7均为皮带输送结构,皮带传送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供料输送结构和接料输送结构设置为滚轮输送结构,滚轮输送结构为现有结构,锚环在滚轮输送结构的带动下进行输送。
本实施例中,供料输送结构6上具有供机械手4取料的取料位,由于锚环8的大小不同,取料位处设有用于检测待加工的锚环8重量的重量传感器5,根据重量传感器5检测到的锚环8的重量,可以区分锚环8的大小,以将待加工的锚环8放置在相应的孔加工机床1上进行加工。其中,在供料输送结构6上的取料位设置重量传感器5为现有技术,如供料输送结构末端设置有平板,取料位为平板的上表面,平板的下方设置重量传感器5,当锚环8由供料输送结构6传送至平板上时,重量传感器5对平板上的锚环8进行称重,并将信号发送给控制系统,使控制系统控制机械手4将该锚环8抓起并送至相应孔加工机床1的工装上;或者平板与重量传感器5集成在一起,如家用体重称。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锚环的大小均相同,此时可以不设置重量传感器。
如图3所示,将控制系统开机就绪,锚环8通过供料输送结构6输送至取料位,机械手4将运动到取料位的锚环8抓起并转运至指定的孔加工机床1处,孔加工机床1上的工装将锚环8夹持定位,孔加工机床1的孔加工主轴2加工锚环8的锚环孔9,待锚环孔9加工完成后,工装松开锚环,机械手4将完工锚环8抓送至接料输送结构7,然后再转向供料输送结构6抓取下一个锚环8。其中,机械手4、供料输送结构6、接料输送结构7以及孔加工机床1均由控制系统控制,以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上述机械手4、供料输送结构6、接料输送结构7以及孔加工机床1动作为现有技术。
1.一种机加工系统,包括至少两台用于对工件进行机加工的机加工设备,以及可回转的用于向各机加工设备递送待加工的工件和将各机加工设备加工好的工件移走的机械手,机加工系统还包括用于放置待加工的工件以供机械手取料的供料结构,和用于供机械手放置加工好的工件的接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机加工设备以机械手的回转轴线为中心线环绕所述机械手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机加工设备绕所述机械手的回转轴线均匀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结构为供料输送结构,接料结构为接料输送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机械手的回转方向上,任意相邻两机加工设备之间留有间隔,所述供料输送结构和接料输送结构对应位于不同的间隔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输送结构和接料输送结构均为皮带输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输送结构上具有供机械手取料的取料位,取料位处设有用于检测待加工的工件重量的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加工设备为孔加工机床,孔加工机床的孔加工主轴设置在以机械手的回转轴线为中心线的同一圆周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