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柔性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3  158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伺服柔性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伺服柔性切换装置适用于各种需要实现自动化的场合,如焊接、涂胶等操作。现有技术中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具有以下缺点:核心的元器件无有效防护,异物容易进入,可能导致元器件受损,因此不适用于恶劣环境下使用;传动机构工作时,噪音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滑台,其包括第一滑动板,所述第一滑动板沿一x轴方向定向滑动;

    第二滑台,其固定在所述第一滑动板上,并包括第二滑动板,所述第二滑动板沿一y轴方向定向滑动;以及

    升降滑台,其包括第三基座、升降座、第三直线导轨、升降单元和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基座固定在第二滑动板上,所述第三直线导轨沿一z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基座和所述升降座通过所述第三直线导轨连接,并实现所述第三基座与所述升降座之间的相对的直线移动,所述升降单元包括第三丝杆、固定在升降座的滑块及与第三丝杆连接的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固定在所述第三基座上,所述第三丝杆与所述滑块螺纹配合,所述第三驱动单元控制所述第三丝杆转动,从而带动滑块沿所述z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包括第三电机、带轮及同步带,所述带轮与所述第三丝杆固定,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同步带与所述带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防护罩,所述第三基座具有基板,所述升降座具有升降固定板,所述防护罩设置在所述第三基座及所述升降固定板之间,所述升降单元位于所述防护罩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护罩包括第一防护罩及第二防护罩,所述第一防护罩固定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防护罩固定在所述升降固定板,所述第一防护罩和所述第二防护罩套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升降座在升起时,所述第一防护罩和所述第二防护罩在横向的投影方向至少部分重叠。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基座上设置有轴承座,所述第三丝杆上相对所述带轮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承座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滑台还包括第一基座、第一驱动单元、防护板,所述第一基座配置有第一平面,所述第一滑动板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平面上,所述滑动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滑动板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一滑动板在所述第一平面上滑动,所述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至少其一露于防护板外,所述第二滑台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滑台的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护板包括侧部防护板和顶部防护板,所述顶部防护板对应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侧部防护板对应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相对第二表面的另一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丝杆,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丝杆连接,而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一丝杆螺纹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直线导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固定在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滑动板通过与第一直线导轨的配合而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基座在所述第一滑动板的滑动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端板,所述顶部防护板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端板上,所述第一基座在所述第一滑动板的滑动方向上的两侧通过所述端板与所述顶部防护板而封闭。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升降滑台通过丝杆结构实现升降,使得升降滑台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且整体的运行速度快,通过第三直线导轨的设置,使得升降滑台的运行更加平稳;通过防护罩和防护板的设置,一方面起到保护驱动单元的作用,防止异物(如灰尘)进入,以使得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可应用于恶劣环境下使用(如激光焊接、弧焊、涂胶等场合使用),另一方面,防护罩和防护板起到隔音的作用,可降低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工作时的噪音,并且,防护罩和防护板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防止操作者误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的升降滑台的结构示意图,显示升降座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图3是图2去掉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的升降滑台的结构示意图,显示升降座位于升起位置的状态。

    图5是图4去掉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滑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去掉顶部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7,本实施例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滑台2、第二滑台3和升降滑台1。

    本是实例中的升降滑台包括第三基座11、升降座12、第三直线导轨13、升降单元14和防护罩15。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基座11,其配置为安装在第二滑台3上。

    本实施例中的升降座12具有一下降位置及一升起位置,机械结构或工件可配置于升降座12上,以升降该机械结构或工件。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直线导轨13,其沿一z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基座11和所述升降座12通过所述第三直线导轨13连接,并实现所述第三基座11与所述升降座12之间的相对的直线移动。也就是说第三基座11和升降座12通过第三直线导轨13实现定向的滑动,以此来提高运行的精度和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升降单元14,其包括第三丝杆141、固定在升降座12的第三滑块142及与第三丝杆141连接的第三驱动单元143,所述第三驱动单元143固定在所述第三基座11上,所述第三丝杆141与所述第三滑块142螺纹配合,所述第三驱动单元143控制所述第三丝杆141转动,从而带动第三滑块142沿所述z轴方向移动,以使升降座12在所述下降位置及所述升起位置之间切换。将第三丝杆141的转动转换为第三滑块142的直线运动本身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驱动单元143包括第三电机1431、带轮1432及同步带1433,所述带轮1432与所述第三丝杆141固定,所述第三电机1431的输出轴通过所述同步带1433与所述带轮1432连接。作为优选,第三电机1431的输出轴上也设置带轮。第三电机1431工作时,通过同步带1433带动第三丝杆141转动。

    本实施例中的升降滑台1通过丝杆结构实现升降,使得升降滑台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且整体的运行速度快,通过第三直线导轨13的设置,使得升降滑台的运行更加平稳。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基座11具有基板111,所述升降座12具有升降固定板121,所述防护罩15设置在所述基板111及所述升降固定板121之间,所述升降单元14位于所述防护罩15内。防护罩15的设置,一方面起到保护升降单元14的作用,防止异物进入,以使得升降滑台可应用于恶劣环境下使用,另一方面,防护罩15起到隔音的作用,可降低升降滑台工作时的噪音,并且,防护罩15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防止操作者误触。

    本实施例中的防护罩15包括第一防护罩151及第二防护罩152,所述第一防护罩151固定在所述基板111上,所述第二防护罩152固定在所述升降固定板121,所述第一防护罩151和所述第二防护罩152套接。升降滑台工作时,第一防护罩151及第二防护罩152内可提供可变的容纳空间,以适应升降单元14的升降。

    本实施例中的升降座12在升起位置时,所述第一防护罩151和所述第二防护罩152在横向的投影方向至少部分重叠。也就是说,在极限状态下,升降单元14依然完全被防护罩15所包围,以使得防护罩15可应对不同状态下的升降单元14的防护需求。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电机1431为伺服电机。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电机1431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类型的电机。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基座11上设置有轴承座112,所述第三丝杆141上相对所述带轮1432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承座112配合。从而提高第三丝杆141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直线导轨13包括第三导轨131及第三滑动块132,所述滑动块3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导轨131匹配的滑槽,所述第三导轨131固定在所述第三基座11上,所述第三滑动块132固定在所述升降座12上。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三导轨131固定在升降座12上,而将第三滑动块132固定在第三基座11上。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导轨131与所述第三丝杆141平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台2,包括第一基座21、第一滑动板22、第一驱动单元23和防护板24。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基座21,其配置为安装在地面或各种工作台上,以起到支撑作用,第一基座21配置有第一平面11,第一基座21安装至水平面时,第一平面11平行于水平面。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动板22,其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21的第一平面11上,具体的第一滑动板22可沿一x轴方向滑动,所述第一滑动板22具有第一表面221及第二表面222,第一表面221和第二表面222均可用于连接其他机构,具体的,第一表面221和第二表面222均设置有孔位,以供其与第二滑台3连接。也就是说,第二滑台3是连接在第一滑动板22上的,以此使第二滑台3随第一滑动板22沿x轴方向滑动。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单元23,其与所述第一滑动板22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一滑动板22在所述第一平面11上滑动。

    本实施例中的防护板24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21上,并与所述第一基座2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驱动单元23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表面221和所述第二表面222至少其一露于防护板24外,露于外部的表面用做与外部机构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台2结构简单,易维护,通过防护板24的设置,一方面起到保护第一驱动单元23的作用,防止异物(如灰尘)进入,以使得升降滑台可应用于恶劣环境下使用,另一方面,防护板24起到隔音的作用,可降低升降滑台工作时的噪音,并且,防护板24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防止操作者误触。

    本实施例中的防护板24包括侧部防护板241和顶部防护板242,所述顶部防护板242对应于所述第一表面221,所述侧部防护板241对应于所述第一滑动板22相对第二表面222的另一面。也就是说,第二表面222始终是露于防护板24外部的。

    本实施例中的顶部防护板242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一基座21上。当需要第二表面222做连接用时,可拆下顶部防护板242,以使得第二表面222可与外部机构做连接。以此,可根据不同场合,提供多种连接上的选择。具体的,顶部防护板242可通过螺栓、卡扣等方式实现可拆卸式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单元23包括第一伺服电机231和第一丝杆23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31与所述第一丝杆232连接,而所述第一滑动板22与所述第一丝杆232螺纹配合。第一伺服电机231工作时控制第一丝杆232转动,第一丝杆232转动时,驱动第一滑动板22滑动。采用丝杆结构传动,具有运行速度快,运行平稳的优点,且兼具高精度的优点。具体的,第一丝杆232连接时,第一丝杆232的一端通过联轴器27与第一伺服电机231的输出轴连接。而为了保证第一丝杆232的稳定性,第一丝杆232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座28而进行支撑固定,第一轴承座28固定在第一基座21上。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直线导轨25,所述第一直线导轨25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直线导轨25固定在所述第一平面11上,所述第一滑动板22通过与第一直线导轨25的配合而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11上。以提高第一滑动板22相对第一基座21滑动时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基座21在所述第一滑动板22的滑动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端板212。端板212一方面对第一滑动板22起到限位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保护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顶部防护板242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端板212上,所述第一基座21在所述第一滑动板22的滑动方向上的两侧通过所述端板212与所述顶部防护板242而封闭。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基座21的一端设置有能源快插接头26,以用于电力输入,从而给第一驱动单元23、第三驱动单元143及第二滑台3的驱动单元(图未示)供电。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第一拖链4、第二拖链5及第三拖链6,其中,第一拖链4以用于对连接至第一驱动单元23的电缆或气管提供保护,第二拖链5用于对连接至第二滑台3的驱动单元的电缆或气管进行保护,第三拖链6用于对连接至第三驱动单元143的电缆或气管进行保护。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滑台3的基本结构同第一滑台2,第二滑台3具有第二滑动板(图未示),升降滑台1固定在第二滑动板上。所不同的是第二滑动板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滑动板22的滑动方向不同,第二滑动板是沿一y轴方向定向滑动的。当升降滑台1固定在第二滑动板,升降滑台随第二滑动板而定向移动。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滑台,其包括第一滑动板,所述第一滑动板沿一x轴方向定向滑动;

    第二滑台,其固定在所述第一滑动板上,并包括第二滑动板,所述第二滑动板沿一y轴方向定向滑动;以及

    升降滑台,其包括第三基座、升降座、第三直线导轨、升降单元和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基座固定在第二滑动板上,所述第三直线导轨沿一z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基座和所述升降座通过所述第三直线导轨连接,并实现所述第三基座与所述升降座之间的相对的直线移动,所述升降单元包括第三丝杆、固定在升降座的第三滑块及与第三丝杆连接的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固定在所述第三基座上,所述第三丝杆与所述第三滑块螺纹配合,所述第三驱动单元控制所述第三丝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三滑块沿所述z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包括第三电机、带轮及同步带,所述带轮与所述第三丝杆固定,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同步带与所述带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罩,所述第三基座具有基板,所述升降座具有升降固定板,所述防护罩设置在所述第三基座及所述升降固定板之间,所述升降单元位于所述防护罩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包括第一防护罩及第二防护罩,所述第一防护罩固定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防护罩固定在所述升降固定板,所述第一防护罩和所述第二防护罩套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座在升起时,所述第一防护罩和所述第二防护罩在横向的投影方向至少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基座上设置有轴承座,所述第三丝杆上相对所述带轮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承座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台还包括第一基座、第一驱动单元、防护板,所述第一基座配置有第一平面,所述第一滑动板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滑动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滑动板连接并控制所述第一滑动板在所述第一平面上滑动,所述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至少其一露于防护板外,所述第二滑台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滑台的结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包括侧部防护板和顶部防护板,所述顶部防护板对应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侧部防护板对应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相对第二表面的另一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丝杆,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丝杆连接,而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一丝杆螺纹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直线导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固定在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滑动板通过与第一直线导轨的配合而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在所述第一滑动板的滑动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端板,所述顶部防护板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端板上,所述第一基座在所述第一滑动板的滑动方向上的两侧通过所述端板与所述顶部防护板而封闭。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伺服柔性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滑台;第二滑台;以及升降滑台,其包括第三基座、升降座、第三直线导轨、升降单元和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基座固定在第二滑动板上,所述第三基座和所述升降座通过所述第三直线导轨连接,所述升降单元包括第三丝杆、固定在升降座的第三滑块及与第三丝杆连接的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固定在所述第三基座上,所述第三丝杆与所述第三滑块螺纹配合,所述第三驱动单元控制所述第三丝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三滑块沿所述Z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包括第三电机、带轮及同步带,所述带轮与所述第三丝杆固定,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同步带与所述带轮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嘉兴君屹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3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16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