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人工湿地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3  145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湿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人工湿地。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构建占据了重要地位,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人工湿地以其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耗电低、运行费用低等特点成为城市生态系统关键技术。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它是一种同时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废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主要包括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

    在现有技术中,垂直流人工湿地被广泛运用,但是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进水中的悬浮物被填料截留,导致人工湿地被堵塞,降低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并且铺设在人工湿地填料里的微生物易堆积发生板结现象,减小微生物与污水的接触面积,降低微生物的处理能力,从而影响人工湿地的净化水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包括:

    湿地本体两侧分别设有进水池与出水池;所述进水池两侧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挡水板,挡水板相对且错列设置,进水池内被挡水板分割形成弓字型回路,弓字型回路内填设有砾石填料;进水池底部通过进水管与外界污水源连接;

    所述湿地本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植物种植层、布水层、碎石层、微生物层、滤料层、砂石层及集水层;所述布水层内设置有布水管道,布水管道进水端通过压力泵与进水池连通;所述集水层内布置有开有集水孔的集水管道,集水管道穿过湿地本体与出水池连通;所述微生物层包括对称的支撑网格与微生物固定板,所述支撑网格分别支撑在碎石层下方、滤料层上方,支撑网格间空间被多个纵隔板分割成若干均匀排列的反应槽,反应槽内设置有v形的所述微生物固定板。

    优选的是,所述布水管道由外管与内管组成的管道本体,所述内管顶部轴向上开有若干溢水孔,拦截网呈弧形设置在内管顶部,所述外管底部开有若干布水孔。

    优选的是,所述内管与外管间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加热单元由支撑杆与电加热管组成,支撑杆两端分别固定在内管与外管上,电加热管环绕于支撑杆上。

    优选的是,所述砾石填料采用粒径为25~40mm的砾石颗粒。

    优选的是,所述碎石层中碎石的粒径为10~20mm。

    优选的是,所述砂石层中砂石的粒径为1~2mm。

    优选的是,在所述集水层与砂石层间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的孔径小于砂石层中砂石的粒径。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新型人工湿地的进水池对进入湿地本体的污水进行初步处理,污水逐步通过砾石填料后得到了初步净化,污水中的ss(固体悬浮物浓度)和有机物有效减少,使得进入湿地本体内的污水固体悬浮物和有机物含量较低,有效地避免湿地本体发生堵塞,有利于保证湿地的净化处理效率;且砾石填料孔隙较大,不易发生堵塞,有利于维持进水池对污水的初步处理作用;进入湿地本体内的污水依次经过碎石层、微生物层、滤料层、砂石层处理;微生物层的微生物固定板将微生物均匀固定,分散微生物,避免出现板结成团现象,保证微生物的处理效果,v形结构的微生物固定板有利于增大微生物与污水的接触面积,提高净化效果,从而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出水水质情况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层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布水管道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布水管道内管与外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湿地本体,2-进水池,21-挡水板,3-出水池,4-砾石填料,5-进水管,6-植物种植层,7-布水管道,71-外管,72-内管,721-溢水孔,73-拦截网,74-布水孔,75-加热单元,751-支撑杆,752-电加热管,8-碎石层,9-微生物层,91-支撑网格,92-微生物固定板,93-纵隔板,94-反应槽,10-滤料层,11-砂石层,12-集水管道,121-集水孔,13-压力泵,14-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包括:

    湿地本体1两侧分别设有进水池2与出水池3;所述进水池2两侧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挡水板21,挡水板21相对且错列设置,进水池2内被挡水板21分割形成弓字型回路,弓字型回路内填设有砾石填料4;进水池2底部通过进水管5与外界污水源连接;

    所述湿地本体1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植物种植层6、布水层、碎石层8、微生物层9、滤料层10、砂石层11及集水层;所述布水层内设置有布水管道7,布水管道7进水端通过压力泵13与进水池2连通;所述集水层内布置有开有集水孔121的集水管道12,集水管道12穿过湿地本体1与出水池3连通;所述微生物层9包括对称的支撑网格91与微生物固定板92,所述支撑网格91分别支撑在碎石层8下方、滤料层10上方,支撑网格91间空间被多个纵隔板93分割成若干均匀排列的反应槽94,反应槽94内设置有v形的所述微生物固定板92。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植物种植层6种植有起到协同净化处理效果的湿地植物;污水经进水管5进入进水池2内,砾石填料4的砾石粒径较大,砾石颗粒彼此间孔隙较大,砾石颗粒表面可以作为沉积面和机械截留区域,也能形成较少的生物膜进行生物氧化,污水从底部逐步向上通过砾石填料4后得到了初步净化,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和有机物有效减少,使得进入湿地本体1内的污水固体悬浮物和有机物含量较低,有效地避免湿地本体1发生堵塞,有利于保证湿地的净化处理效率;且挡水板21分割成的弓字型回路延长了污水在砾石填料4的流动时间,增强了进水池2的初步处理效果,而孔隙较大的砾石填料4不易发生堵塞,有利于维持进水池2对污水的初步处理作用;控制压力泵13抽取进水池2顶部已被初步处理的污水进入湿地本体1内,污水因重力作用垂直向下依次被碎石层8、微生物层9、滤料层10、砂石层11处理;微生物层9的微生物固定板92使得微生物被均匀固定,起到分散微生物的作用,避免微生物堆积出现板结成团现象,保证微生物的处理效果,且v形结构的微生物固定板92有利于增大微生物与污水的接触面积,提高净化效果,从而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反应槽94的设置便于空气流通;微生物固定板92可采用表面镂空的中空板结构,微生物固定板92内部固定多根双面生物带;经过处理后的水体在湿地本体1底部经集水孔121进入集水管道12内,最后通过集水管道12排入至出水池3内,以便执行后续处理工序。其中,砾石填料4采用粒径为25~40mm的砾石颗粒,所述碎石层8中碎石的粒径为10~20mm,所述砂石层11中砂石的粒径为1~2mm,所述滤料层10可采用活性炭颗粒填充。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布水管道7由外管71与内管72组成,所述内管72顶部轴向上开有若干溢水孔721,拦截网73呈弧形设置在内管72顶部,所述外管71底部开有若干布水孔74。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布水管道7采用内管72与外管71设计,内管72与外管71两端封闭,内管72穿出外管71与压力泵13出水口连接;当内管72内充满水后,污水从其顶部的溢水孔721流至外管71与内管72间,再由外管71底部的布水孔74排出,实现均匀布水;呈弧形设置的拦截网73过滤水体中含有的杂质,减少从溢水孔721漏出的水体中的固体杂质含量,有效地避免布水孔74发生堵塞,保证布水管道7的正常通水、排水工作。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内管72与外管71间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75,加热单元75由支撑杆751与电加热管752组成,支撑杆751两端分别固定在内管72与外管71上,电加热管752环绕于支撑杆751上。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电加热管752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当外界温度过低时,加热单元75对流入外管71与内管72间的水体进行加热处理,使得从布水孔74流出的水体具有一定温度,带有热量的水体可为微生物层9的微生物提供热量,使得微生物保持处理活性,满足污水处理的温度条件,保证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及效果;且电加热管752环绕于支撑杆751上,有利于增强电加热管752的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在另一种实例中,在所述集水层与砂石层11间设置有滤网14,所述滤网14的孔径小于砂石层11中砂石的粒径。采用这种方案,避免砂石层11的砂石颗粒及水体中的杂质堵塞集水孔121。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包括:

    湿地本体(1)两侧分别设有进水池(2)与出水池(3);所述进水池(2)两侧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挡水板(21),挡水板(21)相对且错列设置,进水池(2)内被挡水板(21)分割形成弓字型回路,弓字型回路内填设有砾石填料(4);进水池(2)底部通过进水管(5)与外界污水源连接;

    所述湿地本体(1)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植物种植层(6)、布水层、碎石层(8)、微生物层(9)、滤料层(10)、砂石层(11)及集水层;所述布水层内设置有布水管道(7),布水管道(7)进水端通过压力泵(13)与进水池(2)连通;所述集水层内布置有开有集水孔(121)的集水管道(12),集水管道(12)穿过湿地本体(1)与出水池(3)连通;所述微生物层(9)包括对称的支撑网格(91)与微生物固定板(92),所述支撑网格(91)分别支撑在碎石层(8)下方、滤料层(10)上方,支撑网格(91)间空间被多个纵隔板(93)分割成若干均匀排列的反应槽(94),反应槽(94)内设置有v形的所述微生物固定板(9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道(7)由外管(71)与内管(72)组成,所述内管(72)顶部轴向上开有若干溢水孔(721),拦截网(73)呈弧形设置在内管(72)顶部,所述外管(71)底部开有若干布水孔(7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72)与外管(71)间设置有若干加热单元(75),加热单元(75)由支撑杆(751)与电加热管(752)组成,支撑杆(751)两端分别固定在内管(72)与外管(71)上,电加热管(752)环绕于支撑杆(75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填料(4)采用粒径为25~40mm的砾石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层(8)中碎石的粒径为10~2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石层(11)中砂石的粒径为1~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水层与砂石层(11)间设置有滤网(14),所述滤网(14)的孔径小于砂石层(11)中砂石的粒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包括:湿地本体两侧分别设有进水池与出水池;所述进水池两侧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挡水板,挡水板相对且错列设置,进水池内被挡水板分割形成弓字型回路,弓字型回路内填设有砾石填料;所述湿地本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植物种植层、布水层、碎石层、微生物层、滤料层、砂石层及集水层;所述布水层内设置有布水管道;所述集水层内布置有开有集水孔的集水管道;所述微生物层包括对称的支撑网格与微生物固定板,支撑网格分别支撑在碎石层下方、滤料层上方,支撑网格间空间被多个纵隔板分割成若干反应槽,反应槽内设置有微生物固定板。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人工湿地,水净化处理效果好且不易发生堵塞。

    技术研发人员:刘娟;郑姝;杨科;祝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凯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5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11599.html

    最新回复(0)